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第三勢力在台灣還有怎樣的操作空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14 09:53:58  


  中評社香港6月14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在藍綠政爭日趨加劇的激盪下,最近“第三力量”的倡議又開始流行了。先是為因應後扁時代的權力新局,一個標榜籌組第三勢力,以本土政團為召喚的“呂王同盟”提法在政壇流傳,儘管相關當事人都立即否認,但一場跨黨派合縱連橫的醞釀應是存在過。

  另一方面,由多個社運團體結盟所組成的泛紫聯盟,以“無法撼動、抗衡藍綠力量”為考量宣布解散,但仍強調將啟動一場深入基層的“新價值運動”,以闖出第三條路。在此同時民間知識分子團體澄社也發表聲明,認為社會亟需第三種聲音,聲明中召喚人民站出來拿回政權,走第三條路。 
    
  社論指出,這種因為厭煩藍綠無休止零和對抗,進而對第三條路、第三種聲音乃至第三勢力表達強烈需求的倡議,進一步向民間召喚甚至籌組團體的作為,這幾年在台灣從沒停止過。泛紫聯盟不算,僅過去兩三年純由民間動員籌組,企圖在藍綠之間打出空間的團體就有族群平等聯盟、百萬廢票聯盟、公民正義聯盟、反軍購同盟、民主促進聯盟等,他們成立時都曾提出過動人心弦的理念與願景,也曾吸引不少社會清流人士站出來嚮應,行動上他們也曾發動過街頭運動,甚至還曾提名人選參與選舉,但最後結局都是落得在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下收場。這多少會讓人得到一個頗為沮喪的結論,即台灣是不是根本很難有第三勢力存活的空間?
    
  社論認為,這種欲求第三種力量而不可得的現象並不是台灣所獨有。在民主、共和兩黨壟斷下的美國,多年來知識分子、社運團體領袖等早就對陷入紅藍對抗的美國政治感到不滿,而積極尋求走出第三條路。一九九○年代初曾在總統大選中對老布什與克林頓同時造成威脅的斐洛,即曾形成過一場旋風,但終究沒能成局。在美國長年推動選制改革的學者史提芬希爾(StevenHill),即著書痛陳這是美國式贏家通吃政治的失敗,他舉出許多優秀的社區運動與社會運動領袖都曾懷抱理想投入選舉,但卻都在民主、共和兩黨夾殺下出局,而媒體也吝於報導所有的第三種聲音。希爾認為除非改革美國單一選區的選制,否則第三種力量永遠出不來。 
    
  社論說,拿美國經驗來參照台灣,結論恐怕更令人沮喪。先不談選制,台灣政黨的體質其實已經拘限了第三勢力出現的可能。與許多新興民主國家的經驗一樣,台灣目前的朝野兩大黨,某種意義上都是基於民族主義動員所產生的政黨,這類型政黨先天上具剛性、排他性質,很容易陷入族群、認同議題的糾纏,一旦任何政黨有意朝中間、溫和方向移動,立即就會有更激進的政黨尋求卡位,親民黨、台聯都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因此也沒有政治學者會將之視為第三勢力。相對的所有嘗試移殖西方成熟民主國家經驗,企圖透過階級動員籌組政黨的實驗,從最早的工黨、勞動黨、社民黨到最近的泛紫聯盟,都以失敗收場。 
    
  政黨體質的拘限已經很難超越,在台灣現行選制確定將改為“單一選區”為主後,第三勢力的空間恐怕將更進一步的限縮。理由也很簡單,任何對第三勢力理念青睞的選民,都有可能畏懼因票源被分散,造成他所最不樂見的政黨或政治人物當選,因此儘管他們也許非常欣賞特定第三勢力的理念,也願意在口頭上配合呼應,但很抱歉,這種回響就是不會反映在選票支持上,甚至若真在大選中發生瓜分選票的效果,還會被兩方陣營的選民怪罪,這種狀況說它是第三勢力的宿命亦無不可。
    
  社論說,談了這麼許多,並不是存心要對那些召喚第三條路的相關主張澆泠水,正好相反,有許多理念與願景我們都相當認同,之所以要做上述的分析,主要在點出問題的癥結。亦即在台灣現行政黨體質、選舉制度短期內不會劇烈變動的前提下,任何在選民結構上企圖闖出第三條路的嘗試都非常困難,短期間政客隨機組合的聯盟也許有可能,但不可能長久。

  對所有理念上企圖走出藍綠二元對立,揭示第三種可能的想法與主張,社論建議,與其自己組黨被夾殺,不如將所倡議的理念與願景,爭取成為民意的主流,同時也化做為對朝野兩黨的制衡,讓願意在乎第三種聲音的政黨,成為台灣的主流政黨。這或許也是第三條路目前在台灣最有可能發揮的空間。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