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東盟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21 09:19:03  


  東盟(也稱亞細安)國家協會是於1967年8月8日於曼谷成立,當時的成員為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過後,汶萊於1984年1月8日加入,越南與柬埔寨於1995年7月28日加入。老撾和緬甸於1999年4月30日加入,合共10個成員國。 

  為加強化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東盟於1992年的峰會中,採納了強化經濟合作關係架構協議,通過消除關稅和非關稅障礙,於2003年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 ( 簡稱AFTA ) ,關稅從0到5%,以加強成員國之間的經濟效益,生產力和競爭力。一旦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落實,東盟區域將成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因為東盟區域擁有約 5億人口,從面積450萬平方公里。在貿易方面,東盟提供龐大的經商機會,在2000年首三季,東盟貿易增加保持強勁的成長趨勢,貿易總額達到5千413 乙美元,與1999同期比較,成長了26.5%,其中出口額為2千999乙美元,而進口額為2千4944乙美元。經過多年的發展,東盟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關係變得舉足輕重,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雖然彼此之間帶來競爭,但是在全球化貿易趨勢下,競爭無可避免,只要東盟於中國互相取長補短,都會對東盟,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有利。 

  東盟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 

  東盟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是指東盟10國(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與中國領導人間舉行的會議。“10+1”指的是東盟10國分別與中日韓3國(即3個“10+1”)合作機制的簡稱。 

  20世紀90年代後期,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東盟國家逐步認識到啟動新的合作層次、構築全方位合作關係的重要性,並決定開展“外向型” 經濟合作。“10+3”(東盟10國領導人與中國、日本、韓國3國領導人舉行的會議)和“10+1”合作機制應運而生。近年來,“10+3”和 “10+1”已發展成為東亞合作的主要渠道,被認為是亞洲地區的發展方向和振興的重要標誌。 

  目前“10+3”、“10+1”合作機制以經濟合作為重點,逐漸向政治、安全、文化等領域拓展,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良好局面,並在“10+3”框架內逐步開展了中日韓三邊合作。“10+1”確定了五大重點合作領域,即農業、信息通信、人力資源開發、相互投資和湄公河流域開發。中日韓合作也確定了五大領域,包括經貿、信息產業、環保、人力資源開發和文化合作,並建立了六個部長會議機制。在“10+3”、“10+1”和中日韓合作機制下,每年均召開首腦會議、部長會議、高官會議和工作層會議。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