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幷購:雙重標準威脅全球化進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30 07:01:15  


  中評社香港6月30日電/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時代。作爲全球化時代的重要特徵,跨國幷購在近年如火如荼地進行。據全球金融數據供應商Dealogic 的統計,2005 年全球幷購總額達2.9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0%。

  第一財經日報文章說,然而,細細品味跨國幷購的格局不難發現,新興國家的跨國幷購依然阻力重重。當歐美跨國公司大舉幷購新興國家的企業時,新興國家的跨國幷購却在歐美國家遭遇“安全門”、“反恐門”、“威脅門”等不言而喻的阻礙。

  俄羅斯北方鋼鐵公司在安賽樂幷購案中功虧一簣,敗給了全球最大的鋼鐵製造商米塔爾鋼鐵集團。雖然北方鋼鐵公司在談判中不斷增加籌碼,但安賽樂幷不希望俄羅斯公司進入歐洲市場。在這場跨國幷購中,政治因素主導了談判進程。俄羅斯工業和能源部部長赫里斯堅科說,很明顯,有許多人不想讓俄羅斯經濟走出去,不願意看到俄羅斯公司進入其他國家市場。而所謂米塔爾與北方鋼鐵的競購,有分析人士指出,這不過是做做樣子而已。

  文章表示,跨國幷購進程中出現的其他微妙關係也隨處可見。因爲國際恐怖主義的盛行、新興大國的崛起等諸多因素,歐美某些國家正在變得越來越“神經過敏”。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主體,跨國幷購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方式。全球經濟問題專家阿蘭·魯格曼就把全球化定義爲“跨國公司跨越國界從事外國直接投資和建立商業網絡來創造價值的活動”。但是,跨國幷購中的政治阻力和“冷戰思維”却不時可見。

  文章稱,人們往往將全球化時代的跨國幷購想當然地認爲是既存的和自然而然的,然而對其“反動”乃至有可能出現的逆轉視而不見。今年年初,阿聯酋的迪拜海港世界公司試圖收購英國鐵行集團,其中包括美國的紐約、巴爾的摩、新澤西、費城、邁阿密和新奧爾良港。在迪拜海港世界公司幷購的資産中,有關美國港口部分的價值僅佔十分之一,但這足以讓已經成爲“驚弓之鳥”的美國把一場簡單的跨國幷購聯繫到恐怖主義身上。跨國幷購的經濟行爲被嚴重政治化,幷被上昇到所謂“國家安全”的高度。

  儘管我們可以找到各種理由來解釋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大國的跨國幷購不能成功的理由,但有一點必須承認,歐美國家某些人至今仍然抱著冷戰思維來看待新興大國的崛起。比如,他們把中國的軍費調整當作“軍事威脅”,把中國的和平崛起當作“政治威脅”。那麽很自然地,中國企業的跨國幷購就被當成了“經濟威脅”。文章認爲,所有這一切,無非是“中國威脅論”的變種,其甚囂塵上也無非是“冷戰思維”在時時作祟。而他們對中國企業的幷購,則宣稱是所謂的推動進步,造福當地,這就是明顯的“雙重標準”。

  文章評論,“冷戰思維”以極端的權力至上眼光,來看待國際事務和國家關係,認爲國際關係的歷史就是一國對另一國的挑戰史,因此新興大國的崛起往往被視爲對既有大國權力的挑戰。在跨國幷購過程中,正常的商業活動和競爭則被視爲對該國經濟安全的威脅,政府和企業往往對跨國幷購人爲設置障礙或干預。經濟活動越來越被政治化、複雜化。

  實際上,作爲經濟全球化的主體,跨過公司的幷購促進了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引導了要素的有序流動,也推動了全球化的進程。將跨國幷購政治化,幷以“冷戰思維”來處理商業活動大大違背了公平競爭和自由貿易的原則,增加了跨國公司的風險,嚴重地阻滯了全球化的進程,甚至破壞國際關係。“冷戰思維”歸根到底是意識形態之爭,權力之爭。

  文章最後說,公正地對待來自任何國家的跨國幷購,是主要世界大國應當承擔的國際責任。如果某些國家依然抱定“冷戰思維”,採取雙重標準動輒以“國家安全”爲理由阻滯跨國幷購的進行,那麽就很可能引起大國之間的連鎖反應,甚至出現報復性的行動。到那時,人類的全球化進程將不再繼續,全球化而獲得的福祉也將面臨危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