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民進黨活在蔣中正時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2-05 16:11:38  


  中評社香港2月5日電/近日原本擺在營區戶外的蔣中正銅像,已在上級指示下,被悄悄移置室內,引起台灣軍方內部騷動。就民進黨思維裡,軍閥銅像矗立在營區中,是威權遺毒的象徵,不合時宜的表現,是舊時代統治者揮之不去的鬼魅,所以最好眼不見為淨,統統搬走。

  聯合晚報報道,但眼前似乎不光是“銅像”本身的問題,而是隨處可見的“中正”兩字,對許多強調“本土意識”者而言,“蔣中正”顯然才是真正刺眼的關鍵。

  所以,有“立委”要求將中正紀念堂、中正路等舉凡與中正有關的路名、地標、建築,通通改名,而民進黨政府也積極著手更名,這其中除去中國化的意義外,更精確的說法,是藉去“中正化”,再潛移默化地去“中國化”,畢竟“蔣中正”爭議較大,拿他開刀,障礙應該比較少。

  之前成功的例子,即中正國際機場更名為台灣桃園國際機場。而與“中正”互有連結的“介壽”二字,則先一步被移除。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介壽堂後統稱“總統府”大禮堂。陳水扁統攬的執政黨,這六、七年來,花了不少時間跟力氣在搞定這些事。

  在實質的施政上繳不出像樣成績單的同時,執政者多半都會費盡心力轉移民眾的目光焦點,透過一些抽象、意識形態的舉措,讓老百姓“感覺”他們好像還真的沒浪費公帑,但他們通常只對局部、有限、常把訴求掛在嘴上的支持者有交代,絕大多數非意識形態掛帥的民眾,卻總被忽略、甚至視而不見。

  這就是陳水扁最典型的執政邏輯。民進黨政府前仆後繼在“蔣中正”上面做文章(選舉一到,尤其如此),只是讓人看透了一個黔驢技窮的政府。以民進黨的執政表現,似乎不僅還停留在對抗國民黨政府的情境中,甚至還跨越時空,把手、腳、腦袋都停留在蔣中正時代。

  對不少民進黨人士來說,談起蔣中正銅像移置,好像在討論移靈這麼偉大。或許,民進黨真的已失去提出願景的能力,才會不斷追溯過去,舊時代的遺毒可能確實存在,只是民進黨中毒最深而已。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