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曾慶紅撰文 分析國內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05 12:15:4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
  中評社香港9月5日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在《學習時報》發表署名文章,分析當前國內經濟運行情況,並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全文如下:

  今年是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央強調,在“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和總體要求是四句話,這就是: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其中,科學發展是立足點,改革創新是著力點,和諧惠民是落腳點。按照中央的要求,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力量凝聚到齊心協力促進科學發展、同舟共濟促進社會和諧上來,在經濟工作中,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使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發展速度較快、物價較低、效益較好的勢頭,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經濟平穩快速增長。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在去年增長10.2%(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20日公佈的初步核算數為9.9%,今年8月30日根據初步核實數調整為10.2%)的基礎上增長10.9%,達到91443億元。二是農業生產形勢較好。今年夏糧比上年增產148億斤,單產創歷史新高,這是近年來党和國家支農政策效應顯現的結果。三是經濟發展的支撐條件明顯改善。電力、煤炭、鐵路等供給能力繼續增加,瓶頸制約逐步緩解。四是經濟效益繼續提高。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8%,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8.9個百分點。全國財政收入達到2萬億元,同比增長2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4個百分點。五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及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市場、收入分配、資源性產品價格等方面的改革穩步推進,進出口貿易和利用外資結構逐步調整,實施“走出去”戰略取得新進展。六是社會發展步伐加快。國家對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的投入增加,就業持續擴大,城鄉居民收入繼續提高。上半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價因素,同比實際增長10.2%;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1.9%。6月末,居民儲蓄存款餘額比年初增加13954億元,同比多增1169億元。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同比上漲1.3%,漲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個百分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開始實施,西部地區享受全免學雜費政策的農村學生達到4880萬;3.7億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

  中央認真分析了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情況,並對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作出了部署。中央認為,今年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總體形勢是好的,特別是全國上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認識上有新提高,在實踐上有新進展。我們既要充分肯定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方面取得的成績,以堅定信心、繼續前進;又要充分認識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特別是對我們發展全局會產生重大影響的矛盾和問題,以保持清醒、適時調控。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有三個:一是投資增長過快,二是信貸投放過多,三是對外貿易順差過大。從固定資產投資情況看,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9.8%,與過去兩年同期相比,這個增幅是最高的。從信貸投放情況看,上半年,全國新增人民幣貸款2.15萬億元,相當於去年同期新增貸款的1.5倍,已達到全年預期目標的86%。從外貿順差情況看,上半年,全國外貿順差61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擴大218億美元。截止今年7月底,我國外匯儲備已達9545億美元。這一方面體現了我們國家經濟實力的壯大,增強了我國綜合國力和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匯率風險,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雖然這些問題都是前進中的問題,但如果不抓緊解決,不適時調控,而是任其繼續發展下去,勢必會加劇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影響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甚至引起大的起伏。要解決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關鍵還是要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把各方面的積極性切實引導到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上來。

  中央強調,全國各地區各部門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按照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要求,把思想統一到中央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上來,統一到中央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上來。要切實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品質,認真解決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確保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一定要更加重視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更加重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更加重視社會發展和民生問題,更加重視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問題。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個堅持”的要求,切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這就是:要堅持穩定基本政策,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綜合性;堅持控制總量、優化結構,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有針對性地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堅持突出重點、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具體情況,實行分類指導;堅持以改革為動力推進各項工作,從體制和機制上消除經濟發展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堅持重在落實,保證政令暢通,把各項工作任務和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實處。具體來說,要重點抓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切實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片面依靠加大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仍是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最突出的問題。如果不儘快加以扭轉,不僅會給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而且會給未來我國經濟發展造成重大隱患。要按照中央確定的方針,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從信貸、土地、環境等方面,採取有效措施,從嚴控制新開工專案,認真清理在建專案,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堅決把固定資產過快增長的勢頭降下來,切實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到提高品質和效益上來,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既要完善措施,更要狠抓落實。

  第二,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的條件下,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外貿順差過大,過度依賴國際市場,不僅容易引發貿易摩擦,而且會增大我國經濟發展的風險。我們在保持外貿穩定增長的同時,要進一步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擴大內需的重點,一是擴大居民特別是農民和城鎮中低收入者的消費,二是加大對社會發展的投入,特別是要加快發展農村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

  第三,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六大以來,中央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連續發了三個一號檔,採取了一系列了支農惠農的重大政策,使農業在宏觀調控中得到加強,農村在城鄉統籌中得到發展,農民在增收減負中得到實惠。党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又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是我們黨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戰略,是在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舉措,是與時俱進地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目標。全國各地啟動新農村建設的聲勢大、行動快、舉措多。總的看,新農村建設已經起步,開局良好。中央強調,要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指導,使農村幹部和廣大農民充分認識到,建設新農村,發展是首要、增收是關鍵,把堅持抓好農業生產、多管道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要穩定和完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抓好秋糧生產,做好應對洪澇、乾旱、早霜等災害和病蟲害等工作,力爭今年農業取得好收成,農民收入有新提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還要堅持因地制宜、講求實效,尊重農民意願,認真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一定要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堅決克服盲目攀比。

  第四,要加快推進重點領域的體制改革。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和盲目重複建設,都與體制機制不完善密切相關。解決這些問題,說到底還是要靠深化改革。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前進的成功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動搖。要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理直氣壯地進一步推進改革,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蓬勃生機。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深化國有企業、財稅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加強現代市場體系建設,逐步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 

  第五,要著力提高對外開放水準。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準。特別是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切實優化外資結構,推動外貿和外資從數量擴張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要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繼續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等產品出口,努力增加國內急需的關鍵技術和重要資源進口,也要逐步適當限制貿易摩擦大的商品出口,以利減少貿易順差,促進外貿進出口平衡。要從履行國際義務、維護國家形象、應對外部壓力、促進自主創新的高度,採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保護知識產權。要做好對外投資的統籌協調和監管,積極支援有條件的企業擴大境外投資。要綜合考慮國內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和經濟發展需要,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促進國際收支平衡。要採取綜合措施,控制外匯儲備的進一步大量增加,同時,要合理擴大外匯儲備運營,包括增加重要戰略資源進口儲備,加快重點國有企業的技術改造,以及加強外匯管理,擴大藏匯於民。

  第六,要切實抓好自主創新。在本世紀頭20年,我們要抓住戰略機遇期,集中力量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我國要自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最根本的是依靠兩大動力:一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二是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今年年初,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頒佈了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作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要求我們抓住機遇、奮起直追,到2020年使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自主創新精神是推動科技發展的靈魂,是促進民族振興的動力,是支撐國家奮起的筋骨。只有大力弘揚自主創新精神,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不斷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才能加快實現新型工業化,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弘揚自主創新精神同建設創新文化是內在統一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創新文化。創新事業催生創新文化,創新文化成就創新事業。發展創新文化,就要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培育創新意識,鼓勵創新精神,激發創新活力,尊重創新勞動,營造創新氛圍,保護創新成果。一切妨礙自主創新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衝破,一切束縛自主創新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自主創新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放手讓一切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源泉充分湧流,讓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中央在關於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部署中強調,要進一步健全財稅、金融、政府採購等方面鼓勵創新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共性技術與公共技術研發支撐平臺,組織實施好自主創新重大專案。這些政策舉措為促進和落實自主創新提供了重要保證。

  第七,要進一步解決好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我們黨的先進性的集中體現。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認真研究解決廣大群眾看病、上學等方面的困難,進一步做好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理順收入分配關係等方面的工作,這既有利於擴大內需,也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當前,尤其要做好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工作,做好保證考上大學的貧困學生入學的工作。要針對重特大事故頻發、危及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問題,進一步抓好安全生產。還要從今年全國各地災情比較嚴重的實際出發,認真抓好防災、抗災、救災工作。

  今年我國氣候異常,多種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入夏以來,部分地區連續遭受強颱風和超強颱風襲擊,從第一號強颱風“珍珠”5月18日在廣東沿海登陸起,平均不足9天就有1個颱風襲擊我國大陸,其中,福建已先後遭受7次颱風和較大洪澇災害,湖南、廣東、浙江、江西、廣西都先後遭受了3次以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受到重大損失。全國還有一些地區還遭遇了歷史罕見的特大乾旱,特別是西南的重慶市大部和四川省東部持續高溫少雨,局部地區遭受了50年一遇的乾旱,給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造成了重大影響。截至8月28日,全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2209人死亡,577人失蹤,緊急轉移安置1318.1萬人,倒塌房屋156.1萬間,沉沒船隻2000多艘,直接經濟損失1842.2億元。黨中央、國務院對各地災情極為重視,對災區和災民高度關心,強調要加強災害性天氣的預測預報,認真落實各項防災、抗災和救災措施,切實安排好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積極開展抗災救災工作。災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勇敢地站在了抗災救災第一線,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公安幹警在危難關頭英勇奮戰。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最大程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當前,汛期和颱風季節尚未過去,許多地區氣溫偏高,乾旱災害加劇,森林火災易發,防災抗災形勢依然嚴峻。中央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繼續扎扎實實地做好抗災救災的各項工作。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