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綠兩軍第一階段拚場結束 暴力會停止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19 10:21:01  


  中評社香港9月19日電/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獨立評論文章說,“九一六”這一天,是一場廉價的“公民品質鑑定大會”。鑑定的結果,五十步笑百步。品質都不及格。 

  不及格歸不及格,在暴力這件事情上,五十步還是有資格笑百步。這關乎頻率、關乎情節、關乎嚴重性。如果要消弭暴力,那麼,就回到一個全面約束的起點。重建三個標準。 
 
  第一個,暴力就不對。不論使用暴力的,是自己的陣營,或是對手的陣營。適用相同標準。 

  第二個,暴力發生之後,對暴力發生的主場和對象,不可以避重就輕,不可以模糊表述。不要流於簡單的結果論,各自到醫院看自己陣營的傷者,然後,在鏡頭前用眼淚簡化暴力。 

  第三個,肢體暴力非常容易判斷。但是,不要因此而忽略了言語挑釁的威力。多數的肢體衝突都是“語言暴力”挑逗、升級而來。要減少肢體衝突,當暴力還在語言階段時,就必須嚴加譴責。不要讓帶頭挑釁的群眾領袖,既是暴力的教唆者,又是暴力的批評者。這是最不適格的暴力受益者。 

  訴求尖銳的群眾運動,情緒一觸即發。就算沒有刻意安排的“衝組”,一點風吹草動,就可能拳腳棍棒、莫名成傷。這點,檯面上互相喊話的、叫罵的領導人,每一個都心裡有譜。剩下的,就看要不要使弄一點“離譜”,製造一點衝突。 

  文章說,紅綠兩軍第一階段的拚場結束。兩股訴求完全相反的群眾,如此近距離接觸,只發生了幾股零星衝突,還算好。雖然不及格,但都有補考機會。哪一個群眾出手出拳?鏡頭前清清楚楚,警方該查該辦,當然要快。但是,在暴力發生之後,擒兇之外,最重要的,其實是“詮釋暴力的方式”。簡單講,一些口頭上譴責對手施暴的人,如何詮釋自己陣營的暴力行為,是如何避免暴力再度的關鍵。 

  但是,在台灣的公共領域裡,“詮釋暴力的方式”堪稱千篇一律。都是“合理化”自己的暴力,“無理化”對方的暴力。其實,這種詮釋暴力的方式,正是讓暴力繼續升級、惡化的溫床。每一個施暴者都得到支持,每一個受暴者都在等待適當時機打回去。還可以為自己畫出“行暴區”,恫嚇對手,敢來就暴力伺候。 

  “架吵三回,沒了是非”。誰是“暴力黨”?現在不重要了。誰最先使用暴力?也不重要了。大家累積的前科都已經過了“五犯畢業”的門檻,計較起來已經嫌囉嗦。重點是:如果真的那麼疼惜自己受辱的群眾,那麼,就堅定站在非暴力的一方,讓一場比暴力的比賽,變成比和平的比賽。問題是:誰先開始?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