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恐怖襲擊 美高科技“武裝到牙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19 10:54:18  


安裝在發動機上的傳感器可以在炸彈引爆前發現炸彈
高科技掃描系統可發現行李箱中的爆炸物
先進探測器可發現地鐵內的危險
  毒素嗅探器、導彈發射干擾器、髒彈探測器:這些新型設備會讓我們更安全嗎?本月10日英國挫敗飛機恐怖爆炸陰謀,再次激起了人們對於目前的科技發展能否成功防範恐怖襲擊的討論。

  美國《大眾科學》雜誌日前刊文稱,未來的旅行安全將依賴於無漏洞的即時通訊和自動監視設施,未來數年內,將有不少新技術被廣泛應用于5種高危領域,成為人們的“電子保鏢”。 

  “9•11”事件至今,5年過去了,我們更安全了嗎?美國國土安全部科技應用部門的負責人莫琳•麥卡錫接受訪問時對這個問題做出了解答:“絕對是。”她解釋說:“他們(恐怖分子)仍然可以挑戰我們,但是會發現過去能突破我們防線的方法現在已經很難奏效了。”

  據報道,2003年至今,美國聯邦政府投入到國土防禦研究方面的資金高達近40億美元,而這個數字對於整個安全工作開銷來說只是九牛一毛——國土安全部僅今年一年的財政預算就達400億美元。

  麥卡錫表示,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些研究資金已經將從前無甚聯繫的各學科學者聚集在了一起:軟件工程師、流行病學家和生物學家們在一起研製新技術,以保護空氣、食物不受污染,對抗生化恐怖主義;核物理學家和生化法醫學專家現在合作研究行為科學,設法減少核走私行為和自殺式襲擊者。

  但仍然有一些專家認為,如此高額的經費僅僅製造出了安全幻象。《超越恐懼》一書的作者布魯斯•史奈爾就表示,這些高科技只是讓你感覺好過些而已。他指出,高科技防禦聚焦於白宮、市政廳這樣的地標建築,而恐怖分子已經轉向了地鐵、露天大型體育場這些軟目標。

  不過,《大眾科學》報道稱,美國政府已經注意到了這點轉變,因此也在將高科技安全網不斷地擴大範圍,覆蓋盡可能多的漏洞和弱點。據悉,不少新技術將在未來數年中成為以下5種高危領域的“保鏢”。

  ●高危領域之一:空氣、水

  這一領域最大的難點在於研發傳感器,要求傳感器必須可以從田裏的農作物、公共空間的空調系統中“嗅”出任何可疑物。

  美國已經部署了一個由微型毒素探測器構成的網絡,這個網絡遍及美國的30個主要城市。這是耗資3億美元的生物監測計劃的組成部分,旨在提供生物威脅的早期預警系統。該系統通過分佈式收集器和過濾器持續採集空氣樣本,然後將之送往“實驗室反應網絡”實驗室進行分析。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改進了這個計劃。受到1995年東京地鐵遭遇沙林毒氣襲擊的啟發,他們研發了一種自動探測病菌系統(APDS)。APDS能夠自動識別化學物和生物毒素,不需要人為地採集樣本,分析樣本的時間也不長。

  APDS與購物中心、火車站等公眾場所的通風系統相連,每週能自動採集並分析178份樣本,然後將結果無線傳播到一個中心實驗室。

  據悉,這個系統已經在紐約市進行了測試,2008年將在其他主要城市啟用。

  ●高危領域之二:邊界、基礎設施

  2004年以來,約有6千萬名前往美國的旅客通過光電掃描儀被記錄下了兩個食指指紋,並且與首都華盛頓的數據庫資料進行核對。

  國土安全部透露稱,迄今為止,這項耗資15億美元的“美國訪客和移民身份顯示技術程序”已經成功“認出”了1100名企圖偽裝入境的人和超過2萬名有可疑背景的人。

  隨著申請美國簽證的人數越來越多,掃描所有10個手指指紋將更為可靠。此外,相關機構還可能應用虹膜和語音識辨技術。

  與此同時,在美國的100個港口和邊境口岸,一種專門檢查貨運卡車的掃描系統VACIS(交通工具和貨物檢查系統),讓海關檢查員無需開箱就能查看貨廂內的貨物。VACIS使用低能量伽馬射線,能夠穿透鉛槽,6秒鐘內以粒狀圖像顯示廂內情況。與載貨單上不符的物品都難逃VACIS的“法眼”。

  此外,科學家們還在開發微米傳感器——也被稱為“智能塵埃”或“微粒”。這些傳感器能夠被噴撒在管道、無人防守的邊界或公用事業公司,監測是否有入侵者和生化物質、輻射物。通過遙感勘測和中心服務器,這些傳感器之間能夠互相聯絡,組成一個電子眼、電子耳和電子鼻的天羅地網。

  專家表示,若資金情況許可,“微粒”2010年以前就能夠在全國範圍內投入使用。

  ●高危領域之三:交通系統

  地鐵、公共汽車、火車、飛機和各自的控制中心都有可能遭到可在空氣中傳播的病原體、“髒彈”輻射和汽車炸彈的襲擊。美國聖地亞國家實驗室開發技術使用無線網絡或者光纖將傳感器與一種“智能感測組件”(ISM)相連,保護交通系統。

  ISM是一種鞋盒大小的設備,各個運輸工具上的ISM組成的網絡又能夠與別處的指揮部相連。若出現險情,指揮部的人員就能夠提前採取行動。據悉,2004年至今,該系統已經在30個相關場所投入使用,包括運動場、地鐵和飛機場。隨著探測系統的改進,ISM系統還可安裝在核電站、化工廠以及重要的運輸樞紐。

  另外,美國還有26個機場啟用了一種“吹氣機”,這種機器能夠檢測你在過去一周內是否接觸過爆炸物。吹氣機每台價值15萬,外形像一個長方形盒子,人從當中走過時,機器會製造一股氣流吹過人的衣服、吹落粘在布料上的爆炸物微粒。之後,“吹氣機”將搜集到的空氣樣本發送到一個探測器中。探測器只需耗時幾秒鐘,就能鑒別8種硝酸鹽類的爆炸物。“在標準的游泳池的水中,我們連1毫克的阿司匹林都能找到。”聖地亞國家實驗室的專家如是說。

  為了攔截自殺式襲擊者,專家們正在開發另一種設備,能夠在9米的範圍內追蹤爆炸物的移動路線。

  ●高危領域之四:公共場所

  雖然目前的辦公大樓和公共場所都使用了錄像監視器和防撞護欄,但是除此之外的新技術的改裝費用卻高得令人咋舌。比如,重建世貿中心就包括建造防爆玻璃窗和防爆建材、傳感器系統、自動隔離被污染區域的“智能系統”等。

  對於救援人員來說,他們以後可能會穿上“生命衣”工作。這種背心上裝有30個生理信號監測器,使用GPS技術跟蹤救援人員的行動,並且將實時數據發送到指揮中心。借助這種技術,救援人員本身的安全得到了更大的保障。

  ●高危領域之五:互聯網

  金融網絡和電信網絡都有可能遭到恐怖襲擊。為此,華盛頓州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計算機專家們開發了一個名為“莫扎特”的程序,探測潛在的網絡間諜和入侵者。

  美國能源部已開始使用這種軟件,使用搜索工具在互聯網中搜尋並記錄可能危及國家安全的敏感信息。這種軟件將於今年底在軍方和政府其他機構投入使用;下一步的目標是幫助計算機自動“瞭解如何判斷遭受攻擊,採取行動自我保護”。這個目標的實現和大範圍應用至少要在10年以後了。

  ●美國三大生物反恐計劃

  “9•11”事件後,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反恐,並制定了三個反生物恐怖計劃,即生物監測計劃、生物傳感計劃和生物盾牌計劃。這三個計劃相輔相成,共同應對恐怖組織可能發動的生物襲擊。

  ▲生物監測計劃

  這項計劃也被稱作城市監控計劃。該計劃是美國國土安全部、環境保護局、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一項投資3億美元的合作計劃,旨在提供生物威脅的早期預警系統。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開列了一份危險病原體清單“選擇製劑”,恐怖分子極有可能利用這些病原體作為生物武器。在生物監測計劃的資助下,美國全國有30個城市設立了4000多個大氣監測站,日夜監測大氣樣本中是否含有這些物質。

  然後,由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網絡來分析取樣設備的過濾器,以發現生物威脅試劑。一旦有所發現,就會啟動相應措施和機制,以便這三家機構快速作出關鍵的公共衛生決策,並向“前線”的地方公共衛生官員發出統一的行動方針。

  但是由於過濾器每天必須進行回收用於分析,造成了運行成本的居高不下。目前正在開發的第三代全自動系統將降低運行成本同時提高效率和敏感度

  ▲生物傳感計劃

  該計劃旨在縮短從探測到可能的生物製劑到作出適當反應的滯後時間。生物傳感計劃與生物監測計劃在功能上相結合,依靠多信息流加快決策。

  監測參數包括由生物監測計劃監測到的環境數據、由國防部和退伍軍人管理局管理的醫院發出的流行病信息、全國藥店的報告及其他來源的相關綜合征和非傳統數據。這些信息匯總到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生物情報中心進行分析,如果證實,將採取應對措施。

  ▲生物盾牌計劃

  生物盾牌計劃於2003年1月公佈,預計到2013年撥款達到56億美元,其中2004財年撥款8.9億美元。該計劃有三項主要規定:第一,生物盾牌計劃通過特殊的合同授權,鼓勵開發和採購包括疫苗、藥物和診斷器械在內的“下一代”醫療對策,以應對生物、化學、放射性或核製劑。第二,授權國家衛生研究院通過國家過敏症與傳染病研究所針對這些試劑的醫療對策,促進有前途領域的研究。第三,它為某些未獲批准使用的療法制定了新的應急使用授權。

  美國政府建立了明晰的《諒解備忘錄》指導這三項計劃的跨部門協調。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國土安全部、國防部、衛生與人類服務部等12個機構共同組成了大規模破壞性武器醫療對策分委員會。(來源:廣州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