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扁搞假台灣認同 失政禍台是必趨必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5 10:07:22  


  中評社香港7月15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發表題為“‘民主認同’就是‘台灣認同’:聲援七一五呼籲,補充七一五呼籲”的社論說,親綠學者今日連署發表“七一五下台呼籲”,其正式標題是: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我們對‘總統’、執政黨和台灣公民的呼籲!試先破題。所謂“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應是指“現在民主政治有了道德危機”,“台灣認同也有了道德危機”。

  “七一五下台呼籲”(以下稱呼籲)認為:如今,一方面,“領導者(陳水扁及民進黨)以動員族群情感來取代反省”,遂形成了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而另一方面,“民眾,甚至學界(泛綠群眾及知識界),則以認同立場來壓抑對民主的追求”,遂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道德危機。

  即是說,處今日境地,民進黨及泛綠民眾繼續捍衛貪腐的陳水扁,而陳水扁亦不知主動引咎下台,實皆違背了台灣認同的道德價值,亦違背了民主政治的道德意涵。

  呼籲指出:“民主品質的提升,是台灣認同目前唯一可恃的基礎。”又稱:“讓我們以民主價值和理想,來豐富我們對台灣的認同。”

  社論說,這篇呼籲的歷史價值,應在呈現了這些具有指標性、代表性的親綠學者,對“台灣認同”、“民主政治”及“道德價值”的自我反省與重新定位。當他們指陳水扁“以動員族群情感來取代反省”時,這些學者自己應當已做過了反思;當他們指泛綠學界“以認同立場來壓抑對民主的追求”時,必也做過了自省。

  社論指出,其實,“台灣認同”與“民主提升”發生牴觸,甚至出現背道而馳的異象,絕非始自今日;倘若這些學者,必須等到現在看到了陳水扁所呈現的放大效應,才好像突然警覺“台灣認同”與“民主提升”出現牴觸矛盾;這不但是知識分子的後知後覺,更有把陳水扁當落水狗來打,以自抬身價、自鳴清高的嫌疑。

  也就是說,對於泛綠陣線而言(包括這些學者),如今最重要的是重新定位“台灣認同”,重新學習“民主政治”。不如此,就不會知道亦不會堅持陳水扁應當下台;不如此,則陳水扁即使下了台,泛綠陣營仍可能再度走回又假又錯的“台灣認同”,與日趨下流、不知伊於胡底的“選舉政治”。

  例如,呼籲指出:”當我們因(台灣)認同立場,而放棄對提升民主的追求,我們其實也殘害了我們的台灣認同。”這一段話,存有一個政治弔詭。因為,句中使用了“台灣認同”這個通俗的用語,而迴避了“台獨認同”的泛綠價值語彙。用泛綠的語言來說,這段話的原句其實應當是:“當我們因台獨認同立場,而放棄對民主的追求,我們其實也殘害了我們的台獨認同。”

  社論認為,這正是如今泛綠陣營的問題所在。亦即,隨著台灣內外政經情勢的丕變,“台獨路線”與“民主提升”,逐漸發生了愈來愈嚴重的牴觸,甚至背道而馳。

  “民主可以包容台獨”,但是“台獨不可壓抑(呼籲用語)民主”,“台獨更不可取代民主、凌駕民主”。也就是說:“所有的民主認同,皆是台灣認同;但是,所有的反民主的認同,皆不能自命為獨佔性、排他性的台灣認同。”我們認為,這幾句話,才是呼籲者應當說卻沒有說的話。容我們越俎代庖,在此畫蛇添足。

  社論認為,倘若泛綠陣營沒有這種大徹大悟,繼續維持“自欺欺人”的路線,繼續發揮“選舉有方,治國無能”的特性(“選舉政治”不是“民主政治”的全部),則泛綠及民進黨既抱持“假台灣認同”,又擅長“技術為尚的選舉政治”,那麼,泛綠及民進黨內必仍將充斥著權謀、愚民、犬儒、虛矯、表裡不一,及自欺欺人的風格,非但貪腐必不可免,失政禍台亦是必趨必至。 

  有了這種“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的反思自省,才能教陳水扁下台。因為,如今應當下台的,其實不只是陳水扁這個政治肉身;應該下台的,更是又假又錯的“台獨認同”,與日趨下流的“選舉政治”。

  今日“七一五下台呼籲”提出之際,已是泛藍主攻的罷免案落敗之時。倘若罷免案成功,不但陳水扁將因憲政制裁而不得不下台,連整個泛綠陣營及民進黨亦完全失去主動地位。因此,就戰略上言,泛綠抗拒罷免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如今罷免未成,但陳水扁應當下台的理由,卻反而每個小時皆在上升增加之中。不說別的,倘若吳淑珍所涉太百禮券案竟以“簽結”了事,請問將形成如何的政治僵局與道德困境?

  社論認為,就戰略意義言,“七一五下台呼籲”其實也提供了陳水扁及泛綠重新掌握政治戰略主動地位與道德制高點的重要槓桿。不願被罷免下台,但不能不主動下台。

  呼籲者對陳水扁仍頗有迴護之心,而謂:“(陳總統)的辭職將對台灣政治做出巨大的貢獻,對台灣民主發展也將有深遠影響,其價值遠超越司法正義所能衡量。”

  但是,通篇呼籲的主要關懷,顯然仍在“台灣認同”與“民主政治”。因為,畢竟陳水扁不等於“本土”,陳水扁也不等於“台灣認同”;捍衛陳水扁更不等於“民主品質”,亦不等於“提升民主”;陳水扁不等於民進黨,也不等於泛綠。唯有陳水扁辭職下台,“台灣認同”始可能漂白,民進黨始可能洗刷,泛綠始可能重獲新生。

  社論說,歸納而言,此篇呼籲的宗旨是:民進黨不可自我矮化及自我醜化成只是一支“捍衛陳水扁貪腐府邸的禁衛軍”而已,而應以“台灣認同”及“民主政治”的守護者自期自許。陳水扁若能主動辭職,掌握了這個政治主動地位的最後機會,也許可為民進黨留一條生路;同理,民進黨若能協助陳水扁主動下台,亦或許可使泛綠重新站上政治道德的制高點。

  社論認為,不如此,“台灣認同”不能漂白,“民主政治”亦無以洗雪。至於什麼才是真正的“台灣認同”?什麼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嘗試解讀呼籲的真義,所得到的答案是:“台灣認同就是民主認同,民主認同就是台灣認同!”    


    相關專題: 陳水扁負隅頑抗 台灣政局動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