星洲日報:扁亂打“悲情牌” 適得其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26 15:50:35  


  中評社香港6月26日電/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的“每日時評”今天發表題為“亞細亞的孤兒”的評論文章,指出陳水扁抓住台灣人的情意結,一而再地耍下三爛的“悲情牌”,結果適得其反,得不到任何同情。

  文章開首時指出,悲情曾經是台灣的主調。台灣鄉土作家吳濁流一早就用筆勾勒出台灣的雛形──亞細亞的孤兒,而這樣的一種身世也注定了她的悲情調性。
 
  《亞細亞的孤兒》是以日本、中國大陸及日治台灣為背景,通過主角胡太明坎坷的一生,反映當時台灣人精神的苦痛、生活的辛酸,以及當時所處於的 “裡外不是人”的窘迫處境,藉此揭露日本殖民統治者的殘酷暴行,同時也呈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筆者表示,這是中生代台灣人共同擁有的集體記憶,因為出走大陸,因為被日本殖民,台灣人幾乎都擁有吳濁流筆下的孤兒”意識,這“孤兒”意識並沒有因為台灣後來經歷了經濟奇蹟、解嚴、民主選舉、政黨輪替而消失,它一直都深埋在許多台灣人記憶深處。

  因此,這種對悲情的記憶,是很容易被勾起的。早期的電視台編劇就已深黯此理,所以曾經有一段時間苦情連續劇淹沒了八點檔,類似“好人”主角被奸人所害,落得家人誤會,情人離棄,好友背離的情節,最能擄獲人心。

  文章點出,儘管現在苦情戲碼已不再當紅,但其收視率卻從來未減低,只要有人肯演,就有觀眾願意拿出手帕來拭眼淚,至少,這種“悲情”手法對中生代以上的市場還是挺管用的。

  陳水扁就是抓住台灣人的這種悲情情意結,一遇上不利他的危急情況時,就會打“悲情牌”,而他的這套戲碼配上殘疾的老婆、年邁的老母、遇人不淑被人騙的女兒等配角,再加上幾句“要生要死”的真情剖白,賺人熱淚,屢試有效。

  只是,悲情終究是個包袱,特別是對已不再是投靠無門的“亞細亞孤兒”的台灣,悲情的過往可以紀念,但悲情本身是不宜渲染的,更不宜用來作為操控台灣人民的工具。

  文章最後表示,陳水扁卻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一而再地耍下三爛的悲情手段,只會讓“亞細亞孤兒”走不出悲情陰影,只是在現實殘酷國際環境中扮可憐,是沒有人會同情,更別說感動到流淚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