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能源牌”:制衡還是雙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28 06:01:30  


  中評社香港6月28日電/近年來,世界市場上能源價格大幅度攀昇,三年前,世界石油價格祗有33美元一桶,但到今年6月9日已超過70美元一桶,,天然氣價格也有不小漲幅。一些國家因供應緊張出現油荒,而有著巨大能源儲備但依賴外部能源的美國,面對世界能源形勢都難釋重負。人民網發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所長 傅夢孜文章如是說。

  能源問題政治化的夢魘

  文章稱,世界能源供需本來仍屬相對平衡,但供應風險在於:一是被投機商利用抬昇油價,即國際金融炒家看到了能源期貨與現貨倒買倒賣的利好,近年來全球投機資金紛紛轉向石油市場,據估計,僅紐約市場石油期貨的對沖基金就多達200多個。二則世界能源“主要來自動蕩地區”,其供應面臨不確定形勢,而這一點更爲危險。三是能源運輸通道的安全難以得到持續的保證,或者因爲雙邊經濟政治原因而腰斬既有的供應通道,造成一國經濟難以承受的困境。凡此種種,國際政治中的能源困境時有體現。烏克蘭國家石油公司因無力向俄羅斯能源公司支付到期的7億美元欠款,俄羅斯于4月中旬警告將停止向烏克蘭供氣。俄羅斯此舉引發西方國家特別是依賴俄羅斯能源的中歐和北歐國家的嚴重關注,他們難以僥幸將來不會遭遇此危機。美國副總統切尼公開指責俄羅斯的舉動是一種“政治訛詐”行爲,認爲其真正企圖是通過“能源牌”重新獲得對外部世界的影響。

  國際政治中能源因素時有體現幷非今日之新現象,這主要在於能源是一種戰略資源,攸關一國經濟有效持續的運轉。能源方面的摩擦與一般貿易摩擦顯然有著不同的戰略意義,因而能源問題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重新重要起來。

  中美存在能源競爭與摩擦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而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中國能源需求形勢急劇變化,1994年中國成爲石油淨進口國,2003年即超過日本,成爲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佔全球石油消費比重8%左右。2004年進口石油超1億噸,隨著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中國對石油的進口和消費將進一步增加。中美作爲全球數一數二的能源消費大戶,任何一方的一舉一動,不僅爲全球矚目,也深爲對方關注。

  文章分析,中海油斥資185億美元對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的巨額購幷,引發美國會嚴重關注,最終以“可能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爲由被攪黃了。面對世界油氣市場的緊張形勢,中國爲解决能源問題理所當然要做出種種努力,而在世界四大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英荷殼牌、BP、雪佛龍―德士古)掌握全球80%優質油源的既有格局下,中國不得不將能源觸角伸向可能的地域。但中國却遭遇美國“一心鎖定世界能源供應”的指責。

  中國與加拿大的能源合作被指責爲有可能打斷美加能源供應體系,因爲加拿大是美國傳統的供油國之一。委內瑞拉是石油輸出國成員,中國與委內瑞拉關係的發展,同樣引起美國對中國插足美“後院”的警惕。“9·11”事件後,美國力量進入所謂地緣政治空隙區的中亞,建立軍事基地,加大援助力量,看重的同樣有石油因素,即裡海、高加索地區的能源潜力。在中亞,美國力挺哈薩克斯坦,將其納入北約夥伴關係范疇,加大對其軍事人員培訓,甚至搞聯合軍演,美國看重的同樣是其石油資源,但對中哈發展關係,美國同樣不忘攪渾水。不過,著意培育地緣經濟聯繫的努力及相互共同利益的驅動,使哈薩克斯坦做出明智的選擇,通過一年多建設于2005年底竣工的中哈油氣管道,今年5月下旬已開始向中國輸出原油。

  以“能源牌”尋制衡之道是零和遊戲

  文章認爲,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雙方經濟都處於擴張狀態。以各自的經濟規模與發展潜力而言,中美兩國是帶動地區和世界經濟有效運轉的兩大動力。一般估計,油價上漲10美元,全球經濟將下降0.5%,其中美國爲0.3%、歐洲0.5%、日本0.4%、中國0.8%。中美兩國經濟動力不足,對全球經濟都有影響,中美作爲世界能源消費大國,解决攸關各自國家利益的能源問題,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

  今天,雙方的經濟關係比任何時候都更爲緊密。中國在中美貿易中雖存在較大的盈余,但中國同樣是美國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美國還是中國最大的投資目的地之一,美國500强企業幾乎都進入了中國。中國還購買了2300多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債券,是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的重大平衡者,對美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不可小視。所以,從相互關係的依賴度看,過去那種“中國更需要美國”的一頭沉的狀况已經大大改觀。

  文章指出,中美兩個能源消耗大國需要穩定的能源供應,成爲兩國在能源問題上最大的交匯點。美國內也不乏精英人士“理解中國對能源的急切需要”,是雙方尋求發掘在相關問題上共同利益的一個切入點。美國定位中國爲利益攸關者,在很多地區與國際問題需要中國的幫助。以“能源牌”尋制衡之道祗能是一種零和遊戲。

  作爲能源消費大國,中美兩國面臨一樣的戰略難題,雙方國內能源供應不足、都難以承受任何能源危機或持續高油價的重負。美國能源協會估計,美國2007年的日消耗原油爲2140萬桶,中國届時將達790萬桶,美國是最大的能源消費國,而中國的需求未來還會增加,因此兩國均遭遇供應面沖擊。正因如此,美副國務卿佐利克4月18日在國際經濟研究所演講時稱,“如果實際看看美國和中國作爲石油消費大國的利益,會發現有許多我們應當共同努力的地方。”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基爾認爲:美中迫切需要加强能源對話,以淡化時常被誇大的競爭氛圍,以及一場爭奪能源的新冷戰。他認爲將中國描繪爲鎖定能源供應的饑渴國家過於杞人憂天。今年4月中美首腦會晤期間,已觸及加强能源合作問題,胡主席建議加强中美俄日韓能源對話,同樣得到布什總統的認可。雙方在能源合作方面有著顯而易見的共同利益,在兩國首腦層面均已達成共識。

  避免能源問題政治化創造雙贏

  能源合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包括能源開採、能源運輸、新能源與替代能源的開發,潔淨能源技術和環境保護合作、戰略石油儲備與穩定能源供需形勢的政策協調、管道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政策協調等等。

  文章表示,儘管美國國內中國能源威脅論不可能消失,還可能時起時伏,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中美兩國能源合作已在不同層面邁開了步子,取得可喜成果。中美兩國能源合作早在克林頓政府晚期即已開始,主要是在潔淨能源技術合作和環境項目方面。兩國企業在石油、天然氣、電力、可再生能源(水力發電及太陽能、風能發電等)、民用核能合作、能源使用效率、清潔能源技術等領域都有全面的合作。美國石油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涉及多個油氣勘探開發項目。隨著中美兩國政府簽署《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中美能源與環境合作倡議書》、《中美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議定書》等協定,兩國能源合作進入了一個更深入的層次。2005年6月中美舉行了一次能源政策對話。

  美國今天石油儲備高達7億桶,足够90天消費,而中國石油儲備大約相當于美國的七分之一。美中能源合作如果涉及戰略庫存方面,即可大大縮短提昇中國戰略庫存水平的時間,這對穩定世界石油供應,抑制能源價格上漲將是有力盾牌。而相對於巨大的能源需求而言,兩國在全球範圍的能源合作則有著很大的潜力,如果中美兩國有足够的政治勇氣,增加在能源問題上的互信,變競爭爲合作,加强廣泛而深刻的層面的國際能源合作,將長遠地惠及兩國與世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