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畫筆能從書筆來——吴静山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畫家吴静山先生的書法作品,時人較少談及。其實,吴静山先生的書法作品,也是一種品位很高的藝術品,不過被畫名所掩而已。

  中國書畫藝術品該怎麽樣去欣賞呢?題目是從時人評論潘天壽的藝術特點總結時的説話中取來的。潘天壽先生的繪畫幾乎全部用筆綫的方式來表達,而且深信畫筆能從書筆來。因爲用綫條來表達物象,比較明豁,用中國毛筆所畫的綫條,能較好地展示個性。潘先生胸懷博大,氣質剛直,他的筆綫也剛强、雄健。即使畫荷葉一類的闊筆,他也以闊筆綫的觀念落筆,但潘先生所顯示的氣質與骨力,絶不是概念化的點與綫,而是帶有作者個人意志與感情的動人形象。也就是説,中國書畫藝術品的欣賞要重視筆墨的欣賞。

  縱觀中國國粹藝術發展史,書法藝術成熟在前,繪畫藝術成熟在後,因此形成了中國畫的藝術特點:首先它采用的材料、工具與技巧,就是書法藝術已經使用成熟了的筆、紙、墨和綫條,因此中國畫的欣賞除了從構圖和色彩中去領略藝術家所表達的感情外,還要從筆墨的點綫中去欣賞。吴静山先生自己總結説:“用筆虚靈而蒼勁,用墨淡而渾厚,筆墨簡静而境意深遠,此畫家所難也。”作爲潘天壽先生的高足,吴静山先生深得個中三味也。因此,一個成功的中國畫畫家,他的書法要有一定的造詣。

  中國傳統書法藝術是與中國文化分不開的,它依賴政客、文人、名人以傳。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係書法教研室主任王見指出:“書法歷來都是業餘的”。只有到了近代,書法才開始走上了純藝術的道路。把中國藝術向現代主義藝術靠攏,這使得書法更加容易理解,要求把舊文化心態轉變成新文化心態,使之更容易引起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共鳴,這是一種良好的願望。由此,現代中國書畫藝術創作又出現了許多新理論。有一種藝術理論認爲:藝術純粹是人的天分加上感情的表露,只要能够感染受衆,鼓動受衆就可以了,是什麽載體没關係,是美還是醜陋没關係。於是有些人劍走偏鋒,創造出一種鬼畫符似的、讀不懂内容的所謂現代派書法作品。這種脱離了文字内容的書法作品,實際上稱爲一種抽象畫作品更合適。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先生認爲:藝術家對人生的想法,通過藝術語言來表達,這種語言可以是通用的語言,也可以是自己的語言,可以是很單純的語言,也可以是很復雜的語言。藝術語言多大程度上具有創新性、多大程度上可以表達你獨特的思想,取决於藝術家本身。我以爲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抽象派藝術作品。不過,記得有一次我和油畫家卲増虎先生聊天時,卲増虎先生强調,藝術品首先還是要使讀者感到美的爲好。

  回過頭來還是談吴静山的書法作品,吴静山先生書法走的還是傳統的道路,就像他的繪畫一樣,入古甚深,給人以十分美的感覺。吴静山先生遍臨漢碑、鐘繇小楷及唐人寫經,草書學張旭、懷素,行書學二王、米芾、山谷、八大、王鐸、何子貞等,學古人能登堂入室而又能出神入化,融會貫通。他在給自己的繪畫作品題寫的時候,根據每件作品的不同而書法風格有所變化,隨心所欲又不逾矩,書、畫、印相得益彰。

  吴静山先生融會貫通的悟性之高,在繪畫作品中很好地表現出來了。最近,吴静山先生出示了他的幾件書法作品新作,同樣很好地表現了他的悟性。

  例如一件隸書六尺整紙的横幅作品,内容是毛澤東主席的十六字令“山”三首,整個作品以《祀三公山碑》“非篆非隸,兼二體而爲之” 的特點爲主。從選用横幅形式,到强調剛正的中鋒用筆,以及縱横欹斜、變圓爲方的結體與構圖等三者的有機結合,很好地把毛澤東詩文中那種胸懷天下,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英雄主義氣概感染給讀者;又例如一件内容是李白《天門山》詩的直幅,采用草書的形式,强調綫條的婉轉流暢,筆法的沉雄而峭拔,結構恣肆中見逸氣的結合,從文字作品到書法作品都使讀者産生一種心無俗氣,飄飄欲仙的感覺……

  吴静山先生的書法作品很好地表現了中國文化的特點。中國傳統藝術觀與西方的純藝術觀不一樣,它更强調的是一種人文精神。通過欣賞吴静山先生的書法藝術作品,我就會知道他是一個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人。

  康有爲對劉海粟説:臨碑不讀書至多得古人皮毛,字匠而已—習字得轉折停頓收縮之法不難,健筋骨血肉豐滿甚難。而有書卷氣則極難,唯有書外求之。博覽群書,氣高志潔,心有巨眼,下筆自然起拔,此境費終生苦學不辦,潜移默化自有樂地。

  我的結論是:中國藝術一定要和中國文化結合,脱離了中國文化的藝術就不是中國藝術。欣賞吴静山先生的書法作品,就要和中國文化聯繫起來。

  (作者:伍慶禄)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