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錫堂:影響當前兩岸關係四項國際因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3 08:35:54  


潘錫堂:台海情勢相對穩定,美方不樂見陳水扁當局藉機挑釁。
  中評社香港8月23日電(作者 潘錫堂)兩岸關係錯綜複雜,尤其深受國際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包括:以黎衝突、朝鮮試射導彈、伊朗核武、及中俄主導上海合作組織...等因素,頗值逐一探究與關注。

  首先是,因黎巴嫩真主黨引燃之以黎軍事衝突,已躍升為國際因素之首要,美國傾力挺以,並且植基於國際反恐,要求包括中國在內之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及國際社會協力譴責恐怖攻擊。然而,以色列七月下旬轟炸黎南造成數十名平民死亡,並炸死四名無武裝聯合國維和觀察員,包括一中國軍人,北京堅持安理會要有強烈反應,指以色列“蓄意”,但也因美國護航,安理會磋商兩天才提出不具約束力的主席聲明,既未依安南秘書長及國際反應,正式“譴責”以色列,也未要求立即停火,反而是安理會應美、英要求展開磋商,希望提出解決以黎戰爭決議案,最後安南宣布以黎十四日停火。

  其次是,朝鮮韓試射導彈引發的危機,美、日均視之為挑釁行為,日本已採經濟制裁,美國不僅迅速部署神盾艦與愛國者導彈,布什尚且親電中俄領導人籲其加強對朝鮮施壓。惟聯合國安理會七月中旬無異議通過經折衝妥協的決議案,對朝鮮實施有限度的制裁,並要求朝鮮立即停止導彈計畫,盡速重回六方會談。美、日原堅持在決議案中引用聯合國憲章第七章有關授權動武的內容,但是中、俄反對,北京甚至強調不惜動用否決權,結果雙方均有退讓,中、俄僅同意在決議案中加入武器禁運規定。七月下旬在馬來西亞舉行的東協區域論壇,曾討論朝鮮核武問題,朝鮮拒絕參加。惟美國仍將期盼中國多加著力,促使朝鮮重返六方會談。

  復次是,伊朗核武問題。聯合國安理會於七月底通過一項決議案,要求伊朗於八月廿二日以前中止其核子計劃,否則將可能面臨制裁,這項決議案歷時數週協商,最終以十四票贊成,僅一票反對的情形下通過,此為安理會首度針對伊朗通過具國家法拘束力的決議,並威脅將考慮依聯合國憲章第十章第四十一條對伊朗採經濟制裁。儘管如此,中、俄均不願制裁伊朗,仍期盼伊朗在期限內停核。

  最後,則是中、俄主導上合組織。成立五年的上海合作組織於六月中旬舉行包括六個會員國、四個觀察國領袖、“獨立國協”執委會主席、及東協副秘書長所組成的高峰會議,由於參與國家大量增加,以及伊朗總統內賈德受邀以觀察員領袖身分出席,使得本屆上合峰會備受關注。尤其有進者,中、俄有意藉此機制透過與中亞國家聯盟來平衡美國自九一一後在此一區域漸增的影響力,而內賈德之與會,被視為藉機爭取另一外交管道,尋求六國聯合對抗美國的干預。

  總之,依據前述四項國際因素,突顯了亞太區域內集體安全的重要性。而台灣作為區域內安全利益攸關的成員,應藉此呼籲相關各國,儘速建立有效安全機制,以協商合作來化解危機。再者,中國大陸在亞太的角色益形重要,美國企盼中國大陸協力更殷切,且台海情勢相對穩定,美方不樂見陳水扁當局藉機挑釁。(作者為台灣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