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伍海成的另一管筆



  上世紀80年代起,順德教育界鮮有不知伍海成其人者,殊不知曉得伍叔公的却更多。

  伍叔公,離開親族稱謂,當屬諢名無疑。鄙人當年無意於嘲弄或宣傳,另因教書太悶,無可遣其俏皮,違規越矩之事不敢作也無能力作。伍君憨厚敬業,不見機心。而其“紗紙”之大小厚薄又略與我等,故我和他交談便少有自爲矜重,於是某日便信口:“伍叔公”呼之,亦不期其必應。焉知却風行起來,也是始料未及的。後來,他老人家偏要解釋一下造語原因,反倒弄丢一些讓人含英咀華的美境。

  伍君順德水藤人,番禺師範畢業。文革中因不關心政治而偷偷當上了逍遥派,却又不肯四處閒逛,神經病似的一頭鑽進時屬四舊之林的書畫,領域中實行另類打砸搶。這也罷了,偏又在砸中咂出些味兒來,由好而痴,痴之甚,則人以爲魔也,便非符咒可解,乾脆來個迷而不悟,死不悔改。幸好靠了貧苦出身,倒也未曾招致什麽嚴重後果。先是醉心“四王”,而後又向錢鬆岩、李可染索取,忽而又覺得石濤可愛,便又多所參校,一來二去,畫中國畫便也得到許多中國味,於是聲譽隨之鵲起。關於畫,我想留給畫人們去説,我這裏要説説他的字。

  當代畫人而又同時能寫字的委實不多,一張好端端的畫却要常被歪七扭八的題署煞風景,好叫人感到遺憾,而伍海成是聰明的,他很正確地認識着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姐妹關係,所以執着於繪畫的同時,自然也要被書法之網掛着。於是雖無意於以書名世,却又不期然地讓書法昇華着他的畫。

  但伍君的字到底如何用功得來,料想連他自己也未必太明白。涉獵得多了,便有些像山中行客,時有擷賞。但畫名所掩,反而又留得這個空間未來讓我品評。山鳥綿蠻,山花紛錯,時聽時賞,就請伍君以叔公姿態坐一隅聆聽而是非之,也未嘗不可以代巴山夜雨情調吧!

  我以爲伍君原以畫者的情懷去寫字,故便獲得一般人初問書法時所没有的超脱,那種教條式的矩範,似乎還未進入過他的指腕,然而偏又讓人隱隱窺見其感受和發掘傳統的意趣,筆頭也在傳導着規矩意識,這不是充滿着矛盾了嗎?但這矛盾却不是常人所認識的那種對立,而是藝術靈感的碰撞觸發,那是陰陽感式的誕生。他執意於作畫而不是書字,故意念便解放;但書法上的表裏剛柔、方圓燥潤,虚實相生,欹正相救,位置經營、神采映發等等,又和作畫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許多契合,故又不礙其對寫字的那份情思投入。何况又深受古今畫壇上那些震爍藝林的大師們的啓發而産生頂禮式的認同,故又追求。且不説荆關馬夏,且不説董趙空靈,四王擬古,就是近現代的齊徐陳陸,潘天壽、李可染、董壽平,白雪石等,那一位不是書畫同擅而又相得益彰?伍君既是民族文化的崇拜者,又怎能不詔令於自己去亦步亦趨呢?因爲有了這一顆純粹的心,所以並未執意於書的他也能超軼於許多皓首臨池的行者了。

  伍君的小行楷題到畫裏,隽永靈秀,有明人風;伍君的隸書,蠶雁自由,懷抱放縱,但時時透出禮器血脈來。書家常愛引用古人“無意於書乃佳”來粉飾自己的隨意,而我以爲伍君之書當屬有意的,否則傳統氣韵與意藴何來?其差别只在乎一顆超脱的心。以作畫的心去領略書趣,故有悟;以遊歷的心去縱筆,故任情;作畫要色膽、墨膽,作字要參化,得禪悦。眼中有個境,胸中無壅滯,所以一管筆便會淋漓着元氣,鋪排着老成,閃爍着雕琢不多的美善清真!故,人們討伍君的畫,是否品味其筆底造化;我們有時要請他亮出幾件書作,是希望展示其藝境的包容,伍君是有意氣於書藝而無意於書名的,作品便閒雅從容,全無争競之迹,其造境摛情,也就只可爲知者道了!

  嶺南隸書風氣,清末多受伊洲影響,當代則風靡吴子復,願直接問徑古漢,溯及源流者乃不爲多,不意伍君能恣其情性,心法自傳,字不是畫,古人偏説書爲心畫,伍君的這一管筆,是作畫的呢?寫字的呢?實在是不需要去判定的。

  (作者:李良暉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佛山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順德區書法家協會主席)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