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藝評摘録



  潮籍書人馬三秋之名隨緣撞人眼球,即刻叫吾聯想到“一朝不見,如隔三秋”名句,傾刻間感情距離拉近過半,幸甚。細讀其行草書作,多以自然神采爲上,此印证了自然之道乃書法之至道。琢其點畫似乎狼籍,但筆法率真有加,縱横取法有度,筆墨使轉有序,富有才情與氣度。其書作妙在章法意氣風發,字之結體情趣多多,由此吾悟道:粗茶淡飯味無假,精耕細作意有真。書人秉筆揮運之間,能臻此心境,倒也其樂融融。

  —丘仕坤(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閲讀馬三秋先生的書法,便有一點不同尋常的景象,好像就有一點兒酒味從中逸出,“狂來真世界,醉裏得真如”卷袖濡墨,在紙上信筆的寫着詩、文和對子,勾勾點點,或正或誤,是一種性靈的直抒,顯現着書家的各種智慧才情。我敢説,先生可是一方才賢,天文地理、玄教禪機均有研究,所以書法中便生出一種閃爍着神秘禪鋒的啓示。説真的,我閩南鄉下,也時有如先生般的高人。記得小時候,我也總是提着猪糞筐,屁顛屁顛地跟着,那高人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有着啓仁啓智的灌頂之徹悟喲!所以,讀先生的字,必須用心,用心慢慢地揣摩和體會:是高山流水?是行雲播雨?是天馬行空?是鬆下撫琴?君自可知矣。

  —黄亦生(原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
  

  馬三秋的書法有種率性的恣肆,讓人情有所動。雖然他已届花甲之年,然讀其書作,無論從結體或章法上,都在節奏的顯現間閃爍着青春的靈動。這種靈動展現了一種時代心態及其所包含的向上格調,給欣賞者在精神情緒的感動中帶來心理愉悦:這種可讓人獲得心靈境界爲之情動的藝術符號,使馬三秋的書藝在嶺東的口碑得以確立。

  都説書法可寫出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馬三秋在揮寫書藝時有無在心頭上往這種高端的境界上靠攏,我不得而知。我只是感到:他的作品展現了一種旺盛且昂揚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並没有把書法的傳統本質异化,而是作者在感於心,應於手間,將對書藝的理解,向高端作了揮發。

  倘若馬三秋能對書法的節奏把握和漢字結體作“韵味式”的組合的話,那就更能飄颺出自己的天空。

  —劉胄人(《新週刊》雜誌社總編輯)


  馬三秋老師,坊間尊稱其爲“先生”。“先生”者,一定有過人之處,三秋老師的過人之處不止在書法上,堪輿、擇吉是其家學,“先生”的這一看家本領成爲鄉里許多人家的座上賓,聲名遠播。無獨有偶,家嚴執教鞭之餘也愛好古易玄空、三元地理,“先生”與家嚴時有交流切磋。有一次“先生”過訪寒舍時見我這“毛頭小子”也在涂鴉弄墨時,他很樂意地對我指點迷津。漸漸地我便與“先生”熟絡起來,我除了對他在書藝上的表現技巧“偷師”外,許多時候我們更是相約入城或參觀展事,或造訪師友,偶見有名家手筆之招牌匾額,定會駐足研讀品之,那份專注與傾心至今仍記憶猶新。

  “先生”對書法的領悟很有天份,他擅行草,“鐘繇羲獻”、“癲張醉素”、“蘇黄米蔡”都有涉獵研習;然而“先生”没有固守雷池,師心不師迹。也許是其職業使然,“先生”的書藝多了一份“玄”的味道,他筆下的作品完全是個性的宣泄,我行我素。這一點對於在創作上如何融會貫通的探索大大地促動了我,漸漸地我嘗試用行草的筆意來寫隸書的結體,開始跨越藩籬,追求個性,這種潜意識的思想與行動完全拜“先生”所賜。

  一範淳奇(《香港書畫報》社總編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