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華社評論:漫天黃塵是大自然的警示和抗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19 09:26:42  


  中評社北京4月19日電/新華社發表時評,指出中國對大自然的欠賬太多了。全文如下:

   一場漫捲北方廣袤大地的滾滾黃塵漸已落定,但這場近年影響範圍最大的強沙塵帶給人們的震撼卻難以平靜。黃沙呼嘯漫天,是來自大自然的悲歌和警示,是對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再次抗議。 

  我們當然不能指責大自然的狂暴和無禮,相反,我們要感謝來自遙遠北方的勁風。是它在億萬年裏裹挾著蒙古高原富有養分的塵土,年復一年千里南來飄落累積,才有了華北平原這一典型的吹積平原。沒有亙古以來的漫天黃塵,就沒有這片沃野上的人類文明。 

  我們當然也不能違抗大自然的陰晴旱澇。關於沙塵天氣的成因,學術界已有基本一致的認識,即沙塵天氣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氣候乾燥。今年入春以來,我國北方地區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冷空氣頻繁南下,這些都是造成北方地區沙塵天氣較前幾年偏多、偏強的天氣原因。但是,學術界也一致認為,人類活動對地表結構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沙塵天氣的嚴重性。 

  儘管經過多年來的治理,我國土地沙化防治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局部地區沙漠化仍在擴展則是不爭的事實。位於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的東、西居延海,歷史上曾經水草豐美,綠樹紅花,商旅弦歌不絕,詩人唱和留連。但由於為之提供水源的黑河流域過度開墾,生態惡化,而使東、西居延海入水量大減,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相繼乾涸,並成為我國北方有名的“沙塵走廊”。而甘肅省著名的沙漠綠洲民勤縣,也因祁連山生態惡化,造成每年進入全縣的地表水由上個世紀50年代的5.9億立方米,降至現在的1億立方米,全縣94%的土地已經荒漠化,過去的“沙漠明珠”如今成為我國四大沙塵暴發源地之一。 

  我們多年以來致力於土地沙化防治是有成就的,這是在艱難條件下的成就,因而尤為可貴;我們代代相續的全民義務植樹綠化事業,也使相當於一個河北省的面積遍植綠樹。但是,與我們向大自然無盡的索取相比,我們給予大自然的回報是不是太單薄、太寒酸了呢?國家林業局的統計數字說,我國現在的森林資源總量達到124.56億立方米,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10億立方米相比,增長13%。而自那以來,我國的經濟總量增加了何止百倍?我們財富中的多少,又用於償還了對大自然的欠賬呢?
 
  我們對大自然的欠賬太多了,甚至欠下了子孫賬。那嗚咽哀號的漫天黃沙,就是對人類向大自然無情掠奪的抗議,那斷流的塔里木河邊枯死的胡楊林,就是對我們不計後果發展之路的無言責問。
 
  當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時,迎接與會代表的是漫天黃塵。就是這次大會明確提出,做好新形勢下的環保工作,要加快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忽視環境保護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轉變為加強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二是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推進,三是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
 
  這將是我國環保事業的歷史性轉變。願風沙肆虐的悲劇從此謝幕,祖國天更藍、水更綠、山更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圖景早日實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