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袖手旁觀黎以衝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9 16:01:51  


  中評社香港7月19日電/《中國青年報》今日發表文章說,美國國務院17日宣佈,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有意前往中東,協助平息以色列與黎巴嫩衝突,但卻沒有表明美國的具體態度。在不少有分量的政治家一個接一個加入黎以衝突外交斡旋之際,美國卻保持了罕見的“放手”態度。 

  賴斯在等什麼 

  文章說,國務院發言人肖恩·麥科馬克說,賴斯有意“很快”前往中東地區,但她的行程與目的還沒有確定,她打算至少等到聯合國派出的評估小組本星期返回紐約之後再做打算。 

  在黎以衝突爆發以來,已有數位有足夠分量的政治家前往貝魯特,其中包括法國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哈維爾·索拉納等人。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英國、俄羅斯、伊朗、敘利亞、義大利和埃及等國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外交努力,但對以色列最有影響的美國卻既不參與斡旋,也不明確表態。 

  文章表示,當然美國也有顧慮。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在俄羅斯參加八國首腦集團峰會時,和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在午餐會上閒聊被記錄峰會的官方電視臺錄下,布萊爾說,他可以先於賴斯前往中東,因為賴斯去“只能成功”,而他相對來說,“籌碼”沒這么高。 

  布萊爾說:“很明顯,如果她去了,就只能成功;相比之下,我去了,可以只是跟人聊天。” 

  美以意見相近 

  文章指出,儘管美國沒有明確說出希望黎以衝突向什么方向發展,但麥科馬克的一番話起碼說出了美國不希望衝突向哪個方向發展。他17日說:“你不想要的是……回到3星期前、3個月前或者6個月前的狀況,恐怖分子和他們的支援者可以把整個地區拖進危機。”美國將黎巴嫩真主黨列為恐怖組織。 

  麥科馬克的話暗示美國對單純的停火興趣不大。美聯社評論說,美國擔心立刻停火只能臨時解決問題,讓以色列和國際維和部隊處於危險之中。 

  這種態度同以色列十分相近,以色列《國土報》援引耶路撒冷“政治界人物”的話說,以色列不會同意回到衝突爆發前的安全局勢,也不會同意單純的停火,因為這相當於真主黨的勝利。 

  《國土報》說,以色列的最大顧慮是,一旦停火,真主黨將利用這一空當,補充他們的軍事力量,購買火箭等武器彈藥和重整部隊。 

  維和兵出何方 

  文章說,以色列在17日首次提出了停火的條件,以總理埃胡德·奧爾默特在議會說,要停火,真主黨要釋放抓走的兩名以色列士兵、停止向以色列發動火箭彈襲擊,真主黨武裝也要撤離黎南部地區,由黎巴嫩軍隊進駐部署。 

  與以色列的意見不同,不少國家都支援由聯合國派遣部隊進駐黎南部地區,法國總理德維爾潘在貝魯特建議,派遣國際觀察員進駐黎巴嫩,而安南也在17日建議向黎巴嫩南部增派維和部隊,布萊爾和義大利總理普羅迪都表示支援,俄羅斯總統普京則表示“不排除俄羅斯在其中發揮作用的可能性”。 

  不過向黎巴嫩南部派遣維和部隊,聯合國和世界各國都曾有過不少慘痛或者尷尬的經歷,美聯社評價說,以色列經常“無視”聯合國自1978年起就部署在黎巴嫩南部的維和部隊,比如在1982年入侵黎巴嫩,1996年甚至襲擊聯合國維和部隊在黎巴嫩境內的加納基地,打死超過100名平民。 

  美、英、法和義大利曾在1982年派遣維和部隊進駐貝魯特,但在1984年遭到自殺炸彈襲擊,總共造成240名美國人和58名法國人死亡。 

  文章表示,有了這種教訓,布萊爾17日說,如果要增派維和部隊,數目必須比在黎巴嫩的2000人“多很多”,任務也必須“清晰明確許多,擁有的武力也必須強悍許多”。 

  不過美國仍然不肯表態,白宮發言人托尼·斯諾17日說,現在談部署美國部隊“實在太不成熟”,不過他沒有徹底排除這種可能。 

  文章認為,面對黎以衝突,美國不說、不做,似乎是“放手”不管,但按照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的說法,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賴斯去中東斡旋“無濟於事”,“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和聯合國及其他各方共同打下不會再度引發持續危機的基石”。  


    相關專題: 黎以開戰 中東危機升級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