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迺強:大國中的香港--寫在北京兩會之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2-27 11:08:46  


劉迺強:閉著眼睛想想,今天的中國增長的基數已經不小,一年兩個香港、兩個半、三個…的增長下去,那真是不得了!
  中評社香港2月27日電/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時事評論員劉迺強今天在信報財經新聞撰文說,國之大者,在今天,首先就是說國民生產值(GDP)。二零零六年中國國民生產值是二十萬億,或二十兆元人民幣,在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後,全球排行第四。零六年中國經濟增長率是百分之十點七;這已經是連續四年雙位數增長,但內地經濟專家普遍都不認為有經濟過熱的問題,而儘管已經實行了宏觀調控超過半年,實際上的措施都是十分溫和及局部調整。如果再加上經濟再重工業化和內需成功啟動的話,未來好幾年,經濟都很可能繼續在兩位數增長率的高速運行。

  閉著眼睛想想,今天的中國增長的基數已經不小,今年如增長一成,就是兩兆元人民幣,亦即增加了一個半香港,超越了德國而排全球第三。更不說之後是一年兩個香港、兩個半、三個…的增長下去,那真是不得了!

  又再看看以下的一些代表性的數字:
  •中國互聯網用戶超過一億,爲世界第二;
  •手機用戶超過三億,居世界第一;
  •高速公路突破三萬公里,世界第二;
  •電腦年銷售量超過一千六百萬台,世界第二;
  •汽車年銷售量近五百萬輛,居世界前三位。 

  中國經濟運行中,“面臨的突出矛盾”是什麼?根據胡錦濤早前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說法,是指國際收支不平衡,外貿順差過大,外匯儲備增長過快。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據此成功帶來的煩惱,把促進國際收支平衡,首度作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任務。這是因為零六年實現外貿進出口順差為一千七百多億美元,連續五年順差大幅度成長,令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順差國。而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已超過一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佔全球外匯儲備超過兩成。

  按照官方的說法,當前是人均國民產值從一千美元到三千美元的關鍵時期,根據國際經驗,在這發展階段,有的國家起飛,有的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只有應對得當,才能持續加快發展。東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在這一時期較好地處理了各方面的關係,實現了可持續增長;但拉美一些國家在某些緊要關口舉措失當,帶來社會動蕩、經濟停滯,掉進了“拉美陷阱”,難以自拔。

  去年已經開局的“十一五經濟規劃”,因而已經完全擺脫以往粗放的單獨追求經濟增長,進一步回答要什麼樣的增長、靠什麼增長和怎樣增長的問題,以進一步調整推動發展的思路,轉變推動發展的方式,明確推動發展的政策導向;立足於包括擴大國內需求、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深化改革開放、以人為本等因素推動發展。今年九月召開的中共十七大,和明年開始的下一屆政府,將是逐步落實現階段總結為“和諧社會”,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構建。

  根據多個民意調查,港人對中央政府評價頗高,一般的認受比特區政府還要高。市民對胡錦濤的領導,普遍都抱較高的期望,對本屆政府最不滿的地方,大抵在於其壓抑言論自由。這裡不想為其辯護,但是以共產黨一向處事的思路和方法,在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國內正處於人均產值一千至三千美元的敏感發展階段,抓住機遇,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喪失機遇,就會不進則退,成為時代的落伍者,上落得失重大之際,它會認定維護穩定,是中共作為執政黨的利益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交叉點,因而會採取大量措施,務求穩定。在此之上,它會致力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系列重大關係,落實“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所謂“新三民主義”。這有如警方在辦案時會先封鎖現場,免被干擾的做法相仿若。這一手法短期必然效果顯著,之後民主化是否會進一步發展、反貪污會否繼續進行到底等等,我們還有待今年九月“十七大”之後才有更清晰的視野。但是從“十一五”開局看來,解決“三農”問題—尤其是農民和農民為基礎的城市流動居民的生活改善,特別是他們找工難、讀書難、看病難等突出的問題—以及節能和環保等問題,已初步見到決心和成果。其中節能和環保兩項於去年未能達標之後,近月來的一連串對應措施,已說明是來真格的。

  在內地,已經有“黃金十年”、“盛世”的說法,並且引起一些爭論;另一方面,“民族復興大業”這一提法,也日趨流行。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當前紅火但微妙的場面,中央毋須明說,我們也應自覺,縱使未能幫忙,起碼也不要添亂。在內部來說,香港需要努力重新開上快車線,開足馬力,才能避免落於形勢之後,自我邊緣化。因此,從中央的立場和習慣思維,它極想香港能“求穩定、求和諧、求發展”。中央於零三年“七一”大遊行之後,曾嘗試與反對派修好、零五年更讓曾蔭權拋出一個開始時令大部份反對派喜出望外的、具濃厚民主元素的政改方案,但這些積極的做法都沒有得到反對派的善意回應,結果不但民主沒有寸進,社會也因內耗而基建滯後,發展緩慢,經濟沒有新增長點。

  循著我在這裡提出“國家好,香港好;香港好,國家更好”的新思路,現在國家好,但香港未見大好;而香港停滯不前,國家也因而缺少之這方面應有的助力。因此,即使香港自甘邊緣化,中央政府也不會樂意見到這趨向進一步發展。況且不進則退,香港一旦邊緣化,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市民高收入和高生活水準也會難以維持。到成為了中央和全國的沉重包袱時,我們距離穩定、和諧、發展只會更遠,墮入惡性循環之中。

  形勢已經很明顯,香港再不能自暴自棄,自絕於民族復興大業之外,而無所作為。“十一五”我們至今還未上路,十七大和行將開展的下屆政府的總路線,我們不可能完全不跟。最起碼,整個國家往東走,我們決不可能走向西;全國有百分之十的增長,香港增長百分之五是緩慢。事實上,儘管有些人想走相反方向,但中央也一定不會容許,並且會出手扭轉。到中央這樣做時,這少數人會大叫中央干預,更罵港人為“寄生蟲”,但這種嘶叫是不會得到大多數市民的共鳴的。因為怕也無用,未來的五年,香港將毫無選擇地放棄香港中心的世界觀,接受“國家好,香港好;香港好,國家更好”這新觀念,和“求穩定、求和諧、求發展”的方向,投入整個民族復興的滾滾洪流之中。香港這場戲是不會按反對派的劇本發展的。

  從以上角度去看幾天後便開始的一年一度人大/政協兩會會議,將會有另一番體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