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陳益源:台灣勿喪失閩南文化研究優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12 00:34:49


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陳益源表示,發展閩南文化研究可以讓台灣更了解自己。(中評社 趙家麟攝)
  中評社台南8月12日電(記者 趙家麟)台灣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陳益源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加強閩南文化研究,可透過兩岸互信合作,讓台灣更了解自己,也有助於南向深化與東南亞各國關係,閩南文化研究對台灣有重要意義,實不可忽略。台灣不該輕易的喪失優勢。

  陳益源甫自“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卸任,他的任期只有1年,8月1日起回任成大中文系教授,並繼續投入閩南文化研究的範疇,但是,成立4年的成大閩南文化研究中心,在他回任的同一天,正式更名,由多元文化研究中心所取代,中心的研究方向已不再聚焦於閩南文化。

  陳益源表示,成大推動閩南文化研究,起步早,且有跨國的學術連結能力,在幾次重要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中,也展現了相當的能量,中國大陸的學者專家,近年來與台灣的接觸,對於促進兩地對閩南文化研究的發展。

  這幾年,兩岸學者、甚至延伸往東南亞學術界,在閩南文化研究領域累積很好的互信合作,這對台灣獲益是很大的。因為,從相關的研究合作當中,台灣更了解自己,影響力的發揮也更大,與東南亞的關係也更形穩固:

  第一,從閩南文化研究中,讓台灣更了解自己,科舉制度研究就是一例。明清時代,台灣、金門兩地,從秀才、舉人到進士,經由福建往北京的路徑,有關台灣先祖的科考文獻檔案,在北京、在福建應該有大量的留存。

  9月在金門舉辦的科舉制度在金門學術研討會是一部分的呈現,未來如果能夠持續的與福建福州進行合作,兩岸都可互蒙其利,這些留存在大陸的文史檔案,如果不找出來,這是台灣的損失。

  第二,在閩南文化研究中,近年來先後舉辦保生大帝、觀音、月老,乃至於明年設定的虎爺等研究,對台灣民俗信仰文化的追溯源與發展脈絡,也有很大的幫助。

  陳益源說,蔡政府上台後,揭櫫新南向政策,其實,閩南文化研究對於深化台灣與東南亞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要實現南向,如果能從閩南文化的角度切入,也能夠打深基礎。

  一來,多少年來,閩、粵、潮、汕等先人就向東南亞、向台灣移動,在東南亞可以看到很多福建會館、廣東會館,當地的華人社群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台灣與東南亞許多華人、特別是源自福建的後代子弟,有共同的祖先和語言,台商與當地華人的互動也都還算不錯。但不同的是,東南亞的華人要尋根是去中國大陸,不是來台灣,唯一“中華民國”管轄範圍內有血緣關係的,就是有僑鄉文化的金門。因此,藉由閩南文化研究中的金門僑鄉文化,可以直入東南亞,連結台商與當地華人社會互動,未來可發揮的空間還很大。

  再者,大陸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海上絲路從泉州往東南亞走,在文化上所投入研究挹注的心力也很大;今年10月在馬來西亞麻六甲要舉辦的第五屆世界閩南文化節,泉州就積極參與、主導。從台灣與東南亞各國共同合作閩南文化研究,也是相當有利的時機。

  第三,以閩南文化研究出發,如果能結合台灣的學術研究優勢,加上金門保存的傳統閩南文化特色、僑鄉文化,進一步和大陸、東南亞做連結,再加上數十年來,台灣各個大學在東南亞累積豐沛的校友網絡,從高校的閩南文化出發,對台灣學術影響力、對閩南文化的研究、對東南亞的關係深化,都是有很大的幫助才是。

  陳益源表示,推閩南文化研究有很重要的意義,台灣起步早,當別人都在努力跟上時,台灣不該輕易的喪失優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