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强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2 08:11:11  


  中評社香港7月2日電/在進入WTO後過渡期和加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形勢下,中國如何實現從“貿易大國、品牌小國”到“貿易强國、品牌大國”的轉變?以加工製造爲主要特徵的中國企業如何在世界産業鏈中向高附加值的金字塔上端躍昇? 

  光明網文章說,在6月23日舉行的“中國外貿200强高層論壇”上,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柴海濤回顧加入世貿組織四年半來,中國的進出口每年都在以20%到30%的速度增長,稱“這是非常奇特的現象”。

  不過,他也坦言,“在漂亮的數據背後,中國外貿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粗放式增長以及由此引發的國際貿易摩擦日益加劇的現象。而此次論壇的核心議題,就是在進入WTO後過渡期和加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形勢下,中國如何實現從“貿易大國、品牌小國”到“貿易强國、品牌大國”的轉變。

  迅速融入全球産業鏈 

  統計顯示,2001年到2005年5年間,中國外貿出口年均增長25.1%;外貿進口年均增長24%,分別比“九五”時期高出14.2和12.7個百分點,是歷史上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最爲迅速的時期。“十五”後期中國對外貿易連續兩年突破1萬億美元關口,穩居世界第3大貿易國位置。 

  此次論壇發佈的“2005中國外貿200强”企業更是見證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歷程。“十五”期間,中國外貿出口總值由2001年的2661億美元增至2005年的7620億美元,有出口紀錄的企業個數也由2001年的6.8萬家上昇至14.4萬家;同期,外貿進口總值由2436億美元攀昇至2005年的6601億美元,有進口紀錄的企業個數也由2001年的6.8萬家增至2005年的11.3萬家。 

  伴隨總體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入選200强企業的標準也水漲船高:2005年出口200强企業的最低門檻已經上昇至3.6億美元,相當于2001年1.4億美元的2.6倍;同時,進口200强的最低標準也由2001年的1.4億美元上昇至2005年的4億美元。 

  透過這些“漂亮的數據”,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柴海濤注意到,近年來中國進出口構成正在發生三大劇烈變化。 

  産品構成發生可喜突變。上世紀80年代和上世紀90年代的10年中,中國外貿增長主要是靠輕工産品和紡織品來支撑的;上世紀的最後10年,主要是靠傳統的機電産品的增長來支撑;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以IT産業爲核心的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和進口都在高速增長,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已經佔到中國出口總額的30%。尤其是近兩年來,進出口産品構成迅速昇級:小屏幕的彩電、傳統的光學照相機、鐘錶、VCD等傳統的所謂技術含量産品,其出口增長下跌幅度超過30%,但筆記本電腦、手機、平板電視等所謂高技術産品的出口增長速度却在以60%到260%的速度高速增長。 

  在貿易形式方面,中國加工貿易這幾年比例上昇,大體上佔到中國出口總額的55%。

  此外,貿易主體的變化也不可忽視。國營外貿進出口公司一枝獨秀的局面被打破,現在國有企業的出口僅佔不到五分之一,進口約佔四分之一;外資企業已佔據進出口總額的58%以上;民營企業從以前微乎其微的比例已經上昇到了21%。 

  文章認爲,所有這些變化均表明,中國正在迅速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生産營銷的鏈條中去,中國正在成爲全球産業鏈重新佈局、製造業轉移當中的最主要承受者。

  外部環境趨于嚴峻 

  “‘十五’期間中國已經發展成爲一個全球矚目的貿易大國,‘十一五’規劃期間則是中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强國邁進的關鍵時期。”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司長張麗川認爲,目前需要著手解决外貿領域面臨的一些新情况和新問題。 

    “中國外貿發展逐漸進入了高成本時期,勞動力成本和資源成本的壓力也在逐步上昇。”張麗川稱,低廉的勞動力價格一直是支撑中國勞動密集型産品的優勢所在,近年來一些地區爆發的“民工荒”預示著勞動力價格需要調整,靠犧牲勞動者福利換取出口商品價格優勢的做法需要得到糾正。 

  國際貿易保護日益加劇,更使得中國外貿發展的外部環境趨于嚴峻。“目前中國遭遇反傾銷的品種已由原來小類商品發展到中國的大宗優勢産品,在服裝、傢具、彩電、鞋類等商品上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多,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爲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起訴最多的國家。”張麗川表示,“由於中國出口産品知識産權的匱乏,儘管擁有了較强的價格競爭優勢,却不得不應付越來越多國際貿易爭端。” 

  對外貿易失衡現象加劇,人民幣匯率逐步進入了一個昇值期,企業經營外貿進出口面臨更多的匯率風險。這對企業進出口貿易也提出了新挑戰。

  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强國 

  如何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强國跨越,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認爲,中國當務之急是“要建立起一個能够擊破或降低貿易保護主義壁壘對進出口産生限制的機制”。 

  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柴海濤也認爲,中國外貿一直以來的最大問題,在於主要靠數量擴張和低價競爭。“比如說彩電、手機、DVD,世界産量第一,世界出口第一。但出口廠商獲得的比較利益是非常低的,基本沒有知識産權。無論是專有技術、專利、商標還是國際的銷售渠道,基本不在中國自己的企業手上。” 

  中國很多出口商品跟國際標準不相適應,以及中國企業對自有品牌、自有技術在海外進行的知識産權保護手段不足,都給企業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帶來很大制約,比如遇到專利包圍的問題,中國大部分企業沒有還手之力。 

  對此,柴海濤認爲,“國家提出自主創新,體現在國際貿易上必須做到:第一,科技興貿;第二,品牌戰略;第三,加工貿易轉型昇級;第四,擴大服務貿易;第五,結合現在方興未艾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區域經濟合作戰略,來嘗試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