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外資投行的中國命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0 07:22:52  


  “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是非常快的,但金融體系仍然比較落後。所以,它是要補上去的一塊。”作爲一個旁觀者,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EMBA資深教授、企業金融和金融中介專家Anjan如是說。”

  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說, 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成熟的金融機構正在努力抓住這個機會。在Anjan看來,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潜在的機遇是非常巨大的”,而本土機構也能够從它們身上“學習一些經驗,進步得更快一點”。

  而其中狂飈突進的一支是投資銀行。在經歷了一個不尋常的2005年之後,2006年,外資投行正在中國市場繼續加速。

  各領風騷

  2005年,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92億美元的IPO,無疑是年度最受關注的發行。它是亞太地區有史以來的最大發行,也是2000年以來全球最大規模的上市發行。“從發行的規模、估值和後市表現來看”,建行IPO被視爲一項“壯舉”。

  而作爲主承銷商之一,摩根士丹利因此“名利雙收”———連續兩年被《金融亞洲》和《資産雜誌》評選爲亞太區的年度“最佳投資銀行”。

  這一年,在摩根士丹利協助下完成IPO的中國公司,還包括雅居樂(4.05億美元)、永樂電器(1.52億美元)、廣州富力地産(2.55億美元)、順誠控股(2.44億美元)和尚德太陽能(4.55億美元)、中星微(0.68億美元),等等。

  在股票承銷方面,高盛的成績同樣不俗。2005年6月,高盛是中國第五大銀行———交通銀行———21.6億美元IPO的承銷商之一。這一年,高盛還是中石油27.2億美元後續發行的主承銷商。

  在其它中國公司的海外IPO當中,隨處可見一些熟悉的名字。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百度和分衆,它們有共同的承銷商高盛、瑞信;無錫尚德的承銷商爲瑞信和摩根士丹利;全球航運業以及中國運輸業最大的IPO,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保薦人及財務顧問爲瑞銀;瑞信還獨家承銷了上海電氣集團有限公司6.48億美元的首次公開招股,等等。

  除了IPO,幷購是另一個關鍵詞,投資銀行在此過程中往往擔當財務顧問的角色。

  2005年,高盛是中國網通幷購香港運營商PCCW20%股份、淡馬錫14億美元投資建設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16億美元投資中國銀行、凱雷收購太平洋人壽24.9%股權,以及中國中化借殼上市的財務顧問。而在凱雷對徐工的收購當中,擔當財務顧問的則是摩根大通。

  當然,對投資銀行來說,直接投資同樣是可以接受的方式。

  高盛自己就在工商銀行投入了18億美元,成爲戰略投資者;瑞銀不僅將是中國銀行IPO的主承銷商之一,而且向中行投入了5億美元,在投資銀行業務上開展合作。

  外資投行的直接投資遠遠超出銀行業。最近的例子是,一貫對股權投資頗有心得的摩根士丹利的旗下公司,對安徽海螺水泥14.3%股份的收購,以及,瑞信旗下的DLJ房地産基金、崇德基金對易居(中國)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投資,而2004年以來,中國大陸的房地産市場一直是外資投行熱衷的領域,不管是使用自有資金,還是客戶資金———資産管理業務。

  但在A股市場,投資銀行的資産管理業務進入的途徑還祗是QFII。作爲首家在華取得QFII資格的境外投資機構,瑞銀集團至2006年2月共擁有8億美元的投資額度,這“已經是QFII中目前最大的投資額度”。而債券的承銷始終是投資銀行的一項重要業務。2005年,瑞銀、高盛等外資投行參與發行了國家開發銀行總值10億美元的10年期債券。而在企業債方面,2005年2月,瑞信爲中國超大現代農業項目完成2.25億美元5年期全球債券的發行。

  這批10億美元的債券由5億美元的10年期債券和5億歐元的5年期債券組成。高盛、美林和摩根士丹利聯合作爲其5億美元全球債券的承銷商,而法國巴黎銀行、匯豐和瑞銀將負責承銷5億歐元的全球債券。

  爲什麽外資投行會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從全球的角度來說,外資投行,尤其是美國投行是佔主導地位的。”Anjan教授表示,“因爲,在國外有一個更有好的資本市場,你做IPO、發債是需要一個市場來很好地接受它,消化它的”。

  新動力

  可以想見,2006年外資投行仍將繼續保持優勢。在海外IPO、跨國幷購、全球債券發行以及資産管理等等投行業務上,它們的“人才”、“技術”和“關係”依然是巨大的優勢。祗不過,在外資投行之間,它們的相對位置可能會有一些新的變化。

  就像建行IPO對外資投行2005年中國業績的影響一樣,2006年,外資投行在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的IPO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許將左右它們年終的業績排名。

  在中國工商銀行預計規模至少100億美元的IPO當中,美林證券、德意志銀行、瑞士信貸將擔任其首次公開募股的承銷商;而預計籌款60億美元的中國銀行IPO,承銷團中則包括高盛和瑞銀;而在招商銀行2006年的IPO中,擔當承銷商的則將是瑞銀和摩根大通。值得一提的是,高盛同時也是工商銀行的股權投資者。

  當然,除了這些傳統節目之外,2006年的前幾個月,中國投行業的一些新的機會正在釋放出來。雖然,效應的最終顯現還需要不少的時間。

  2006年5月,實行了近一年的A股新股發行限制將取消。那些手上握有QFII額度的外資投行看到了機會———這是目前海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A股市場的正式途徑。

  摩根大通中國證券市場部主席李晶表示,“今年,我們預計QFII的額度將從現在的60億美元提高到100億美元”,“現在,63億美元的QFII限額是由30多家QFII分的,但我們覺得,未來幾個月內會提高到100億美元”。

  2001年至2005年之間,中國公司在海外發行新股的集資額從每年50億美元不到,增長至每年近300億美元,而國內A股市場每年的新股發行金額一直徘徊在50億美元左右,2005年則幾乎處於停滯的狀態。在QFII眼中,2006年5月以後,A股新股發行將出現快速增長。

  “我最近在國外跟幾百個投資者有一些交流,他們看中國市場已經看了15年了,從來沒有對A股市場興趣這麽濃厚的,這是史無前例的一個情况。”李晶說。

  不過,對外資投行而言,它們不會滿足于通過QFII介入國內A股市場。在中國全面開放國內金融業之前,它們已經找到了解决方案。

  “目前高盛證券已經擁有了高盛高華證券,里昂證券已經擁有了華歐國際證券,大和證券擁有了海際大和證券,瑞銀證券全面收購幷控制了北京證券。除此之外,摩根士丹利藉助中金公司實際上更早地介入了國內資本市場”,而同時,“市場關於美林證券入主華安證券、JP摩根入主遼寧證券和瑞士一波接手湘財證券的消息也是此起彼伏”。

  QDII的推出,則是對“資金向境外市場投資”的放鬆。掌握在個人、社保基金、保險公司、國內的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手中的資金有了向外流動的可能。“這符合中國資本賬戶自由化的長遠目標。”

  “監管機構已經對資金兩方面的流向限制都比較放鬆了”,無疑,這對在中國市場活躍的投資銀行來說意味巨大的機會。

  不管資金流入還是流出,不管流入的資金是爲了投資,還是看重人民幣的昇值潜力,對於投資銀行來說,作爲金融中介機構,祗有在快速流動的資本洪流中間才有利可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