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貿易順差增7成 中國經濟受掣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11 13:04:58  


  中評社廣州1月11日電/2006年貿易順差再創歷史新高的事實,對於著力化解國內經濟發展和外部失衡狀況的政策制定者而言,無疑是一個十分嚴峻的挑戰。
  
  根據國家海關總署昨日公佈的數據,2006年中國對外貿易規模高達17606.9億美元,比上年淨增3387.8億美元,增幅為23.8%。其中,出口額為9690.8億美元,其增幅回落了1.2個百分點;進口額則達7916.1億美元,增幅上升了2.4個百分點;全年貿易順差從2005年的1019億美元猛增至1774.7億美元。

  據南方日報報道,在官方發佈上述確切數據之前,不少研究機構或學者已對中國2006年全年進出口貿易規模有過基本的測算,外界普遍預期該數據會突破往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認為,中國外貿規模的不斷擴大、再刷新高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即便是在2005年至2006年這個短期區間內,拉升中國貿易順差的因素不僅很多,而且都極具力量;而從中長期看,迫使對外貿易規模擴大的因素也不少。

  從短期看,自2004年下半年以來,國內開始加強宏觀調控,投資增長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不斷上漲,其他一些資源性產品的價格也有相當大的漲幅,這些都抑制了國內進口需求。但與此同時,國際市場需求近兩年來卻一直十分強勁,所以,“儘管人民幣近一年多來在不斷小幅升值,中國的出口在外需拉動下卻仍然以大大高於進口的速度增長。”

  而從上期因素看,國際產業轉移、中美兩國經濟結構差異、中國近年來推行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思路等,都刺激了外貿順差的擴大。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裴長洪進而分析,國際產業調整、美國消費需求旺盛和儲蓄、投資缺口增大,為中國實行出口導向政策提供了機遇;而國家對外向型經濟的一系列傾斜政策又吸引了國際大量加工出口產業向中國的轉移,反過來造成中國對外需的依賴和內需的相對疲弱。

  國家海關總署昨日發佈的統計資料還顯示,2006年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繼續快速增長,與歐盟、美國和日本前三大貿易夥伴貿易額均超過2000億美元。這意味著,與上述三大貿易夥伴的雙邊貿易額已經佔據中國全年貿易總額的1/3。

  裴長洪分析稱,實際上,近年來中國對新興市場的進出口也在快速增長。其中,2006年上半年,中國與歐盟、美、日、東盟、港、韓、台、俄等10大經濟體以外的國家(地區)進出口額為1636.9億美元,增長了38.9%,高於進出口整體增幅。

  2005年以來,國家採取了不少擴大進口規模的措施,建立了由政府指導、行業協調、企業聯合的大宗資源性商品進口機制,原油、鐵礦石、棉花等國內緊缺的大宗原料商品進口增幅明顯增大,此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也有較快增長。

  然而,裴長洪指出,中國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而出口效益卻並未實現同步增長,進口資源產品量增價升,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國際營銷能力不強、品牌建設落後、服務貿易規模小等諸多軟肋顯現,這些外貿增長方式上存在的問題在貿易規模擴大的背景下,顯得尤為棘手。

  對於如何解決外貿順差持續擴大的問題,深受各界認同的辦法有三個:人民幣繼續升值、擴大內需、降低出口退稅率。裴長洪認為,上述三種辦法都具有可行性,不過需要看到美元存在著繼續貶值的可能性。

  持續擴大的貿易順差加大了人民幣在今年的升值壓力。"碰巧"的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不久前在參加國際清算銀行(BIS)會議時表示,如果貿易順差持續增長,人民幣匯率彈性可能增加。這是中國人民銀行官員首次對匯率趨向問題給出明確指示。

  專家提醒,貿易順差帶來的巨額資金流入可能會削弱中國政府目前在減緩經濟增長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由於政府對人民幣匯率實行管制,央行必須通過發行更多人民幣來購買由貿易順差帶來的所有外匯,這樣便會有更多的資金流入銀行系統,繼而促使銀行不得不想辦法將這些資金利用起來,如此一來,政府所倡導的控制信貸的措施便難以執行。

  而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院主任袁鋼明認為,擴大內需才能解決貿易不平衡癥結。“貿易順差再創新高並不奇怪,這是中國長期對出口政策傾斜的結果,匯率不過是外方的藉口。”袁認為,改變貿易不平衡還應靠擴大內需,而提高勞動者工資是增加內需的一個方法。

  專家:月度貿易順差大幅波動說明瞭什麼
  
  2006年全年貿易統計數據發佈了。如同人們所預期的那樣,2006年中國對外貿易繼續了2002年以來年度增幅不曾低於20%的高速增長態勢,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7606.9億美元,同比增長23.8%。相應的是外貿順差打破了去年創造的年度紀錄,達1774.7億美元,增幅高達74%。引起筆者關注的是其中月度貿易差額的大幅度波動。

  2006年下半年,中國月度貿易順差變動頗為劇烈,7月-12月月度貿易順差數據依次為145.69億美元、188.12億美元、153.09億美元、238.13億美元、229.28億美元和109.5億美元。顯而易見,10、11月份月度貿易順差為歷史上月度貿易順差最高紀錄,10月份貿易順差環比猛增56%,到了12月又環比銳減52%之多。

  究其根源,在於有關部門9月14日發佈的《關於調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和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的通知》,通知規定:“對2006年9月14日之前已經簽定的出口合同,凡在2006年12月14日之前報關出口的上述調整出口退稅率的貨物,出口企業可以選擇繼續按調整之前的出口退稅率辦理退稅。”結果,企業紛紛趕在出口退稅新規生效之前搶關出口,導致貿易順差在10月、11月激增。

  這一現象應當給予我們和我們的貿易夥伴不少啟示。2005年以來中國巨大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增量已經被視為全球經濟失衡的重要表現並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由此帶來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國內流動性過剩、資產市場泡沫顯著增長、儲備資產和外商直接投資資產收益差、人民銀行貨幣錯配風險等問題也日益突出,政府已經將此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課題,並從減少出口激勵政策、擴大進口、激勵對外投資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無論是中國的貿易順差,還是美國的貿易逆差,都是兩國宏觀經濟結構問題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僅僅依靠中國單方面調整不可能收效,美國、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調整責任;僅就中國的調控措施而言,我們也不可急於求成,因為任何政策工具要發揮效力都要經過一定的時滯,而且,由於市場參與者的理性應對措施,一項政策工具的短期效應很可能與其中長期效應背道而馳。9月推行的降低和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出口退稅制度改革在中長期內無疑有助於減少貿易順差,但在短期內卻因為激勵企業趕在出口退稅新規生效之前搶關出口而擴大了貿易順差。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在制訂政策過程中必須事先就充分認識到這種短期效應與中長期效應相悖的問題,並為此作出相應的準備;對於我們的貿易夥伴而言,他們則需要由此進一步認識到耐心的必要性。畢竟,貿易失衡在中長期內得到緩解不等於能夠在短期內也能明顯減少。2006年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擴大的局面是對外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人民幣升值的反向效應、國際生產持續向中國轉移、人民幣升值預期下的變相資本內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經濟基本面決定了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基本格局在可預見的未來還將持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