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師大經濟學院教授賀力平在《長安論壇》提出:外資銀行大規模進入中國,將會在以下方面展示其對中國銀行及金融業的影響;其一,增强國內銀行在市場上的競爭性:國外銀行的進入,肯定會爲中國銀行的生存發展帶來壓力,促使國內銀行轉變治理方式,轉變服務方式;其二,改變當前國內銀行的股權結構,提昇銀行的獨立性。而這些影響將最終導致中國銀行業在制度安排上的轉變,以及金融市場、貨幣市場政策實施方式的轉變。
近兩、三年來,大量外國銀行和外資金融機構以持股方式進軍中國銀行業,賀力平的看法是,分析其原因,包括國內和國際市場兩方面的因素。
在國內因素方面,賀力平說主要有三:一是國內銀行業市場宏大,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二是外企越來越成爲中國經濟的組成部分,許多外資銀行正是跟隨本國企業一起進入中國的;三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和體制性改革,使中國的國內企業日益表現出多樣化模式,這些也在一定的局部的領域,爲外資銀行提供了發展的條件;最後一點是,由於多年來,國內銀行長期依附于政府,服務于國企,相對來說,爲普通居民提供的服務領域還有待于開發,而這些是國外銀行較爲成熟的經營內容。
賀力平教授認爲,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國際因素是,首先,在發達經濟體內,由於銀行業的高度發展,各銀行經營利潤率相對降低,是外資銀行走進中國的動力之一。他同時告誡,中國的銀行業在未來也會出現這一趨勢,值得注意。另外,外資銀行特別是歐美銀行,擁有明顯的管理和經營優勢,而各國的對外開放,使銀行業的國際化趨勢已經先于資本市場的國際化而出現。
儘管有觀點認爲,外資銀行的進入中國有其非經濟性因素;甚至認爲外資銀行的進入是爲賭人民幣昇值。但賀力平對此持否定態度。
賀力平說,如何看待國際銀行主流?雖然我們無法排除是否有個別銀行懷有非經濟性目的,或利用政治手段貫徹非經濟性意圖,也必然會有追求商業利益中的違規行爲存在,但就外資銀行的主流來看,大多數國際銀行是國際法與所在國法的遵守者。同時,對外資銀行是否爲賭博人民幣昇值進行的短綫投資,賀力平說,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有無外資銀行的進入,人民幣昇值的預期近兩年都會實現,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外資銀行幷不具備操縱匯率走勢的能力;其次,人民幣昇值預期可能會對國際銀行進入提供了刺激,使其認爲是進入中國的較好時機。但是判斷投資是長綫還是短綫的重要參考依據是,該投資是高流動性還是低流動性投資。賀力平的分析是:從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方式看,主要有兩個,一是入股中資銀行,二是建立分行,而這兩種方式均是屬於低流動性投資。同時,無論是入股中國的國內銀行,還是建立國際銀行分行,都幷非是僅有收益而沒有風險,甚至還存在較高的風險。據此,賀力平覺得,外資銀行進入中國更多的是一種國際戰略性投資。
應該說,很多中資銀行對外資的進入持歡迎態度。究其原因,不外乎這樣幾點:一,許多國內銀行正面臨著需要有效的籌資手段來解决資本金的不足;二,中國國內銀行的管理者希望通過外資的注入改善今後的金融生態環境,减少政府干預,增加銀行經營的獨立性;三是,國際銀行的入股方式爲:股份僅保持著“重要少數方”地位,國內銀行幷未喪失對本機構的控制權。賀力平說,由於這些因素,使參與各方包括中國政府、國內銀行都對外資銀行的進入表現了積極態度,今後若干年中,外資銀行的進入規模還將會進一步加大;同時,在進一步提高國內銀行的競爭力,進一步改變當前國內銀行股權結構,提昇銀行業的獨立性方面,還會發揮較大的影響。
但是,賀力平教授在對前景樂觀的基礎上,也做出如下提醒,即:國內銀行經營方式是否提昇,銀行業體制性轉變是否實現,不在於是否引進了外資,更在於改革是否能够繼續深化。他認爲,即使現在外資大規模進入,但國內銀行尤其是大型國有銀行,其主要股東還是中央政府,股權結構還仍然是國有股一股獨大;管理模式也仍舊是政府任命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這個格局幷沒有改變。銀行的改革還任重而道遠。
賀力平建議,中國政府在銀行當前的大規模外資幷購中,應當特別注意的是:切忌一擁而上。爲减少操作中的盲目性,必須規則爲先,首先制定出完備規則。政府要做的事情是:幫助當事人成熟起來,理性地判斷市場,理性地把握時機,理性地推進銀行業的制度性轉變。
來源: 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 劉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