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樹清:中美經濟關係之我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24 06:58:04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市場前景廣闊,潜力無限
  中評社香港7月24日電/中美兩國已經成爲當今世界經濟的“雙引擎”。 經濟觀察報發表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文章如是說。

  一. 中美經濟關係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日益增强。

  文章稱,中國和美國都是經濟大國,就實際物質生産來說,中國已經排名世界第二,從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來看,中國則不是世界第一就是第二。然而,從人均水平看,中國的排名却仍然很靠後。

  人們普遍認爲,目前的世界經濟中,美國是最大的消費國,而中國是最大的投資國。事實上,中國的消費也是很大的。中國在衣食方面的生産水平和消費水平在世界上都是最高的,像糧食、肉類、棉花、海産品、水果等,同時中國也是這些領域增長最迅速的國家。同樣,當前中國的住房建設與銷售量也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中國城鎮地區住房的自有率相當高,超過80%,在農村,住房自有率幾乎達到100%。相比較而言,當前美國的住房自有率大約爲70%,而英國還低於70%。此外,中國交通建設正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擴展,特別是在公路、鐵路、地鐵等領域。中國私家車保有量也在快速增長,今年前五個月,汽車銷售量增長了40%以上。

  因此,儘管當前美國的高消費率帶動了許多國家的消費品製造業的增長,但是中國經濟對能源、原材料和投資品的大量需求,使得亞洲、大洋洲、南美洲和非洲的許多國家能够真實地感受到經濟增長的拉動力。特別是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都受益于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因爲中國從他們那裡進口了大量的機器設備。

  其次,中美兩國已成爲世界商品和資金鏈條上的關鍵環節。

  在全球經濟中,有很多重要的參與者,如歐洲、日本、印度、巴西等等。但是,中國和美國無疑是最突出的兩個參與者。這是因爲中國已經成爲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製造中心之一,也是全球主要的資本供給者之一。與此同時,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工業産品淨進口國,也是最大的淨資本流入國。

  最後,在世界經濟多樣化的背景下,中美兩國是最有前途的經濟體。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市場前景廣闊,潜力無限。但也要看到,中國東部沿海與中西部地區之間有很大的差距。中西部地區要趕上東部沿海目前的現代化水平可能還需要20年時間。另外,中國的消費不足是結構性消費不足,實際上也是結構性生産不足,主要是服務供給,特別是一些公益性服務供給不足。服務業是中國經濟剛剛開始挖掘的巨大金礦。在所有發展中國家中,中國的勞動力素質最高,同時也是世界上勞動人口最多的國家,勞動力總人數超過美、日、歐三者之和。這都爲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可能空間。

  美國是全球知識和技術創新中心,是當今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其發展勢頭之强勁也不言而喻。

  二. 中美經濟關係將成爲最緊密的雙邊經濟關係。

  文章認爲,上個世紀末冷戰結束和全球化進展開始直到現在,中美關係正處於多方面、深層次的互動和聯繫過程當中。而兩國經濟相互依賴性的加深首先是由兩國的比較優勢决定的。至少從理論上看,美國可以不從中國而從其他國家進口消費品。但是這樣中國或美國都不能獲得最優收益,世界經濟會降低效率。同樣,中國也可以將資本輸出到歐洲國家而不是美國,但這很可能會引起歐洲金融市場的失衡和通脹的發生,這對於全球經濟福利的增進和網絡的平衡沒有任何好處。

  中國與美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也使得兩個國家有很好的互補性。美國與日本、德國、意大利等國不同,已經進入後工業化階段,或者說是信息化時代。在美國,服務業就業已經佔到70%以上。而中國則剛剛進入或仍處在工業化階段。這就决定了兩國在儲蓄與投資上各有其特徵。

  人們通常認爲,中國是一個儲蓄過剩的國家,美國是一個過度消費的國家。從傳統的儲蓄與消費的定義來看,以上認識是完全正確的,但現實中我們有必要對它們進行重新定義。傳統的經濟學認爲,儲蓄比消費重要,因爲它支持投資,而投資能直接帶來産能擴張。但事實上,某些消費在經濟增長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說比固定資産投資更重要。例如,科研和教育支出、文化支出不同於一般的消費,更傾向于將其歸類爲投資。原因是經濟增長不僅依賴于物質生産,也依賴于某些與知識和技術相聯繫的服務業的發展。對發達國家來說,尤其如此。

  文章說,投資可以分爲兩類。在硬件方面的投資,是增加固定資産或者是有形資産,可以將這類投資稱之爲第一類投資。在軟件方面的投資,是增加人力資本或者是無形資産,可稱之爲第二類投資,這種投資能够帶來軟實力增强。粗略地說,中國第一類投資約佔本國GDP的35%,相對照,美國的這一比重不足20%;但是,美國的第二類投資佔GDP的30%以上,而中國這一比重僅有15%。因此,很難說,儲蓄和投資有利於中國,而消費有損于美國,當然美國確實在某些方面存在過度花費和浪費,中國也出現了這種不良傾向,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由於歷史和文化的原因,目前在國際上,中國和美國都是經濟上最開放的國家,其他任何國家都難以達到它們的開放水平。例如,歐洲的開放度就小一些,日本、韓國同樣如此。在諸如市場准入和行業准入等方面,中國的開放度甚至已經超過美國(當然,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在諸如資本賬戶交易等方面是不能與美國相提幷論的),這也在客觀上爲中美經濟的深入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

  此外,中國和美國代表了兩種最有活力的文化和語言,而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幷不亞于科學技術,無論是反觀歷史還是展望未來,這一點都毋庸置疑。一國經濟發展得越快,它就對文化越依賴。在生産和消費結構方面,我們則看到,物質生産的比重不斷下降的同時,非物質生産或服務業的比重相應增加。其次,語言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也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沒有語言,就無法交流,也達不成交易。漢語和英語各有優勢,在國際上都越來越被廣泛使用。我們確信中美兩國的文化和語言仍將繼續相互影響、相互適應。當然,文化和語言對中美兩國經濟增長仍有一些不確定性。我們比較擔心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相比于美國來說,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潜能和創造力,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在國際社會中影響的不斷加强,教育體制的改革勢在必行。

  三. 中美構築成熟的經濟關係需要面對挑戰。

  文章指出,在兩國經濟交往的具體語境中,需要解决如下問題:

  一是貿易糾紛。美方認爲,中國的匯率低估造成了貿易失衡,此外侵犯知識産權、盜版等違反世界經濟規則的行爲也嚴重影響著兩國經濟關係的健康發展。中方則認爲,美國提倡的所謂自由貿易實際幷不自由;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由外資公司造成,是結構性問題;匯率能够對解决貿易問題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幷非萬能,德國和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30年前,德國和日本都想通過匯率來解决貿易失衡,兩國貨幣各昇值百分之二百以上,但是直到現在,德日依然是順差大國,美國依然是逆差大國。目前,人民幣也面臨昇值壓力,但這幷不是解决問題的有效方法。

  二是相互的投資政策不對等,特別是在FDI方面。美國在中國已經投資約600億美元,但中國在美國的投資却很少。兩國的市場准入和對FDI的政策是不一樣的,美國的投資者在中國享受超國民待遇,而中國的投資者在美國許多時候甚至無法獲得國民待遇。

  三是經濟和金融安全。有些美國人對來自中國的進口、中國企業購幷美國企業、中國在金融市場上購買美國國債等都非常敏感。中國人同樣有很多理由擔心:美國的高新技術不僅在美國,在中國市場上也佔有統治地位;美國的貨幣和金融體系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國是國際市場遊戲規則的主要制定者等。

  四是政治和意識形態影響。很難準確預測,政治和意識形態對中美關係的影響有多大。坦率地說,很多年以前,中國人看待經濟金融問題可能會以意識形態爲導向,但是現在美國人處理國際關係似乎更傾向于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因此,中國人擔心美國會利用其在貨幣和金融上的統治地位來處理政治和意識形態分歧,也就是說通過經濟金融手段來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例如,對一些國家實施經濟制裁或聯合制裁,這種事情不是沒發生過。

  文章强調,中美經濟關係在促進中國和美國經濟增長以及國際社會發展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全新的思維來看待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從現實和實際的角度出發,全面考慮問題,共同面對挑戰,找出最有效的、雙贏的解决方案。

  以中美貿易平衡問題爲例。事實上,中美在貿易上是互補的。雙邊貿易關係的發展對雙方都有利,美國不會遭受損失,中國也不會獲得額外好處。匯率調整對中美貿易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非常有限,這是因爲中國的對外貿易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再出口模式的貿易。匯率昇值,進口更划算,來料加工進料加工更方便,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出口價格上所受的不利影響。匯率改革確實是非常重要和緊迫的,這對於産業結構調整昇級和控制貨幣供給非常有用,但是對改變中美雙邊貿易不平衡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文章最後說,因此,爲了世界經濟的順利發展和各國人民的福利增長,中美兩國應當在貿易和投資方面進一步相互開放,在能源和環境領域負起完全的責任,在人力資源開發和衛生保健方面深化交流,在建立文化創意産業和增加軟實力方面加强合作。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