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無能或心虛?看扁政府對媒體的敵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9 09:35:20  


  中評社香港7月9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刊登社論說,台“總統府”副秘書長卓榮泰接連對媒體作情緒性發言,已使他自己成為外界議論的對象。身為發言人,不能緩解外界對陳水扁的疑慮,反而使爭議擴大,甚至延燒,卓榮泰的表現可謂極不稱職。 

  社論說,卓榮泰的失態,有幾個可能原因:一,民意代表出身的他,並不適合這種需要耐心與技巧的溝通工作;二,他個人的權威意識,讓他自以為可以高姿態向媒體放話甚或下令;三,陳水扁的爭議言行,其實已非卓榮泰所能理解或澄清,因此只能採取激烈的否認或倒打一耙,以填補其心虛或辭窮。

  發言人是政府的化妝師,但卓榮泰卻把這個角色扮演成一個鐵血捍衛戰士,見新聞報道對陳水扁稍有“忤逆”,立刻喊打喊殺。這種表現,若比起前任發言人黃志芳,卓榮泰不只是缺乏穩健,而是根本未認清角色,倒與前任新聞局長姚文智差堪比擬。

  社論認為,撇開個人因素不談,卓榮泰的情緒化,其實也相當程度地反映了扁政府對媒體的敵意。政黨輪替後的民進黨,遲遲不能認知執政者應該接受民意監督的原則,對於批評它的媒體一律抱持不友善的態度,甚至貼上“統派媒體”等污名標籤。去年以來,不同媒體持續的揭弊,揭發了府邸一連串貪腐事件,導致陳水扁的女婿趙建銘繫獄,陳水扁亦遭立院提案罷免。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與媒體的緊張可想而知,這恐怕也導致了卓榮泰的惱羞成怒。

  無獨有偶,最近行政院發言人鄭文燦指責台灣媒體大幅報道青藏鐵路開通,對北宜高雪山隧道的工程奇蹟卻只有一日報道;這項發言,也如出一轍地充斥對媒體的情緒化指控。鄭文燦的情緒,是企圖將媒體報導的自由選擇扣上“捧中貶台”的欲加之罪。但鄭文燦愈是想要“指導”媒體,也就愈暴露他失卻“民主進步”的立場。

  試想:萬年冰封的藏域首度有鐵路開通,和兩小時車程的宜蘭變成四十分鐘可達,從人類經驗的角度看,難道沒有區別嗎?再說,台灣媒體對雪山隧道的艱險、工程、生態、安全關注已長達十多年,又怎能被官員一口扭曲成“貶台”呢?

  媒體不是天使,但也絕非魔鬼。媒體和政府不可能保持夥伴關係,但也不應該成為讎敵。這是扁政府應該認清楚的事實。所謂“不是敵人也不是夥伴”,是說雙方應各自從不同的路徑追求台灣、社會、人民的利益,而不是誰把誰幹掉。那也就是說,執政者可以坦誠表白,爭取人民的傾聽;但他摀不住媒體的嘴巴,更不可能靠著恫嚇要媒體噤聲。

  數度說出“寧要媒體,不要政府”的陳水扁,卻放任他的代言人向媒體叫囂發飆,讓人錯愕,也讓人遺憾。事實上,當卓榮泰以情緒性發言否認陳水扁“恐嚇”李登輝或王金平,他忘了自己的言行其實也充滿“恐嚇”意味。這樣的發言,如何有助於澄清真相、減少猜疑?尤其,正當陳水扁最近一再強調要放權、檢討、自清,卓榮泰的縱情演出,不僅毫無智慧,也毫無技巧可言了。

  社論指出,放進整個社會的脈絡中看,扁政府對媒體的敵意,其實也反映了它在治理台灣上的獨斷。六年來,民進黨不斷攻擊、戰鬥、切割,把人民分成藍綠,把土地分成南北,把政治切成朝野,把官員分成新舊,把媒體劃分敵友。它需要人民讚譽,卻不努力經營政績;它想要展現革新氣象,私下做的卻是貪腐奢華;它想要媒體吹捧,用的卻是齜牙咧嘴的威嚇手段。

  社論總結說,如此看來,卓榮泰的發言人角色失控,或許不只是他個人的失誤,而是執政當局整個政治基本盤的動搖。的確,執政六年,陳水扁的言行不一、公私不分、眼高手低,要什麼樣的發言人才有能力為他掩蓋罪咎、粉飾太平,那還真是個難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