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成飛:殲十完全不需要找外國人來參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04 16:03:01  


殲-10戰機具有空中加油的能力。

  片段二:“不能信別人的!” 

  “以前我們的飛機如果造好了要請外國人來參謀參謀!”殲十研究過程中,有專家要求研發人員一切以我為主,不能信別人的。 

  據介紹,從第二代機械傳動戰機,到第三代數位電傳飛機,跨越非常大。從氣動外形佈局到數位式電傳飛控系統,從綜合化航電系統到電腦輔助設計,殲-10完全“脫胎換骨”。據說,殲十之前一個機型的研發過程中,有人希望通過國際合作解決一些難題,但外國專家們把我們的樣機仔細看過之後,什麼話也沒說,更別說解決難題。 

  “這方面我們是有教訓的,”有位老人講到了另外一件例子:以前,某單位從某國購回了一批飛機零件,拆開盒子時,發現盒子裏除了零件之外,還有一塊肥皂,眾人百思不得其解,想是不是有什麼潤滑方面的講究,便以其為訣竅也同般效仿,組裝零件時也在盒子內放了一塊肥皂。後來,這個單位有人和國外的同行一起交流,忍不住順便問了肥皂的事,對方一聽哈哈大笑,原來是他洗手後無意丟在了盒子裏的。 

  儘管國人期待,儘管國外有嘈雜之聲,從事這項工作的航空人放棄名利,甘守寂寞,十幾年如一日,按照科學的進度,默默地工作著。其間,江澤民同志也曾到現場視察,為默默奉獻的殲十工作者而感動,並不顧行程安排延長了視察時間。611所一位老人回憶,在現場,原本不準備發言的江澤民同志動情地說了一段話:這些年,你們在這裏靜悄悄地、不聲不響地、堅持不懈地日夜操勞著,並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架飛機是給我們中國人壯膽的飛機!

  片段三:總設計師“改”生日 

  1998年3月23日,殲十首飛成功,總設計師宋文驄激動萬分,“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我今後的生日就是3月23日了。” 

  殲-10飛機第一次“亮相”,是用專用牽引車將飛機從機庫拉到起飛線的。所有人都坐到牽引車上,只有總工程師薛熾壽堅決不上車,默默地陪著飛機走,一直走到起飛線。在薛總心裏,早把殲-10看成了自己的“兒子”。 

  隨後的1998年3月23日,傾注著研發者太多情感的殲十終於要起飛了。有媒體描述了這樣的細節:“雷強(首席試飛員)身穿特製的橘紅色飛行服,走向戰機。點火、滑出、加速、拉杆,飛機躍出地平線,刺向藍天。戰機繞著機場飛了三圈後,雷強發現油料還有剩餘,就請示再飛一圈。20分鐘後,新型戰機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平穩降落在跑道上,整個機場一片沸騰。”當晚,設計現場變成了歡樂的海洋。相識和不相識的都相互祝賀,喝酒的和不喝酒的都頻頻舉杯。此時平日嚴肅的宋總也是激動萬分:“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我今後的生日就是3月23日了。”

  2003年12月1日,試飛員李中華向“低空大表速”極限值發出挑戰。他從萬米高空以向下25度角度,全加力、超音速狀態向下俯衝。到距地面不到千米時,李中華掃視了一下顯示幕:速度完全達到並超過了飛機的設計值。他拉起杆,飛機機頭瞬間揚起,重新駛入天空。這一飛,創造了國產飛機在大氣層最快飛行速度的紀錄——超過了運載“神六”的火箭在大氣層中1300公里/小時的速度。隨後,殲-10還實現了空中啟動和空中對接加油。最後一個風險性較強的項目是空中實彈打靶試驗。

  2003年12月21日和23日,試飛員徐勇淩兩次駕機升空,導彈發射成功。25日,剩下最後一枚導彈,目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超音速靶機。發射按鈕一按,導彈噴吐著長長的火舌,直接鑽進靶機尾噴管裏,淩空爆炸。至此,國產第三代戰機的定型試飛畫上句號。據介紹,殲十飛機定型前一共試飛了3000 多個起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