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陳耕語中評:用閩南文化化解台胞心結
http://www.CRNTT.com   2019-10-22 00:20:32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海滄閩南文化研究會專家組組長陳耕(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 海涵)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海滄閩南文化研究會專家組組長陳耕日前在參加第二屆海峽兩岸人文學論壇期間接受記者採訪。陳耕主要就閩南文化之於兩岸的意義和作用表達了看法。他認為,兩岸要了解、理解、諒解,最後才能實現和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閩南文化,閩南文化可以用來化解台灣人民的心結。創造性地發展閩南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責任,在聯手共同推動閩南文化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才能實現兩岸一家親。

  陳耕表示,閩台兩地的一些人文學科可以放在我們中國文化的長時段的歷史和整體性的區域中來進行關照,這才符合歷史思維。台灣現在有些人正在企圖用台灣這個小區裡的歷史來詮釋台灣的歷史,這是很荒謬的。因為歷史是具有整體性的,台灣的歷史重視中國歷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所謂“歷史思維”,正如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同志認為的那樣:“歷史思維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長時段的眼光。也就是觀察問題,要堅持將研究對象置於較長的歷史時期冷靜觀察,深入分析。二是整體的眼光。不能見孤木以為森林,不能用局部的考察代替對整體的把握,更不能用個別案例的結論代替對全局的認識。三是發展的眼光。即不能把研究對象靜止化。靜止構不成歷史,人類社會一直處於發展變動狀態,這是最基本的歷史實際。這三個特點,是歷史思維最基本的原則,不可動搖。”

  陳耕說,站在閩南,我們今天同樣要更加系統地重新研究閩南的文化和歷史,更加系統地研究閩南前輩創造發展創新閩南文化的智慧和規律。

  所謂更加系統,陳耕表示,一是把閩南文化放在更為遼遠的時間範疇來研究。不能局限於一時一事,不能基於個別時段的歷史現象輕率地做出長時段的歷史結論。要把閩南文化放在從五代時期,中原南來農耕文化和原住古百越海洋文化的融合,催生海陸相融的閩南海洋文化,到宋元時代彪炳世界的泉州刺桐港,再到明代中國最大的外貿港口漳州月港,到清以後的廈門港和49年以後的台灣高雄港,而後到21世紀的今天,在這樣的長時段裡來觀察,深入分析,是可以發現新的規律性的東西。二是把閩南文化放在更加廣闊的空間範疇,不僅僅是廈漳泉,還有對岸閩南、南洋閩南、港澳閩南、歐美閩南、外地閩南,是七、八千萬人共同創造共同擁有的閩南文化。要用整體的眼光、整體的把握,不能用個別案例的結論代替對全局的認識。三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閩南文化。閩南文化不是靜止的、過去的、僵化的。靜止構不成歷史,人類社會一直處於發展變動狀態,閩南文化同樣是與時俱進,生生不滅,直至今天依然生機勃勃的當代文化。我們傳承閩南文化,是為了創造性轉型、創新性發展閩南文化。這正是我們今天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
   
  “當我們按照這三個方面重新認識、重新梳理閩南的歷史與文化,重新總結閩南文化歷史給我們提供的經驗、教訓和智慧。我們發現,閩南的歷史,就是四個港口的歷史。”陳耕解釋說,一是宋元時期的泉州刺桐港,曾經是世界最大的港口,創造了珠光青瓷、水密隔艙等許許多多彪炳於世的文化;二是明代漳州的月港,打破明王朝的海禁,迎接大航海時期經濟全球化第一波浪潮的中國最大對外港口,創造了克拉克瓷(來樣加工的青花瓷)等傳播世界的文化;三是清以後的廈門港,曾經是閩台對渡的唯一口岸,又是閩南人過台灣、下南洋的出發地和歸來港口,引領了閩南茶、糖、龍眼幹的出口,鴉片戰爭以後引領閩南文化現代化,培育了許多中國近代的傑出人物;四是1949年以後台灣的高雄港。由於西方的封鎖,香港和台灣在大陸改革開放之前的30年裡成為中國僅有的對外開放區域,台灣的高雄港一度成為世界第三大港口,台灣的閩南語流行歌曲、電視歌仔戲、電視布袋戲成為20世紀下半葉閩南文化創新發展的典型。

  陳耕說,歷史說明,誰是閩南最大的港口,誰就引領閩南文化的創新與發展;閩南的海洋文化是千百年來閩南文化生生不滅的重要發展動力,是中國海洋歷史文化的傑出代表。2017年廈門和漳州十二個港區組成的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超過高雄港,成為世界第14大港口。廈門,又一次成為海峽兩岸最大的航運中心。而海滄正是這12個港區中最大的中心港區。當今世界,海洋占地球的面積71%;世界的GDP80%產生於沿海一百公里地帶;世界的貿易90%是海運。世界最發達的是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也是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現在中國正在推動粵港澳灣區建設。人類向海洋、向港口海灣型城市的集聚和靠攏,已經成為發展大趨勢。在世界走向海洋,走向灣區的大趨勢中,在港口引領閩南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歷史經驗裡,我們必須在這個世界潮流和歷史經驗中來思考新時代閩南文化如何再出發?中國歷史研究院閩南文化研究中心落地海滄,昭示著歷史正在把新時代閩南文化研究再出發的使命賦予海滄。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歷史使命感。海滄曾隸屬泉漳廈,地跨月港、廈門港,而今又是廈門港中心港區,旣是開台第一人顔思齊的故鄉,又是楊衢雲、林推遷、林文慶、莊銀安等諸多華人華僑的原鄉。海滄有義務承擔起更多的閩南文化傳承、研究、創新的使命。

  如何以閩南文化為紐帶加強兩岸之間的聯繫和交流?陳耕說,習近平總書記說,兩岸的融合,閩南文化大有文章可做。因為每四個台灣人中就有三個祖籍是閩南、講閩南話,閩南文化是台灣社會最主流的文化。閩南文化包括廈漳泉、台灣、港澳、南洋、歐美等六大塊地區的華人文化,影響廣泛。

  他表示,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歷史思維來看待閩南文化,首先是長時段,不能只看最近的兩百年,還要從中華民族上前來的歷史中看閩南文化的形成和演變;其次,要有整體性。閩南文化是由六大塊組成的,要去看這六大塊是如何此起彼伏推動閩南文化發展的。第三,要有發展性。要思考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閩南文化。閩南文化不是過去的、僵死的、過時的東西,它是今天依然活在我們身上的生動活潑的文化。文化是生生不滅的,並隨著時代發展。如何跟上時代,這是新時代閩南文化最重要的任務。
 
  “創造性地發展閩南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責任,在聯手共同推動閩南文化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才能實現兩岸一家親,”陳耕指出,兩岸要了解、理解、諒解,最後才能實現和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閩南文化,閩南文化可以用來化解台灣人民的心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