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錫堂:台限縮兩岸政策,美不簽FTA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01 16:47:37  


如果台灣能重新思考鬆綁部分經貿政策,將有助於美國以美台有強烈利益為由,催促FTA之協商。
  中評社香港8月1日電(作者 潘錫堂)台灣經濟部次長陳瑞隆日前在華府訪問,敦促美方與台灣展開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但美國商會最新發表的華府敲門之旅結論卻指出,美國政府忙於因應中東等國際問題,無暇顧及台灣,而台灣許多政經負面因素也干擾了美台FTA協商進程。

  自從台灣二○○二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人們一直揣測在布什政府任內美國與台灣簽署FTA的可能性。即以陳瑞隆日前在華府鼓吹美國應和台灣簽署FTA時,以台灣已和三個中美洲友邦簽FTA為例,呼籲“美國想和台灣簽FTA,就得趁早”,並未得到美國行政部門的積極回應。

  為何美方興趣缺缺,主因包括:一、就貿易數字和國內生產毛額(GDP)而言,和中美洲國家簽FTA,在經濟上僅具象徵意義;二、台灣在兩岸經貿上的一些限制,讓台灣減少部分對外商的吸引力,若台灣能重新考量諸如推動兩岸三通與兩岸經貿鬆綁等政策,則有助於經由強化美台灣貿關係加速FTA之協商;三、美國商會認為,台灣推動美FTA的訴求是希望以美國的力量抵銷中國對台灣的經濟孤立,但這種論述對美國的商界毫無吸引力,反而使得在兩岸均有布局的美國企業,擔心公開表態支持美台FTA,會被誤為加入台灣反中國的行列;四、美國關心台灣在區域經貿整合中所應扮演的角色,遠大於美台簽FTA,因此,美國關注台灣能加入區域FTA的必要性,只有加入區域性的FTA,台灣才能避免經貿趨於邊緣化;五、美國政府近來關注焦點鎮定以巴、北韓、伊拉克、阿富汗、伊朗等問題而非台灣問題,近半年來從“積極管理”、“終統”到“不排除正名制憲”等台灣政情的“負面因素”,在在均刺激兩岸關係並損及美台互信。

  無怪乎,曾於五月訪台的美國副貿易代表巴提亞指出,美台簽署FTA的時機仍不成熟,此事對雙方經貿關係也無急迫性,加上美國目前和其它許多國家也在洽談FTA中,要美國和台灣談FTA實在很困難。

  總之,誠如巴提亞日前在美國眾議院關委員會聽證會上表示,亞洲是一個愈來愈統合的區域,如果台灣一直想要實施一些限縮兩岸經貿的政策,使得自己對美商的吸引力愈來愈少,美國不得不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換言之,如果台灣能重新思考鬆綁部分經貿政策,將有助於美國以美台有強烈利益為由,催促FTA之協商。(作者為台灣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