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金融時報:台灣企業「拼經濟」何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1 06:36:49  


  日月光半導體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在上海的廠房佔地廣闊,大得足以讓人迷路。日月光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包裝和測試公司,準備擴大在中國大陸的業務。 

  廠房建築面積達6.6萬平方米,然而,相當大部分仍然空置著,另外4.1萬平方米土地還未開工。這是因爲作爲台灣企業,該公司受到近來收緊的台灣對大陸投資的限制。這些限制使台灣當局與島內大型企業走向對立。 

  對許多台灣企業而言,置身于世界上最複雜沖突之一的裂痕上,代價可能太高。企業高管們表示,台灣企業可能會開始切斷與台灣本土的聯繫,在政治與經濟孰重孰輕的問題上做出抉擇。 

  大陸台資企業逾6萬家 

  過去20年,台灣企業一直處在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增長的最前沿。在中國大陸經營的企業中,有逾6萬家由台灣人至少部分持股。台灣當局批准的對大陸直接投資累計達480億美元,台灣成了與日本和美國幷列的對中國大陸投資者。 

  然而,台灣的“央行”估計,實際投資總量高達700億美元,而民間估計總量超過1000億美元。無論哪種情况,台灣在中國大陸的相對投資規模都僅次於香港。 

  但根據上月宣佈的措施,凡是在大陸投資規模超過1億美元,或涉及敏感技術的任何規模投資,祗有在企業允許台灣當局指定的審計人員在大陸進行當場檢查,商定利潤匯回額度幷承諾在台灣島內投資後,才能獲得台灣當局的批准。 

  儘管多數台灣投資低於1億美元的標準,但該限額將影響芯片業、平面顯示器製造和石化領域的項目。 

  台灣民進黨認爲,台灣正變得對大陸過於依賴。“去年我們70%的對外直接投資流向了大陸,”掌管經濟的台灣“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表示。

  風險:經濟邊緣化 

  但經濟學家和商界領袖警告說,台灣當局的高壓措施,將使台灣面臨經濟邊緣化幷喪失最强大經濟産業的風險。“台灣當局想强迫我們割斷與大陸的聯繫,但許多企業可能被迫决定是否要割斷與台灣的聯繫,”上海台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葉惠德說。蔡英文主張,一旦台灣當局提高了跟踪大陸台資企業動向的能力,可能會再次放鬆限制。政治觀察家還指出了另一種可能:民進黨聲望降至歷史最低點,可能導致比較親大陸的國民黨贏得2008年的“總統”選舉,然後放鬆限制。但是,大型企業討論可能改變“戶口”本身,表明台灣已到了必須確定自己在中國大陸崛起的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的關鍵時刻。 

  早在完全禁止對大陸投資的年代,製造企業就無視這種限制,把勞動密集型生産遷到了海峽對岸,如今“遊戲”更複雜了。台北開放了許多産業,但對銀行業和部分技術、基礎設施和石化産業仍保留禁令。 

  台商以個人身份投資大陸 

  台灣商人利用最多的一個漏洞,是以個人身份投資大陸。這幫助他們在大陸佔據了一席之地,不過該策略使公司的外部股東無法獲益,也阻礙了這些企業家把在大陸獲得的利潤匯回台灣。 

  比較突出的一個例子是,掌控全球最大芯片設計企業之一“威盛電子”的王雪紅,與智能移動電話領先製造商“宏達”在上海創立了芯片測試與封裝企業“威宇科技測試封裝有限公司”。日月光表示,它自己在上海的工廠祗做基板,也就是芯片的基層,這是符合台灣方面規則的。然而,日月光與王雪紅試圖售出的威宇建立了密切聯繫。日月光去年營收達26億美元,公司高管表示有意收購威宇。“我們現在是戰略聯盟,而且我們達成了默契,一旦收購變得合法,我們就會進行更具體的商談,”日月光某高管表示。 

  聯華電子遭處罰 

  然而,在頗爲相似的另一個案例中,全球第二大芯片代工商“聯華電子”的遭遇,表明了在這種灰色地帶作業的風險。台灣當局明確表示,不再默許違規行爲,幷以涉嫌在大陸非法投資爲名,處罰聯華電子。 

  2001年,聯華電子時任董事長曹興誠幫助一批聯華電子前高管在大陸創建了“和艦科技”。作爲交換條件,雙方協議,一旦法律允許,聯華電子將獲得和艦的多數股權。今年1月,曹興誠和聯華電子其他高管被控對公司股東“背信”,理由是他們把公司資源免費提供給另一家公司。 

  台灣當局還對聯華電子處以行政罰款,稱聯華電子與和艦的關係構成了非法投資,此外還通知聯華電子,除非和艦撤出目前仍禁止的更先進芯片製造領域,否則聯華不能如約獲得和艦股權。 

  日月光的管理人員承認,當客戶要求在大陸得到服務,或日月光其它地方的工廠滿負荷生産時,他們會向客戶推薦威宇。他們還證實,日月光定期派雇員到威宇。但一名高管表示,這些做法都是非法的。“至少它不如聯華電子那樣明顯,因爲我們不會把訂單轉到大陸而使台灣的生産綫閑置,我們也沒有員工常駐威宇,”他補充說。在半導體行業,這種灰色地帶的例子還有很多。上海智基創投負責人陳友忠估計,在大陸剛剛萌芽的芯片設計行業,多達三分之一有能力生存的企業與台灣有聯繫。智基創投是宏基創始人施振榮經營的風險投資企業。 

  去年在納斯達克首次公開發行的大陸芯片設計公司“珠海炬力”就是一例。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葉南宏是瑞昱半導體前董事,也是瑞昱董事長葉博任的弟弟。瑞昱是台灣領先的芯片設計集團之一。 

  王雪紅的威盛電子獲得了台灣當局的批准,可在大陸提供定制服務。不過該公司在大陸的生意夥伴稱,儘管有台北的禁令,該公司已有1000多名工程師在大陸從事全面的設計工作。

  在平板顯示器方面,供應商們能看出奇美電子和龍騰光電之間的關係。奇美電子是台灣第二大液晶顯示器製造商,龍騰則位於上海附近的昆山,由總部位於日本的合資企業NVtech經營。NVtech由奇美和國際顯示器科技公司兩家的前高管創立。國際顯示器科技公司是奇美的日本技術合作夥伴。 

  鑒於台企迄今繞開乃至違反規則的頻率和規模,收緊執行對許多在台北上市的公司及其島內外股東構成了威脅。即使在最新的收緊之前,許多公司也在尋求分離大陸與台灣業務。去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台灣企業數量猛增11家,至39家。台灣券商預計,今年這個數字將上昇至50到60家。 

  台灣企業還希望私人股本幫助它們在不觸及上限的情况下,在大陸擴張業務。台灣最大的食品集團“統一企業”已入股幾家大陸飲料生産商。但由於就要達到投資上限,它希望物色一家私人股本合作夥伴來爲進一步收購出資,但由“統一”來管理被收購的企業。 

  在台灣融資困難,因爲台灣各家銀行必須每三個月向監管機構報告針對台企的離岸貸款業務。這是爲了執行相關禁令,禁止銀行業對大陸投資,也是控制企業在大陸活動的另一種手段。 

  此外,台灣還出台規定,要求上市公司高管和董事在獲得公司董事會批准後,才能在大陸進行個人投資。商界人士稱,如果台灣當局在這條干涉主義道路上繼續走下去,他們自己也將採取更激烈的措施。“政府的新監督制度若長期嚴格執行,我們最好還是不做台灣企業了,”某IT集團一名高管表示。他補充說,最終的結果將是從台灣證交所退市,幷將其總部搬走。 

  “台灣將喪失分享大陸經濟崛起益處的機會,”澳大利亞商業銀行麥格理銀行亞洲經濟學家比爾·貝爾徹表示。台灣投資者將錯過企業盈利創造的財富,財政部將喪失巨大的稅收收入來源,對台灣經濟前景的信心也將受損。 

  部分分析師則比較樂觀,他們預言民進黨要麽收回强硬路綫,要麽被選民趕下台。法國農業信貸旗下里昂證券台灣負責人理查德·齊格勒表示,無論如何:“雖然在大陸掙得的資金在台灣以外,但仍屬於台灣集團所有,如果機會合適,還可以在島內進行再投資。”他預計,未來兩年里,針對海峽兩岸經濟聯繫的多數限制將被取消。 

  渴望開展各種交易、使其業務根植大陸的日月光等台灣企業,將不得不决定這種前景是否值得等待。(來源:FT中文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