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1日電/《人民日報》海外版台島夜話今日刊登評論文章說,臺灣大學金融研究中心舉辦國際研討會,知名的麥肯錫顧問公司臺灣分公司總經理計葵生,在研討會上針對“兩岸金融服務業的發展”表示,臺灣的“機會之窗”縮短到只有兩年到三年了。
麥肯錫公司在臺灣設分公司多年,曾受“經建會”委託孹劃亞太營運中心,近來也為臺灣的“二次金融改革”提供政策建言,對臺灣的經濟相當瞭解。計葵生前兩年在討論臺灣參與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機會之窗”議題時,認為臺灣還有5到7年的時間在大陸發展。但是在這次的研討會上,卻異口同聲與幾位外資代表都認為臺灣的“機會之窗”縮短到只有兩年到三年了。
文章引述計葵生指出,大陸成長快速,超過了國際間的預期,譬如只在短短的一年之間,外資投入180億美元購買大陸的銀行股權,這個數目字今年還要持續攀升。
計葵生說,按WTO入會過程,大陸將在今年年底對全球金融機構全面開放業務,國際上知名的金融集團如上海滙豐銀行、淡馬錫,無不大舉加碼投資大陸的金融業,但是臺灣當局還在執行“積極管理”政策,全面禁止金融機構登陸,“二次金改”進度緩慢,臺灣的金融競爭力有待提升。當下的情況是,大陸加快成長腳步,臺灣仍舊在空轉虛耗,“機會之窗”迅速地在眼前縮小,估計最多只剩下兩年不到三年時間。再不把握時機,臺灣金融機構進軍大陸市場將很艱苦,因為其他地方已經紛紛卡位,發展起業務來。
文章指出,這次北京的兩岸經貿論壇有很多臺灣的金融機構代表赴會,總的來說論壇在兩岸金融政策方面的著墨不多,臺灣的金融業者難掩失望。但是事實上目前兩岸的金融交流不對稱,到去年年底大陸批准7家臺灣的銀行在大陸設辦事處,與台商合資的銀行有兩家,又批准了臺灣11家保險公司在大陸設立15家辦事處。但是臺灣對大陸金融機構入駐臺灣,始終遲遲沒有動作,未能見到實質進展。金融合作不應該只是單向的開放,那樣就沒有雙贏的可能。
此外臺灣的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已經遠遜於對岸。臺灣最大的國泰金控,市值約130億美元,大陸4家國有銀行共有2380億美元的資產,不能相提並論。島內很多財經專家十分焦慮,認為臺灣目前是先天不足(金融機構規模小,競爭力弱),後天失調(受“積極管理”的拖累,遲遲不起跑,卡位來不及),國際上其他的大金融機構,在今年底將陸續登陸,搶盡高利潤的大好商機,到時候還會有什麼剩下來留給臺灣金融業的?實在很悲觀。
大陸境內已有高達3.7兆美元的存款規模,外資銀行在大陸,將集中精力開發這方面的業務。文章認為,臺灣若不改變鎖門政策,會被完全摒除在局外,兩年後就算政黨輪替,政策轉變,恐怕時機不再。
文章說,研討會上專家們也指出臺灣股市的隱憂。花旗銀行證券臺灣區董事長杜宗英說:“臺灣資本市場面臨很大的危機,多數人卻不以為意。”
杜宗英提出了具體資料,顯示臺灣去年上市櫃公司的數量在亞洲所有資本市場中居倒數第一。未來準備在臺上市櫃的企業,比重只有過去的1/3到1/4。台股的行情弱,一般企業在臺灣掛牌股票價格如果是20塊,到香港或美國上市每股值50塊。臺灣企業轉往香港股市掛牌的趨勢,會越來越旺。杜宗英指去年一年內外資加碼大陸金融股180億美元,這只代表了大陸發展潛力的一部分,未來走勢將更加驚人。他預見大陸企業今後將紛紛赴香港上市,吸引全球的資本進入香港資本市場,港股日益活絡,相較之下臺股的資金“動能”會越來越弱。
文章認為,杜董事長的看法正確而有見地,可是他的預言不能引起執政者甚至於一般人的警覺。不見棺材不掉淚,到時候流淚也沒用。“拼經濟”早已成了扁當局不斷掛在嘴邊的順口溜,事實上他們不但沒有動作,連臺灣面臨的嚴重經濟問題都搞不清楚,也不肯正視,更遑論擔憂兩三年後的危機了。有人把“拼經濟”解釋成:高層拼命爭奪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這方面他們倒是很有成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