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經濟安全:兩國崛起徵程不會一路坦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29 06:52:49  


  中評社香港7月29日電/人口衆多、國土遼闊、多種民族與多種文化,這是中印兩國共有的特點。世界知識雜誌發表文章稱,自對外開放(中國1978年、印度1991 年)以來,中印兩國經濟都取得了很大發展,成爲正在崛起的亞洲巨人。2005年第8期的《商業週刊》(英文版)的封面文章特地杜撰了一個英文單詞CHINDIA,幷指出,再過30年,印度可能超過德國,成爲世界第三大經濟實體;而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可能超過美國,坐上世界經濟第一把交椅。然而,在憧憬美好未來的同時,應當注意到,中印兩國崛起的徵程不會一路坦蕩,在經濟安全上會面臨共同的困境。 

  什麽樣的共同困境 

  能源安全。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印兩國對能源的需求急劇增加,原油對外依存度大大提高。2005年,中國繼續僅次於美國、日本,爲世界第三大原油進口國。2004年,印度原油産量3500萬噸,原油總需求量爲1.17億噸,進口約佔70%。據國際能源機構估算,如果印度經濟持續以7%~8%的速度增長,能源需求的增長需要保持在5%左右。按照目前的趨勢,印度石油需求將在15年內翻一番,達到2.5億噸,成爲美日中之後的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費國。在能源消耗日益加大、國際油價持續飈昇、國際石油資源爭奪加劇的態勢下,中印兩國能源安全無疑將面臨巨大的政治與市場風險。 

  糧食安全。建國後,中印兩國都曾遭遇過嚴重饑荒,由此産生了嚴重的社會乃至政治後果。兩國執政者勵精圖治,印度自20世紀60年代開展“綠色革命”後實現了糧食自給,從昔日的“饑荒之國”成爲世界上一個重要的糧食出口大國;中國糧食生産取得的成效更是舉世矚目。但是,中印兩國的糧食安全形勢依舊不樂觀。一方面,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大量農田被佔用,兩國土地損失的速度將超過土地生産率增長的速度,使糧食産量持續下滑;另一方面,隨著人口不斷增加,民衆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間接用糧越來越多,糧食需求不斷增長,因此産需仍存在難以彌合的缺口;再有,中印兩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 40%,不可能像一般小國那樣利用國際市場解决國內糧食缺口,因爲這勢必會對世界糧食市場供應構成巨大壓力,引起國際糧價的劇烈波動。中印兩國糧食安全問題的解决必須立足國內。 

  金融安全。中印兩國作爲快速成長的新興經濟體,至今還沒有發生過系統性的金融危機,但這會麻痹金融監管者的意志,同時也給國際投機者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當今,美國財政與貿易“雙赤字”超過警戒綫幷繼續擴大已引發全球經濟失衡,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黃金與期貨石油等重要金融商品價格大幅震蕩,金融風險不斷增加與積聚,而國際社會至今遠沒有形成應對全球經濟失衡與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協調機制與駕馭能力。這對中印兩國貨幣的匯率穩定、外匯儲備與美元資産價值以及金融市場開放構成嚴重威脅。同時,國際金融風險也會通過國際貿易、資本流動等途徑向國內市場傳遞,對金融等相關産業産生沖擊。印度正擬訂放寬本國貨幣和外幣在資本項目下的兌換限制,而近年來印度對外貿易却連續巨額赤字。1991年夏,因爲石油價格飈昇,印度國際收支嚴重失衡,外匯儲備不足兩週進口支付而險釀金融危機。隨著金融開放持續擴大,金融業“軟肋”勢必暴露,這給虎視眈眈的國際遊資(尤其是像對沖基金這樣的金融市場“禿鷲”)提供狙擊機會。 

  貿易保護與市場壁壘。中印兩國都以西方發達國家爲主要出口市場,中國更傾向美國,印度則越來越傾向歐盟,兩國出口商品大都爲勞動密集型産品。然而,目前的形勢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歐盟“經濟愛國主義”正在興起。與此同時, WTO體制下多邊貿易談判越發艱難,國際貿易規則仍舊主要體現發達國家的利益。而由於中印對美歐等發達國家出口迅猛增加,由此引發的雙邊摩擦正日益增多。自1995年WTO成立以來,國外針對或涉及中國産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調查案件高達700多起,每7起反傾銷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國,這使中國連續十年成爲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每年約有400億~50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響。隨著對外貿易的迅速增長,具有與中國相似産業結構的印度正遭遇歐盟、美國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多的貿易與市場保護。而且,印度發達的IT産業直接與一些發達國家相競爭,因此未來印度與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會日漸加劇。 

  知識産權陷阱。如今,發達國家正不斷强化在知識、技術領域的壟斷優勢。爲持續獲取壟斷利潤,發達國家更加關注知識産權,甚至視知識産權爲“生命綫”。爲此,在全球範圍內大肆進行知識産權“圈地運動”,積極拓展專利的內涵與外延,將諸多依照傳統理念根本不可能被授予專利的商務模式、技術方法、服務方式等紛紛納入專利范疇,全力構建維護先行者利益的保護屏障,從而使知識産權問題成爲懸挂在發展中國家頭頂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中印兩國對國外技術的高依存以及發達國家經濟對科技知識的高依賴,使得中印與發達國家之間在技術轉移上的摩擦更加突出。中印被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列入嚴重侵害知識産權國家“黑名單”,是重點“關照”對象。可以預期,因知識産權問題而産生的雙邊經貿摩擦必將加劇。 

  如何走出困境 

  中印兩國不僅面臨共同的安全困境,而且有著相近的戰略目標,那就是實現大國的崛起,再現18世紀的輝煌(當時,中印製造業産量佔全球的57%)。直到1820年,中國産出仍佔世界産出的1/3,印度則爲16%。經濟安全上的共同困境是中印兩國增進合作的前提,而趨利避害則是兩國合作的基礎。 

  擴大經貿往來,夯實合作基礎。自1984年中印兩國政府簽訂新的貿易協定後,兩國貿易不斷增長。1990年中印貿易總額僅爲2.6億美元,2000年增加到20億美元,2005年達到187億美元。在過去五年中,兩國貿易年均增長44%。據中國官方預測,印度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在今年底將會達到200億美元,僅次於同美國的210億美元。中國超過美國成爲印度最大貿易夥伴已指日可待。印度已連年穩居中國在南亞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地位。中國貿促會預測,到2015年兩國的貿易額將達到1000億美元。爲進一步夯實兩國經濟合作的基礎,中印兩國學者建議,可通過建立中國—印度自由貿易區來擴大兩國的貿易。 

  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中印兩國應從對方的改革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中國在發展低成本製造業、基礎産業上可爲印度提供借鑒;而印度在發展高科技、信息産業和金融服務業方面則給中國積纍了經驗。儘管中國的很多經濟指標與管理經驗領先于印度,但印度在金融管理領域較中國先進。印度銀行資産中的不良貸款僅爲中國銀行業的一半,而資本充足率是中國銀行業的兩倍。印度資本市場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監管制度完善,全國有23個證券交易市場,其中最大的孟買交易市場上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印度金融業開放是雙向的,即同時向外資和內資開放,而且內資享受更多的優惠政策,這使得內資尤其是私人資本的金融機構得到了長足發展。這樣,金融與經濟發展就有了堅實的市場基礎。 

  增進合作,化解困境。2005年4月溫家寶總理在訪問有“印度矽谷”之稱的班加羅爾時,呼籲中印雙方在科學技術方面展開緊密合作。他特別强調,如果中印兩國能將雙方在硬件和軟件上的技術優勢結合起來,就可以領導全球的信息産業。另外,2005年4月,兩國同意在能源安全和節能領域開展合作,包括鼓勵兩國有關部門和單位在第三國協作勘探和開採石油天然氣資源。2005年12月,中石油和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首次聯手競標,以5.73億美元從加拿大石油公司購得其在叙利亞油田37%的股權,開創了中印能源合作的先河。爲减少在未來石油行業收購中的“割喉式”競爭,2006年1月,中印兩國簽署了包括分享信息等在內的五項能源合作協議,以增進兩國政府以及公司間的合作。兩國同意在競標購買石油和天然氣的時候,彼此通知願意償付的價格。再有,作爲WTO的重要成員,中印應在新一輪世貿談判中加强合作,加大談判籌碼,提高談判地位,爲自己、同時也爲廣大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多的應有利益。在更爲廣闊的國際舞台上,中印應爲國際金融市場穩定以及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而共同努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