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厚積薄發 寬博靈秀——記醉墨齋主劉伯龍



  姓名學的筆劃數理印证其他人是否準確,我不得而知。可是印证潮汕書法家劉伯龍,却有七八分道理。因爲“劉伯龍”三字的繁體筆劃數爲38,其中就包含着“向文學、技藝方面發展,則有較强上進的能力,故此數爲藝術成功數。”(方楊《姓名新編》)。

  劉伯龍的故鄉是汕頭市潮陽區和平鎮。和平古稱蠔坪,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率師勤王至此,覺得這裏地氣平和,民風淳厚,遂取諧音,改蠔坪爲和平。至今,由文天祥親筆所書的“和平裏”三字鎸於石碑,伫立於古和平橋頭。可以這樣説,文天祥手書“和平裏”三字,對後世和平人學書畫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遠的不説,清代末科進士範家駒的書法,至今仍爲世人津津樂道。現代的有馬三秋、馬春明、馬漢斌、範新亮、範進樂、馬南舟等書畫家,他們的作品也行世很廣,深受群衆喜愛。當然,劉伯龍也是作品在民間頗受歡迎的一位。

  劉伯龍的書房取名“醉墨齋”,可見他喜墨如酒,似乎要一醉方休,這折射出了他對書法藝術痴迷的程度。劉伯龍從青少年時期就喜愛書法,先後臨摹過歐陽詢的《九成宫醴泉銘》,顔真卿的《多寶塔碑》等名家碑帖。參加工作後,受馬春明先生指點,書藝日益進步。爲了追求更高的藝術層次,1995年,他參加無錫藝專楷書研究班函授學習,在書家王明昕的指導下,書法日臻成熟。

  劉伯龍深有感觸地説:“楷書是書法的奠基石,没有楷書作基礎,其它書體便成爲無本之木。”爲了打好書法基礎,他對楷書的學習研究情有獨鐘,由唐入魏,由緊而鬆,頗得晋人三味。中楷以《九成宫醴泉銘》爲突破口,再融二王和《張黑女墓誌》筆致,力求把歐陽詢的筆勢,二王的體態,張黑女的神韵融爲一體,力創新意,形成方圓兼備,寬博靈動的書風。攻讀楷書研究班後,他更是臨池不輟,法漢人之古檏,晋人之逸韵,唐人之法度,明人之意趣,現代人之襟懷,盡量使作品朝既高古又清新,既厚實又靈秀,既遒勁又飄逸的意趣靠近。

  劉伯龍爲人沉穩、謙和,可是對待藝術,却不斷地向自己挑戰。他説:“藝術創作的道路是崎嶇的,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做到書品和人品俱佳,是我孜孜以求的夙願。”由此不難看出,劉伯龍已經深知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應該把握“變”這一創作靈魂,只有“變”才會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只有“變”才能使自己永不停步。爲此,在主攻楷書的基礎上,他對隸篆行草也頗有涉獵,其隸書得“張遷”、“史晨”意,古拙檏茂;行書法取二王,兼學董其昌,神韵天然。此外,他非常注重字外功夫的修養,業餘時間除練書法外,還喜歡打乒乓球。他的乒乓球打得很出色,在當地幾乎與其書法一樣馳名,他揮毫時抑揚頓挫的美姿與其揮拍的熟練應有些關係吧!難怪有書家評其字時,稱其筆劃的提按收轉,腕力之渾厚實有大家風度。

  二十多年來,劉伯龍不急不躁,甘於淡泊,忍住寂寞,反復臨碑習帖,在繼承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創新,辛勤的汗水换來了豐碩的收穫。他先後有作品在“紀念香港回歸一週年書畫大賽”、中國書畫報主辦的“盛世國風—2004年中國書畫年展”等書畫大賽活動中獲奬,同時在《廣東電視週報》等報刊發表。此外,他還先後被吸收爲中國青少年書法家協會徐州分會理事,中國當代書畫研究院特級研究員,汕頭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已過不惑之年的劉伯龍,並不沾沾自喜地沉醉於所取得的成績,而是堅持在墨海中立定精神,努力營造屬於自己的“悠情逸思”,並在鼎鑄洪聲與絲竹小弦並揚的當今書壇裏發自内心之感受,來建構自己的天地。

  (作者:陳雲 廣東省歸僑作家聯誼會、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汕頭市潮陽民間藝術學會副秘書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