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社評:汶川大地震中閃爍的中國希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17 00:16:10  


   中評社香港6月17日電(評論員 丘巒)汶川大地震之後,中國掀起了與自然災害抗衡的新浪潮,人與社會、人與思想,都發生了巨變。我們看到了災害帶來的沉重,我們也看到了災害帶來的希望。

  在關於汶川大地震的圖片與文字的報道中,最令我陷入深思的是什麽?一是一個遇難學生的手緊緊握住筆的鏡頭,一是英國《每日電訊報》刊載的一段話。

  看一看圖片吧,這是一只怎樣的手啊?這是遇難學生的手,皮膚已經浮腫,肌肉開始腐爛,但是,這只手緊緊地握著,變成一只凝固的有力的拳頭,拳頭緊緊握著的,是一支筆。可以想象,當地震突然發生的時刻,這一個孩子、這一個學生,第一反應就是,筆不能丟了,我還要學習!於是,他與筆在一起,成了永恒!
  
  最初看到這一張圖片的時候,我淚流滿面,無盡的心酸。在這一次的大地震中,學校與學生無疑是重災區,很多學生,就在課室與書本中,隨風而逝,令人惋惜不已,長嘆不已。但是,我發現,地震災區屬於大山,屬於偏僻貧困地區,但是,那裏的孩子,那裏的學生,無不努力學習,無不沐浴在知識與文化的光芒之中。一代新的山區中國孩子的面貌,隨著各種報道漸漸地揭開。他們是勤奮學習的一代,他們是熱愛知識的一代,他們是懷抱理想的一代。

  外國媒體中關於汶川大地震的報道很多,也很感人。但是,英國《每日電訊報》刊載作者 Richard Spencer的文章中有一段話,卻使得我過目不忘,這是何等深刻的一段話呀!

  Richard Spencer這樣寫道:即便最堅定的反華者都承認,中國近幾十年取得了成功,其原因不僅僅在於走上了一條市場經濟的道路。對於一個仍有不少地方極度貧困的國家來說,中國的識字率令人刮目相看。在映秀鎮一所倒塌的中學,我看到一本被丟棄的筆記本,上面是一個個寫得工工整整的字,它會讓大多數英國學生都自歎不如。而這還只是中國貧困山區的一個小鎮。

  Richard Spencer顯然是一位深入災區的記者。他的細微觀察,是最貼近中國的現實面貌的。從一本被丟棄的筆記本上一個個寫得工工整整的字,他看到了中國發展的原因所在,動力所在。這是了不起的。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