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強國的興衰:美國從孤立主義到海上霸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06 10:24:08  


“大白艦隊”是美國海軍開始爭霸全球海權的標誌。
  1775年4月列克星敦的槍聲,揭開了北美13州獨立的序幕。雖然一開始總司令華盛頓就強調,獲得海上優勢是戰爭的關鍵,但此時美國的海上力量還主要是為了保家衛國,根本無法撼動英國的海上霸權。

  在1783年美國獨立以後,英國仍對美國進行有效的海上封鎖。因此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發佈《中立宣言》,宣佈對交戰雙方“誠心誠意地”採取“友好和不偏不倚”的政策,嚴禁美國人以任何形式參與、幫助或支持交戰雙方的活動,這也奠定了“孤立主義”的戰略基調。
  
  美國內戰後,奴隸制的廢除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美國經濟突飛猛進,而此時力主海權論的馬漢為美國稱霸海上提供了戰略思想。他認為,海權是國家強大的先決條件,對於世界歷史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這深得美國當權派的賞識,被譽為“海軍之父”的美國總統希歐多爾•羅斯福曾公開稱讚馬漢。稱霸海洋的雄心與經濟實力結合,促進了美國海軍的飛速發展。奪取海洋對美國來說要等的就是時機。
  
  1898年,美國藉口軍艦“緬因”號在古巴哈瓦那港爆炸沉沒,將矛頭對準了西班牙,出動海軍封鎖古巴港口,掠奪西班牙商船。在美國的步步緊逼下,美西終於開戰。這是美國海軍向外擴張中的第一個巨大勝利,也是美國奪取海權的初步嘗試。這次戰爭勝利不僅讓美國奪取了海上的一些戰略要地,取得向東方躍進的跳板,更為重要的是,戰爭進一步促動了美國奪取海權的欲望。
  
  一戰爆發後,美國加快了海軍建設的步伐,到一戰結束時,美國海軍猛增到50萬人,成為僅次於英國的海上強國。一戰給美國帶來的另外一個機遇就是它削弱了英德這兩個海軍強國。意大利、日本、法國也都把爭奪海權當作一項重要任務,新一輪的海軍軍備競賽悄然展開。為了實現海權霸主夢,同時為了遏制其他國家的海軍發展,美國提議在華盛頓召開會議,討論海軍軍備問題。

  1922年簽署的《五國海軍限制條約》確定美、英、日、法、意分別按照5∶5∶3∶1.7∶1.7比例發展戰列艦與航母,美國終於如願以償地取得了同英國相同的海上強國地位。
  
  二戰爆發之初,美國還想用一戰的辦法,坐收漁翁之利。英國首相邱吉爾向美國提供了一份“繳獲”的德國繪製的美洲地圖,這個地圖明確把整個拉美都劃入德國的勢力範圍。羅斯福公開了這份地圖,結果國會授權羅斯福總統在北大西洋對德國潛艇進行公開的戰爭行動,並為英國的運輸船隊護航。難道希特勒真的要用地圖刺激美國?

  後來歷史學家發現,這個地圖不過是英國情報部門根據邱吉爾的指示繪製的。拉美一向被美國視作自己的後院,英國正是想用這份假地圖促使美國參戰,或者至少派出艦隊為自己的運輸隊護航。昔日海上霸主竟然為了護航一事請求他國幫助,還如此煞費苦心,可見海權的重心已經由英國轉向了美國。
  
  二戰後,隨著核時代的到來,美國海上力量也長了“核翅膀”,核動力成為美國航母的主要動力,在數量上,美國海軍也實現了重大突破。依據強大的海軍力量,美國曾在對蘇冷戰中佔據優勢。

  蘇聯解體後,藍色的海洋上更是美國一枝獨秀,今日美國五大艦隊分佈在全世界重要水域,數量眾多的海外基地群更是把海洋的戰略要地幾乎一網打盡,美國也登上了海上霸權的頂峰。(來源:環球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