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兩岸統一的真假阻力及研判統一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19-07-27 00:25:04


  中評社洛杉磯7月26日電(作者 張一飛)兩岸分離可以說是兩個甲子的問題,其中儘四年(1945-1949)台灣短暫的回歸到中國一省的地位。五十年的日本殖民地統治(1895-1945)極力去中,日化(日本皇民化)雖沒有成功,但是在日本戰敗投降時,遺留下來了一小部分日本人,日台通婚的後裔,及近數十萬受過日惠的台灣‘皇民’,得到日本遺留給他們的帶不走的資產及僅台灣適用的‘日幣’。這些皇民及其後代在以後七十年在國民黨的保台安台政策下,不但得到保護,而且發展的比真正中國台灣省百姓要好的多,掌握了相當大的經濟實力。這些人大部分是當今台獨分子的中堅。可以說是兩岸統一的潛在阻力來源之一,而七十年來浮現在表面,逐漸增加力道的反統一氣勢有它複雜的原因,有經濟上,政治上和教育上的因素。這些因素產生了兩岸統一的阻力。要了解這個阻力就要徹底了解它產生的因素,和分辯它的真假,曝露假阻力,化解真阻力,使台灣人民懂得統一是最佳的選項,對台灣人和大陸人生生代代都是好事。首先我們來分析兩岸統一的真假阻力再研判現實統一的必行性和統一後未來的利益。

  兩岸一家有歷史的源緣,但台獨分子的親日派蓄意抹殺中華歷史,扭曲日據時期史實,強調台灣受荷日殖民統治,淡化台灣與大陸明朝以前的主權歸屬關係,及扭曲明清改朝換代期間鄭成功抗清復明和治台的歷史。這由日裔李登輝執政開始,經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時強力推動教改,修改教科書,導致學生對歷史誤解。這股教改力量沒被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扭轉,到民進黨蔡英文執政,修改教科書變本加厲繼續進行,在野國民黨無力制止。教改誤導確是兩岸統一的阻力之一,但其影響力要經過長時間才能發酵 (今天三十到四十歲以下的才可能受到教改洗腦)。教科書之外的歷史文書,尤其中西早年出版的歷史書籍不可能全被禁止,仍然有撥謬反正的作用。所以兩岸統一在台灣教育上產生的阻力是真的,但是有限的。國民黨如能再度執政,可反向糾正教改。

  台灣的經濟要比大陸的早開發許多年,一則大陸受美國帶領的西方的經濟制裁直到一九七二年才稍許解禁,二則台灣集大陸來台精英與早年接受美國援助,自然台灣的經濟比大陸的經濟進步的早,一度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台灣年生產總值在1970年與大陸相差不多,故人均收入多數倍。這使台灣人民產生優越感,有瞧不起大陸的心態又有怕一旦兩岸統一台灣的經濟成果會被大陸吞食。這種顧慮無可厚非,但大陸並不急於統一,與美國建交及取代台灣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後,一心致力於發展經濟。到九零年代,經濟規模大增,到2011已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當今台灣的人均收入雖然仍比大陸高,但近年經濟弛殆,百分之四十出口依賴大陸。所以在一國兩制的法律保障之下,經濟不是兩岸統一的真阻力。大陸每年的經濟成長超過台灣的兩倍多,如果統一,台灣不但經濟受惠,而且能大幅度節省國防開支 (蔡政府即將花二十億美元購買美國坦克,一種不適合台灣地形的軍備)。稍許有頭腦的人都會看出經濟因素不但不應是兩岸統一的阻力,而應是吸引力。

  除了教育,經濟,那剩下就是政治因素了。台灣從李登輝時期(1996)開始了民選總統, 李以國民黨候選人當選了但出賣了國民黨和培養了民進黨,美其名為造成兩黨競爭,可以輪替,實際目的是扶起一個親日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李登輝一任之後,果不其然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了,且連任兩屆。李陳十幾年來不遺餘力挑撥台灣人省籍情懷,製造台灣本地人與大陸來台者之間的茅盾與仇恨, 在政治上醜化大陸的一黨專政,美化台灣的民主政權,極力反對兩岸統一,製造兩岸緊張情勢。促成部分台灣人民敵視大陸,恐懼大陸,以致每次台灣的民主選舉中政治人物都炒作兩岸統一的問題,煽動反中恐中情緒。不論民進黨,國民黨或小黨小派甚至無黨人士都了解這種容易被煽動的所謂‘民心’,再加上為權力而競選的目的,政治人物就傾向‘台獨’,‘獨台’,或‘維持現狀’等實際反對兩岸統一的論述。這些論述就成了兩岸統一的最大阻力。使得大陸提出的和平統一,九二共識的一國論,和一國兩制的保護台灣體制的政策變成了台灣人民的耳邊風, 被台灣政治人物用口是心非,花言巧語,文字遊戲弄得糢糊不清。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