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2006:高位波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16 07:34:25  


  石油價格在2005年動蕩不已,持續上昇,成爲當年全球經濟金融中最爲關注的風險因素。進入2006年,在對全球經濟金融的預測中,幾乎所有機構仍都把油價波動作爲今年的首要風險因素。年初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一場關於全球風險的討論中,主持曾對現場聽衆做了一個隨機調查,結果34%的參與者認爲油價波動是今年全球經濟金融的首要風險,高於位於第二位的全球經濟金融失衡8個百分點。而油價在2006年以來的跌宕起伏走勢也使市場有理由擔憂:布蘭特原油在1月20日創下今年前3個月的最高價格66.29美元,到2月15日又降至56.19美元,僅在3個月不到的期間內波幅已超過10美元。

  油價何去何從?

  油價高位運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石油供給增長的速度在過去的幾年里持續低於由經濟的增長産生的對石油需求的强勁增長。1980年以來的20多年間,OPEC原油剩餘産能大幅下降:1983年時OPEC剩餘産能達到最高峰,大約1400萬桶/天;1993年到2004年,OPEC剩餘産能則在比較低的水平波動,2004年OPEC剩餘産能全年平均僅約爲130萬桶/天。從供給來看,過去三十多年來世界原油産量每年平均增長幅度僅有1.9%,同時已探明原油儲量增速也在下降。1999-2003年間世界石油探明儲量年平均增長率接近2%,2004年却驟降至0.49%。

  煉油能力增長的瓶頸也是帶動原油價格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過去20年,除亞太地區煉油能力增長速度稍快以外,世界其他主要地區的煉油能力普遍呈現出增長緩慢的現象,遠遠滯後于石油需求增長速度。

  日益縮小的供求差距導致石油市場的供求平衡日趨脆弱,國際原油市場將在新的、更高的價格水平上實現平衡。雖然目前世界各國都加大了油田開發投資,但由於採油行業所特有的投資週期長、見效慢的特點,我們預計世界原油産能和産量在中期內不會出現大幅、快速的增長,原油價格將在較長時期內維持高位運行的狀態。

  潜在供給危機

  在脆弱的供需結構下,尤其是在目前國際原油市場的供給鏈异常薄弱的情况下,任何意外事件的發生都會引發石油市場的大幅波動。

  首先,原油供給非常依賴OPEC中東國家,這些國家原油儲量雖然豐富,但原油供給能力的增長却相對不足。這是因爲,近年來中東國家對新油田開發和開採的投資不足,一方面是由於長期以來一直預期油價平穩、未能預料到油價迅速攀昇至如此高的水平,因而未大幅度增加油田開採投資;另一方面政局的不穩定也抑制了投資;同時,這些國家還不允許外資對本國油田進行開發。

  其次,就主要石油輸出國家現有的原油供給能力而言,受這些國家政治動蕩和恐怖襲擊的影響,供給幷不穩定,隨時可能會出現供給危機。伊拉克戰爭仍在繼續,目前日均石油出口量僅爲120萬桶,大大低於戰前約260萬桶的水平。伊朗的緊張又孕育著新的危機。該國原油日産量約佔世界原油日産量的5.4%,其供給穩定與否對油價走勢將産生重要影響。商品期貨市場上潜在的投機力量也會加大原油價格波動的幅度。在這種情况下,不排除油價在2006年出現短暫沖高至每桶80美元以上,甚至達到100美元的可能性。

  油價沖擊:經濟有驚無險

  我們預計,2006年油價仍將波動,但整體水平將維持在2005年水平,不會進一步暴漲,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還是有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經濟特別是亞洲經濟增速的放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石油需求的增長速度。

將持續,預計2006年增長速度將維持3.2%或略低。亞洲經濟的放緩將非常明顯,預計東亞地區經濟增長率將由2005年的7.8%下降至7.6%,南亞地區經濟增長率將由2005年的6.9%下降至6.4%左右。

  亞洲經濟增長的放緩將對降低世界石油需求增長速度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亞洲目前是世界石油消費增長最快的地區,消費量約佔到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35%。中、日、韓、印四國佔亞洲石油消費總量的70%,是石油生産國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2005年亞洲石油需求的增長速度已經開始放緩。除受經濟增長放緩的因素影響以外,亞洲發展中國家政府採取的一些措施也起到重要作用,如泰國在2005年7月和10月分別取消了柴油和汽油的補貼。中國2004年原油進口量比2003年增加了30%,但2005年原油進口增長率降至-3.6%。預計2006年亞洲石油需求的增長仍將維持在較低水平,從而使得油價在2006年不會因需求因素而大幅上漲。

  其次,由於技術進步和産業結構的變化等因素,石油使用效率提高,成爲隱性供給增加因素。例如,2004年發達國家的石油密度(即每個單位的産出所使用的石油量)僅爲0.8,即每單位的GDP産出所耗費的石油僅有0.8千克,約爲1971年石油密度水平的一半。

  第三,油價的劇烈波動使各國更加密切地關注能源安全問題,政府紛紛增加戰略石油儲備,商業機構也保持一定的庫存,這些都有助於减緩價格波動的影響。

  第四,各國對煉油工廠的投資也在持續增長中。長期以來,造成石油行業下游投資增長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油價低迷的預期。例如,EIA曾經做過測算,若按照石油價格在25-35美元之間的水平對大型煉油項目進行評估,幾乎無法看到盈利的前景。不過,油價在2003年以來的走勢對這種情形多少有些改觀,石油冶煉行業的投資也開始增加,有些投資項目有望在2006年投産,有助於緩解石油産品的供給壓力。

  整體而言,在本輪油價上漲的推動因素中,與供給相比,需求扮演著更爲重要的角色,所以與以前歷次石油危機相比,表面相似,實則不同。2006年能够對油價産生重要影響的,恰恰是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所帶來的需求下降。但由於前述供給風險因素的存在,油價在2006年內大幅波動仍然是可能的。如果從一個更長的區間來看,隨著需求的進一步放緩和供需結構的逐步改善,整體油價水平將會回落。

  需要强調的是就目前的油價水平而言,如果剔除通脹及匯率變動因素,仍然低於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危機時期油價的高點。因此,觀察油價時我們必須關注美元匯率的變動。我們預計美元會在今年繼續2004年的趨勢貶值,因此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也會相對調整。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