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世局不靖香港更要專注發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24 10:18:26  


  中評社香港7月24日電/《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評說,近期國際政經局勢風雲多變,隨中東烽火重燃,地緣政治鬥爭更趨尖銳;而世界尤其美國經濟又正處轉折點,匯、股、債、金及商品市場均出現大幅波動,令財經風險上升。與此同時,內地經濟亦被視為出現過熱,當局已連續出台緊縮措施。作為全球中規模較小卻又高度開放的香港經濟,將難免受到影響。最新統計顯示失業率微升,待售住宅創出新高等,都是值得注意的訊號,當港息上升周期未完之時,要慎防經濟在旺盛中突現轉勢。

  社評說,當外源壓力日大時,香港必須更專注和花更多精力於搞好經濟,特別是要強化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基礎,以便能更好地抗禦外來衝擊,及抵銷外源風險。因此探討發展戰略問題便十分必要,而且也日形緊迫:國際及內地形勢變化很快,香港必須能快速回應,並早作防範部署。日前中聯辦主任高祀仁在國慶籌委會上的講話,便就此作出了全面和系統的論述,再次反映了中央對香港經濟發展的關心及殷切期望。

  高主任稱中央對港有兩大期望,一是抓住機遇謀發展,二是包容共濟促和諧。後者其實是為了給前者提供一個較佳的環境。若社會上矛盾重重而欠和諧,將令官商及各界人士因受干擾而分心,難於專注於發展事宜。港人也應透徹理解中央表達關注的原因:香港要不斷發展才可保證回歸後繼續繁榮,和顯示港人能治好香港。顯然,這也關係到“一國兩制”的創新構思,能否在實踐中充分發揮其互利互補互動的作用。“一國兩制”已成功保障了回歸過程的穩定,下一個重要任務應是推動香港發展再上台階。這不單對香港重要,對內地也同樣重要。“十一五”期間正值內地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和現代化、民族復興的關鍵期,在這時刻,中央自然希望香港能一如過往,以其先行發展優勢協助內地加快前進步伐。八十年代開始的香港工業北移,已創造了珠三角等地的加工出口奇跡。但卻不能光吃老本:兩地要與時俱進,在新形勢下再創雙贏合作的新猷。

  社評指出,對此,高主任亦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並總結為四個機遇:支持內地加快經濟發展,健全市場經濟體制,和實行“走出去”戰略;並繼續擔當兩岸中介角色等。圍繞這四方面香港確實仍有不少潛力,若能全面發揮還可帶來大量商機。這可從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在產業發展上,按目前客觀情況看,香港支持內地的焦點將由製造業轉到服務業,CEPA的實行也將逐步為此創造條件,故雖仍有不少障礙尚待清除,但前景十分看好。港人除了要積極開拓內地服務市場外,還應利用其國際關係及市場觸角優勢,為內地爭取更多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外判業務,希望能在此領域再顯加工出口“前店後廠”模式的輝煌。

  (二)在市場機制上,香港可為內地起示範及經驗傳輸作用,從而助內地完善政府的市場管理,及企業的市場運作。在強化對經濟活動的法治上,香港尤其可作出更多貢獻,無論是在金融市場監控、知識產權保護和維持公平競爭等方面,香港都有不少可供內地借鏡的東西。

  (三)在配合國家的“走出去”戰略上,香港已成為內地企業出外的最大上市集資中心,為內地企業國際化提供的其他服務亦正逐步發展。但更重要者是,香港將通過QDII成為內地資金“走出去”的主渠道,和通過開辦人民幣業務,成為人民幣“走向世界”的踏腳石。

  社評認為,總之,兩地合作潛力無限,關鍵在探索出可行有效的商業模式。為此兩地官商及各界人士應共同努力。切記時不我待,世界不會停下來等香港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