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温故知新——讀《書法門診室》的感想



  近來研讀了王道雲《書法門診室(1)》、達齋、魏翰邦的《書法門診室(2)》(下稱《書》)。書中選取了20世紀書壇大、名家62人的行草精品佳作,“進行直觀、準確又合乎情理的分析和點評”(編後語)。從情理法美等方面剖析了這些杰出書家在創新過程中的必然或不然的成果,是目前探求書法創新、再認識書法創新的最好的學習研究範例。

  書法創新是“書法熱”的難題,書法界幾乎人人創新,而又多數選擇了行草書體。“大膽取法現代書家甚至是當代書家已成時風”《書·序》。那麽,怎樣的創新才是成功的?如從理智認識上説,一是理論清晰明白,二是指導實踐創新。從個體創作上説,一是理論模糊,僅有創意,而創意往往孤單零散難成系統,任創意驅使却悖了情理法,合情理法却束縛創意。二是缺乏理論,創意也朦朧,而又性好翰墨,那只好任筆爲體、聚墨成形。於是書界呈現豐富多採、龐雜怪异的體式和風貌。如此種種,在上世紀杰出書家和創作中也是比比皆是。《書》就多位名家書法創新品析的結果幾乎一樣,成敗參半。爲了對書法創新有深刻認識,録數例如下:

  1.吴昌碩:自出新意,落入拗峭村夫氣。

  2.康有爲:放筆自矜,肆而不醇。

  3.齊白石:雄邁草猛,大師稱謂應商榷。

  4.李瑞清:再現北碑,俗在過度顫掣。

  5.於右任:神韵超邁,病在隨意。

  6.徐生翁:出奇制勝,執拗偏狹。

  7.沈尹默:領袖群倫,難去字骨俗韵。

  8.王蘧常:左盤右旋極盡裝飾。

  9.郭沫若:一代文豪,才學爲書書荒。

  10.沙孟海:雄强生風,失之霸悍。

  11.謝無量:虚和冲淡,一味稚拙成病贏。

  12.王世鏜:點畫失當,何談比肩漢晋。

  13.陸維釗:創新未臻身先死,即非傳統亦非新。

  以上均爲上世紀代表性書家,他們的學問、道德、功力、才華堪稱一代人杰,他們成功的一面固然爲書藝增光添彩,不成的一面亦可昭示後學,對書藝發展亦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經驗。可以説,“書法時風”,正是這些大家們的成和不成的創新影響以及後學不明原由而全盤學習造成的。這種情形,好像白石老人早已料到,告誡門人“不要學習人家的短處,更不要把人家的長處體會錯而變成了狂怪,因而,就誤入歧途”。書法變得狂怪了,是創新?還是誤入歧途?難道可以撇開傳統任意創新?難道自古以來没有的而在現在人的筆下出現才是創新?回答是否定的,一是理論上講不通,二是創作中的情理法美等藝術規律方面也行不通。藝術因有種種規則才成其爲藝術,規則即搆成藝術美的常形、常理、常情、常法。把創新理解爲對美的規律的突破、破壞。這就好像足球運動,一個球門,球場邊界等是規則,在這個範圍内,冲過重重攔阻而進球是精彩的。如果四面八方都是球門,球場無邊界,没有了規則,足球將不成爲足球了。又如做人,做人應嚴格按照與動物截然區别的人的規則生活學習工作,突破了人的規則,必然成爲非人類了。但是拿“流行體”的觀念説也是創新,結果會變成瘋子、狂鬼……突破和失去了的道德,自古以來不分中外概被稱爲衣冠禽獸,標誌人類文明進步的詩畫曲詞等,代代創新發展,可以不講或突破人的規則道德嗎?書法又豈能特殊例外?自然道理如此,人事情理如此,美醜法理如此。因而可知,藝術的創新必須遵循藝術規則,即在常形、常理、常情、常法中提煉昇華成形式不同、内涵不同、意境不同的藝術個性美。這就是古賢説的和而不同,“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孫過庭《書譜》)。和是前題,是繼承,又是融會時代。不同即是出新,藝術所需要的,創作的是這個不同的新。潘天壽指出:孔老夫子説過“温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原來“新”字,其實從“故”而來。這個新,用生命體比喻更形象,即上代繁衍出新生代,新生代與上代有密切的繼承,而新生代又有與上代截然不同的個性個體。藝術創新應是這個自然規律長盛不衰的道理。違背這個常理,肯定是徒勞無功,偏離這個常理,肯定是曇花一現,而又被視之欺世、媚世。蘇東坡指出:“餘嘗論畫,以爲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於山石竹木,水波烟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於無常形者也。”這段話可作爲“流行體”的注脚。

  藝術創新是個漫長的過程,非朝發夕至的兒戲。在上世紀的藝術家中,齊白石是最執着的“膽敢獨造”的創新代表,他在詩書畫印四個方面都有非凡的成就,但他的創新耗費了一生心力,方始精神化爲物質—和而不同的齊白石藝術風格。門人弟子不下千人,晚年時時告誡弟子:“卅年删盡雷同法”、“與天化造同工苦”、“予之畫稍可觀者,在七十歲先後”。在篆刻方面,最具膽魄的是“不知有漢”的精神,但他還是諄諄囑咐弟子“老實爲正,疏密自然”(白石語均摘自《齊白石談藝録》)。由此可説,藝術創新本應是人類文明、高尚、艱苦的獨力完成的腦力勞動,創作的藝術品是這種崇高的道德和生命與最美的形式合一後的物化結果。

  中國文化非常强調自身修養。修養什麽?要求“文質彬彬”,即培養崇高的道德、高尚的品格、豐富的學識,還要勤學苦練造就的能力。這樣自會創作出藝術精品、便不會“用人間偷竊法”,何用挖空心思去搜求狂怪的形式、奇异的方法。如能認真想想,爲什麽“不用人間偷竊法,大江南北至今無”,就會理解藝術創新,並會慎重地看待創新。有一個不辨的事實,歷來都是講創新的多而虚,講繼承的少而空,真正的藝術家都講的真實而可行。不可輕看繼承,人類文明是依賴代代傳承才得以發展的。繼承與偷竊是兩回事,繼承是傳承人類文明,並使文明發揚光大爲己任,偷竊是争名奪利爲目的的。只有真正地繼承優秀的傳統,才能柳暗花明别開生面。

  (作者:張會義)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