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九九運動成敗未知 歷史定位已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10 11:30:36  


倒扁民眾倒豎拇指表達反貪腐、倒扁心聲。
  中評社香港9月10日電/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做為‘國家’領導人,你時時刻刻要想到的是:對你的‘國家’、對你的人民做什麼最有利。”百萬人反貪腐靜坐運動昨日展開,總指揮施明德宣示陳水扁不下台,運動不終止的同時,開宗明義再一次呼籲陳水扁,“聆聽人民的聲音。” 

  無庸置疑,九九運動有可能成為台灣六十年民主進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可能改變台灣現階段僵滯沈悶的政局,更可能改寫台灣的民主運動歷史。特別是在政黨輪替後,藍綠對抗六年以來,任何政治運動無可避免地壁壘分明,這次運動進場者不帶任何具有政治意識形態的旗幟,包括黨旗、乃至‘國旗’,其用意無非是在告訴執政者,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對是非價值的選擇和堅持,不是任何統獨、藍綠可以切割的,沒有任何意識形態可以做為貪腐者的防護盾。 
 
  社論說,運動成敗是否如此輕易定奪,當然未必如施明德所言,“一坐下來,勝負已定”。不要忘記,從二○○四年的三二○到三二七,凱達格蘭大道集結的群眾,遠比九九首日更多,卻未改變任何既成事實。但,這兩次群眾集結卻有很大差別,三二七被定義為泛藍群眾不接受選舉結果,九九運動與選舉結果無干,集結的不是藍軍動員而來的支持群眾,而是自動自發的倒扁群眾。 

  南下官田老家的陳水扁,乃至綠營院黨高層,對這場運動始終定位為奪權之爭,甚至在高檢查黑中心說明“國務機要費”案若干偵辦進度、陳水扁承認確實借用他人發票核銷之後,還以“怎麼可以因為爆料就要求‘總統’下台”搪塞。很抱歉,事態的發展,已經遠遠不是“爆料”可以迴避。 

  社論指出,陳水扁必須面對的是自己的良心,想想:為什麼二○○○年,不論是否曾經投票支持過他,“舉國”上下還是真心歡迎政黨輪替,迎接陳水扁;即使二○○四有二顆子彈的陰影,他的就職還是接受祝福的。而如今,人民再次集結凱道,大聲呼喊的只有四個字:“阿扁下台!” 

  做為台灣第一個本土政黨,民進黨同樣面對自己的良心,想想:為什麼曾經承載台灣人民厚愛與期待的政黨,如今卻跟著陳水扁的民意聲望,支持度一路下跌?當民進黨切割九九反貪腐的凱道民眾時,可曾暗自警覺到自己也切割掉曾經是最支持民進黨的民意? 

  九九運動開始的第一刻,即使遭到莫大壓力,國民黨主席馬英九還是堅持不介入運動,但他已經開始思考“如何讓運動退場”,因為國親藍營五月推動罷免案失利,馬英九提出由綠營在立法院提出二次罷免案,讓倒扁民氣從街頭回歸議會,這個意見被綠營譏為“吃豆腐”,又被民進黨主席游錫堃指為“奪權”。但是,馬英九依舊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呼籲:民進黨人站出來,為什麼?因為他不忍看到民進黨就這樣垮掉,民主政治需要政黨相互競爭、監督;因為他不忍心看到台灣繼續空轉一年半;因為他不忍心看到靜坐群眾坐到無奈而“逸出法律”。 

  “不忍心”其實應該是執政者的最基本條件,就是施明德所說,“‘國家’領導人要時時刻刻想到做什麼對‘國家’人民最有利。”很遺憾,從群眾運動起家的民進黨,面對九九呼喚的反應,府院黨俱然,都是“嚴懲暴力”、“不容脫序”。他們忘了:當年民進黨和支持者也曾為理想走上街頭。 

  社論說,“奪權”之想,施明德沒有,因為他已把九九做為人生最後戰役;馬英九則不必,因為他大可輕輕鬆鬆等二○○八大選,而且,根據馬英九的建議,罷免陳水扁成功,繼位者也不會是他。 

  權力,當然是重要的。但是,做為“國家”領導人,如果不能把人民擺在最前面,思考的永遠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權力,這樣的領導者是不及格的;而如果“國家”領導人連對人民最起碼的“不忍心”都沒有,人民也只能走上街頭呼喊:“下台”! 

  社論最後說,運動究竟會如何延續?如何收場?群眾坐下來了,卻依舊沒有答案,凱道群眾、社會氣氛、和掌權者的進退勢將相互影響激盪。掌權者或許相信,只要自己不下台,他就成功了。但歷史不會這樣記錄,歷史將會一筆筆寫下掌權者面對人民聲音時,謙卑或傲慢的嘴臉。這就是施明德的信心:運動在歷史紀錄中絕不會失敗!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