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袋形斷續綫範圍內的南海腹心散佈着310座以上的島嶼、沙州、暗礁、暗沙和暗灘,分屬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統稱四沙群島,標準名稱爲南海諸島。
一、位置最北的東沙群島
東沙群島在廣東省汕頭市正南約160海里處,位於北緯20°33′~21°10′,東經115°54′~ 116°57′之間。由東沙島、東沙礁及南衛灘、北衛灘四個島、礁、灘組成,是四大群島中位置最北、離大陸最近、島礁最少的一群。
東沙島古稱“南澳氣”。位於北緯20°42′,東經116°43′。因在珠江口外的萬山群島以東,又名“大東沙”,是東沙群島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島嶼。
東沙島發育在東沙環礁的西部礁盤上。東沙環礁的基礎不深,是在水深200~400米大陸坡的海底階地上發育起來的。環礁東面海底比西面海底深200米。
東沙島的東側有“ ”型的暗礁——東沙礁,與東沙島同在一個礁盤上。島、礁之間的淺湖直徑約12海里,湖内水深在17米以下,湖底細沙平鋪,有許多礁頭突起,船隻進出困難。低潮時,東北部礁盤可露出水面。
圖3 東沙島簡圖
東沙島東西長約2,800米,南北寬約700米。東北部稍高,西南部稍低,中部低窪,平均高度約6米。島的西部原有兩條沙堤伸出,包圍着一個小海灣,使島呈新月狀,我國漁民稱之爲“月牙島”。小海灣被填平後(圖3),全島面積增至1.80平方千米,成爲南海諸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
東沙島上植物叢生,野草遍佈,間有仙人掌、野菠蘿等,其中以麻瘋桐生長最爲茂盛,島東南有椰子樹。挖沙數尺,即可得水,其味鹹苦,不能飲用。
東沙島是北半球著名的“海人草”産地,不僅質量好,産量亦多。主要分佈在島的西邊和西南邊8~9米的礁盤上,但水深難採。而在島的東面和東北面水深2米的礁盤上生長亦不少,也比較容易采集。
東沙群島附近還是我國良好的熱帶海洋漁場之一,每年來自我國福建、廣東和台灣的漁船不下數百艘。珠江口漁民向有“要發家,上東沙”的諺語。東沙島早就是我國漁民活動的基地。這裏不僅有清代我國漁民建造的漁村和廟宇,如清初建造的“大王廟”,毁後重建爲“天後宫”。而且我國還曾在島上建立氣象台、無綫電台和燈塔,以指示航行途徑,報告氣象情况,便利海上航行。
在東沙島西北約45海里處,就是隱伏水中的南衛灘和北衛灘。南衛灘面積較小,水深58米;北衛灘的面積比南衛灘大,水深64米。
二、東七西八的西沙群島
西沙群島古稱“千里長沙”,或“九乳螺洲”。位於海南島的東南方,以永興島爲中心,西北距榆林港約180海里,由30多座島、洲、礁、沙、灘組成。分佈在北緯15°47′~ 17°08′,東經111°10′~112°55′之間。主要集中爲兩群:東面的叫宣德群島,或“東側群島”,主要由七個島組成,所以又叫“東七島”;西面的叫永樂群島,或“西側群島”,主要由八個島組成,所以又叫“西八島”。宣德群島和永樂群島相距不遠,一東一西,遥相輝映,我國漁民來這裏生産時,常先到宣德群島,後到永樂群島。所以,西沙群島被稱爲“上七下八的西沙群島”或“東七西八的西沙群島”。
在宣德群島中,西沙洲、趙述島、北島、中島、南島、北沙洲、中沙洲和南沙洲,發育在同一個廣大的弧形礁盤上。礁盤分東、西兩塊,其間有一條水道,叫“石牌海門”。而永興島和石島發育在南部弧形礁盤上。
宣德群島中的主要島嶼是:
趙述島 又名樹島,因島上灌木茂盛而得名。長約600米,寬約290米,呈東北—西南向延伸,面積約0.19平方千米,高3~4米。島的四周有沙堤包繞,島上有薄層鳥糞,缺淡水。島的西部有燈塔,高20餘米。
北島 在石島之北,長1,500米,最寬處350米,面積約0.25平方千米。島的東北面礁盤,受强勁東北風影響,使海水中含氧量較多,珊瑚生長較好,比西南面礁盤爲高,低潮時可露出水面。島面較平坦,高3~4米。島的四周有沙堤包繞,島中有乾涸潟湖,約占全島面積的一半。島上有灌木,缺淡水。我國漁民常到這裏生産,自搭草棚居住。有石砌小廟一座。
中島 在北島東南0.5海里處。島呈橢圓形,西北到東南長約600米,寬200多米,面積約0.20平方千米。島的四周有沙堤包繞,中部有乾涸潟湖。島上灌木茂盛,有薄層鳥糞,缺淡水。島上有一小廟,高2米。
南島 在中島東南0.5海里處。島呈長條形,西北到東南長1,200米,最寬處200多米,面積0.17平方千米。島上灌叢茂盛,有薄層鳥糞,缺淡水。島東北有一小海灣,喫水1.5米的小船可駛入。
石島 是上昇礁搆成的島嶼,位於永興島東北,島長375米,寬340米,面積約0.08平方千米,最高處15.9米,是南海諸島中最高的島嶼。成爲宣德群島中最佳瞭望點,它能觀察東西海面上往來的船隻,好似永興島的橋頭堡,在軍事上非常重要。石島四周海蝕現象保存清晰,岩溶地形明顯可見。島上除個别地方生長着麻瘋桐和草海桐外,岩石裸露,“石島”就是由此而得名的。
永興島 位於北緯16°50′,東經112°20′。島的東西長約1850米,南北寬約1160米,面積約1.6平方千米,是西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
永興島地勢平坦,平均高約5米,島西南有長約870米、寬約100米的沙堤,最高處8.3米。島中部爲乾涸潟湖,挖有水井多口,水色黄褐,含硫酸鎂,水量充足,但不能飲用,只可作洗滌用。
永興島植物種類繁多,野生的有148種,占西沙群島野生植物總數的89%。島的北、東、南三面林木遍佈,麻瘋桐林密高大,遮天蔽日。我國漁民種植的椰子樹,已緑樹成蔭,結果滿枝。
永興島略處西沙群島的中央,位置優越,面積較大,加上它所處的礁盤較小,便於船隻駛近和登陸,西南方礁盤最窄,風浪亦小,是興建碼頭的良好地點;島四周又有良好錨地,便於船隻停泊。所以,永興島向爲我國漁民活動的基地。現在是廣東省西沙、中沙、南沙群島的行政中心。解放後,黨和政府很重視對西沙群島的開發和建設,島上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緑蔭叢中開闢了馬路,建起了一幢嶄新的四層辦公樓、食堂、衛生所、百貨商店、郵局、銀行、倉庫……;他們大量種植的椰子、木瓜、香蕉等已蔚然成林;栽種的20多種蔬菜、瓜果和雜糧常年不斷。此外,還增添了新的機帆船,修建了300米可停泊3,000噸級船隻的碼頭,蓋起了一排排鋼筋水泥的房屋,重新擴建了氣象台、海洋站、水産站等一排排漂亮的水泥洋房。島上到處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永興島與石島同處在一個礁盤上,相距1130米,低潮時可涉水而過,現兩島已有人工堤相連。堤上可行駛汽車,一如公路。
東島 又名“和五島”,是上昇礁和珊瑚貝殻沙體複合組成的島嶼。島長約2,400米,寬約1,000米,面積1.55平方千米,是西沙群島第二大島,平均高度4~5米。島的北部沿岸及中部有大面積珊瑚沙和珊瑚砂岩裸露,在沿海形成海蝕地形。島的四周有沙堤包繞,地勢較高,而島的中間較低,有一凹地,積水成塘。島上植被繁茂,鬱閉度達70% ,森林茂密,林木高大,最高者達16米;椰樹成林,高20~30米。鰹鳥衆多,鳥糞層厚,並有許多野牛。島上常年有人居住和生産。有井數口,水量充足,但水色黄褐,不宜飲用。島東北部和西南部均有明代小廟遺址。本島常有漁民居住。
高尖石 由火山熔岩搆成,是西沙群島中唯一的火山島。位於北緯16°34′,東經112°38′。島高5.2米,呈三級塔形,遠望似船,所以海南島漁民稱之爲“石船”或“雙帆”。低潮時,最低一級露出,面積近1,000平方米;特大高潮時,僅第三級頂面3~4平方米露出水面,是宣德群島中最小的島嶼。
永樂群島 在永興島的西南,距離約40海里。其中的甘泉島、珊瑚島、森屏灘、晋卿島、琛航島和廣金島,均在一個巨大的弧形礁盤上。這個弧形礁盤是一個環礁,它的西南邊缺失,只保留一串弧形島礁,又名“新月群島”。弧形環礁環繞着向南開口的淺湖,進人淺湖的水道有三條,即:琛航島與晋卿島之間的水道,甘泉島與珊瑚島之間的水道,以及羚羊礁與琛航島之間的水道。
永樂群島中的主要島礁是:
金銀島 在甘泉島的西南,相距7海里。島的東西長約1,275米,寬約650米,高6.2米,是典型的碟形盆地,四周比中間高1~2米,中部爲乾涸潟湖。島上有井數口,水可飲用。島上森林茂密,林木高大,鳥糞豐富。島的西南面有沙洲,低潮時可露出水面;礁盤上已挖出一條航道,可供小船泊岸。
甘泉島 在永樂群島西部。島呈橢圓形,長約700米,寬約520米,面積約0.30平方千米,高約7米。島的四周有沙堤包繞,中間低平,有井2口,水味甘甜可飲。島上叢生麻瘋桐和羊角樹。
珊瑚島 位於甘泉島東北2海里處,面積約0.25平方千米,高出海面9.1米,是永樂群島中最高的島嶼。島形略呈橢圓,長約800米,寬約420米。島上灌木茂密,鳥糞多,質量好。島的中央低窪,有水井,井水可用,勉强可飲。島上設有氣象站。島南面的礁盤上已開鑿航道,供小船停泊。
森屏灘 灘上有兩個小沙洲,俗稱“銀嶼”和“鴨公嶼”。銀嶼上有少量雜草生長。鴨公嶼在銀嶼的東南方,爲珊瑚碎屑搆成,無草木生長。
晋卿島 在琛航島東北1.5海里處。島呈長橢圓形,東北到西南長約700米,西北到東南寬約300米,面積約0.20平方千米,高約4米。島的中部爲乾涸潟湖,島上叢生着羊角樹。
琛航島 島呈彎曲三角形,面積約0.28平方千米,高約4米。島周有沙堤包繞,向西有沙嘴伸出,直連廣金島。琛航島中部有三個窪地,島上灌木叢生,島東南草海桐叢中有水井一口,水量豐富,能用不能飲。
廣金島 島呈三角形,面積約0.076平方千米,沙堤寬10~30米。島上叢林遍地,有水井一口,水不能飲,井旁有椰子樹。
中建島 又名“螺島”,因盛産馬蹄螺出名。是剛脱離沙洲階段的島嶼,面積約1.20平方千米,地勢低,高1.5-2米。因處西沙群島最南,又當去南沙群島中途,海南漁民稱之爲“半路峙”。島的中部偏南有一潟湖,水深0.5米。島面平坦,不長植物,像是南海上的“戈壁灘”。幾年前,人們在島上試種椰子樹,獲得成功。每年三、四月間有海鳥到此繁殖。
北礁 是橢圓形環礁,環礁西南側有缺口,小船可由此出入。環礁礁體有局部露出水面,故有“北沙島”之稱。這裏水深流急,平時礁體隱伏水下,古往今來不少船隻在此觸礁遇難,是西沙群島北面著名的危險地區。現已建起一座高達9米的單閃白光的燈樁,能照耀10海里,指示航行。
三、隱伏水中的中沙群島
中沙群島古稱“紅毛淺”。其主體部分爲中沙環礁,中沙環礁在西沙群島以東,大致位於北緯15°24′~16°15′。東經113°40′~114°57′之間。由中沙環礁上20多個暗沙、暗灘組成。中沙環礁呈橢圓形,長軸由東北向西南延伸,長約75海里,最寬處33海里。環礁邊緣暗沙突起,形成一串斷續相連的暗沙群。中沙環礁周淺中深,中部水深約70米,邊緣水深在13~15米之間。所以中沙環礁實際上是一個全部潜伏水中、還未露出海面的環礁。
中沙環礁中部的礁墩發育,較長大的暗沙多分佈在環礁的四周,如北緣的比微暗沙,東西長8海里;美濱暗沙,東西長5海里;西緣的華夏暗沙,東西長3海里;南緣的波洑暗沙和東緣的武勇暗沙,東西各延長2海里。淺湖中發育的礁墩不呈長條狀,多零裏分佈,面積也較小。
中沙環礁邊緣突起,説明該環礁原是在海面附近形成的,因爲環礁邊緣海面氧氣充足,浮游生物含量大,才能使環礁邊緣生長迅速,變得突起。但是,目前中沙環礁却沉没於水中,這是由於最近地質時期中,海面不斷上昇和海盆不斷下沉造成的。中沙環礁正好處在南海海盆下沉速度最大的地區,所以它不像西沙群島中的環礁和它東面的黄岩島所在的環礁那樣在接近海面處出現。
中沙環礁是各種珊瑚繁生的場所,如突起的堤狀暗沙,就是巨大的珊瑚礁搆成的。大塊的濱珊瑚、腦珊瑚是主要造礁種屬。灘面上還有各種鹿角珊瑚、玫瑰珊瑚、石芝和各種海葵、海膽、海星等,搆成了旺盛的珊瑚礁生物群落,這種生物繁多的礁區,引來了不少魚類,使中沙群島附近海域成爲良好的漁場。所以,早在清代初年,我國人民就已對中沙環礁作了探測。如清代謝清高的《海録》一書中,説它“約寬百餘裏,其極淺處,止深四丈五尺”(約合15米),和今天的測量結果基本相符。
中沙環礁在暗沙與暗灘的襯托下,海水顯得深緑,波浪變得混亂和涌起,産生和環礁外深海區迥然不同的海况。
隱伏水中的中沙環礁,由於珊瑚生長旺盛,只要地殻不再下沉,或海面不作較快的上昇,在若干年後,有些暗沙就會伸到海面附近,成爲沙洲或島嶼。那時,中沙群島就是名符其實的群島了。
中沙群島還包括憲法暗沙、一統暗沙和黄岩島等。其中較重要的是黄岩島,位於北緯15°08′,東經117°45′,是從4,000米深的海盆底部一直伸到海面附近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大環礁。環礁東西長15千米,南北寬15千米。在環礁北側有寬約360米的缺口和外海相通,小船可駛入避風。淺湖内水色翠緑,水深9~11米。礁盤邊緣有數以千計1~4平方米不等的巨大礁塊突出水面0.3~3.0米,其中在環礁的西北端和東南方,礁塊密集,分别稱爲“黄岩”和“南岩”。
四、遠處南疆的南沙群島
南沙群島古稱“萬裏石塘”,是南海諸島中位置最南、島礁最多、分佈最廣的一群。它北起北緯11°29′,南迄北緯4°附近,西起東經109°30′,東到東經117°50′。南北長達500海里,東西寬達400海里。由100多座島、洲、礁、沙、灘組成。其中露出水面的島嶼和沙洲有20座左右。
南沙群島的島、洲、礁、沙、灘的分佈,是與這一海區的海底地形特徵密切相關的。在南沙群島海域有兩條海底峽谷,一條位於南華礁北側,近東西向;一條在西月島東側,呈南北走向。這兩條海底峽谷大致呈丁字形相交,明顯地把海底高地分成三部分,即西北部、東北部和南部。因而南沙群島也相應地分成爲三個部分。
南沙群島的西北部,大致在北緯9°以北,東經115°15′以西,是南沙群島中群礁最集中、島嶼和沙洲最多的部分。島嶼和沙洲大多同時出現在同一群礁中。南沙群島的東北部,大致在北緯8°30′以北,東經115°15′以東一帶,島嶼和暗礁、暗沙分布較少。而南沙群島的南部,即西北部和東北部以南,島、洲、礁、沙、灘數量雖然較多,但分布較散,絶大多數仍潜伏水下。
南沙群島中的主要島礁是:
北子島 俗稱“艾羅上峙”。位於北緯11°27′,東經114°21′,與南子島共居於雙子礁上。島長約900米,寬約400米,面積約0.13平方千米,平均高出海面3.2米。島四周有沙堤包繞,沙堤高出海面5米。島上灌木叢生,中部至南部爲草地,並有水井。該島是我國漁民活動基地,到南沙群島生産的漁民,常先到此集中。
南子島 俗稱“艾羅下峙”。在北子島西南1.5海里處,島長約600米,寬約350米,面積約0.12平方千米,高出海面約4米。島上長滿樹木雜草,海鳥衆多,鳥糞豐富。有井兩口,常涌清泉,可供飲用。以前我國漁民常來此居住,島上有他們種植的椰子樹,有石圍屋基和田地遺址。
中業島 俗稱“鐵峙”。位於北緯11°03′,東經114°17′。在中業群礁西灘環礁的東端,島呈三角形,最長處800米,最寬處500米,面積約0.32平方千米,爲南沙群島第二大島。高出海面3.3米。島四周有寬60米的沙堤包繞。南面礁盤較窄,平時風浪較小,易於登陸。島西南端有茂密叢林,中部有鳥糞層。我國漁民曾常來此駐島生産,自蓋茅屋居住,島上有他們建的祠堂,開鑿的水井,水質良好。井旁有他們種植的椰子樹和香蕉樹。
南鑰島 俗稱“第三峙”。位於北緯10°41′,東經114°25′。在道明群礁西側南緣。島呈圓形,直徑約270米,面積約0.06平方千米,高出海面約2米,是南沙群島中最低的島嶼。島上灌木叢濃密,島中部有鳥糞堆積,缺淡水。島上曾有我國漁民建的神廟、茅屋、爐竈和種植的椰子樹。
太平島 俗稱“黄山馬峙”。位於北緯10°23′,東經114°22′,在鄭和群礁的西北端。鄭和群礁在外國海圖上稱爲“提閘灘”,是南沙群島中最大的環礁。太平島呈稜形,長約1,400米,寬約400米,面積0.43平方千米,是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平均高出海面3米多。太平島上森林遍佈,林木高大,椰子樹、木瓜樹和香蕉樹等叢生其間。太平島向爲我國漁民的活動基地,他們常到此居住,從事生産,數年一换。島上有他們建的房屋、水井、廟宇(觀音廟、伏波廟等)、開墾的田地和種植的果樹等。
鴻庥島 俗稱“南乙峙”。在太平島南12海里處,鄭和群礁西部的南緣。島的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200米,面積約0.07平方千米,高6.2米。島上灌木茂盛,海鳥衆多。有淡水,但水質不佳,能用不能飲。以前有我國漁民長住島上,在島西南挖水井一口,種椰子樹近百棵。
景宏島 俗稱“秤鈎”。面積約0.04平方千米。島上有灌叢,海鳥也多。有淡水,但不能飲。
西月島 俗稱“紅草峙”。位於南子島與馬歡島之間。島長約1,000米,寬約500米,面積約0.15平方千米。島上森林茂密,樹木高大。挖沙2尺,可得淡水。島西南端挖有水井,水勉强可飲。紅草峙向爲我國漁民活動的基地,島上有他們建造的神廟和種植的椰子樹等。
馬歡島 俗稱“羅孔”。位於北緯10°44′,東經115°48′。島長約580米,高2.4米。島上雜草叢生,海鳥衆多。挖沙2尺,可得淡水,水質良好。此島爲我國漁民到南沙群島活動的基地之一。
費信島 在馬歡島北,島長200多米,面積約0.06平方千米。島上林木茂盛,鳥糞豐富。
南威島 俗稱“鳥仔峙”。位於北緯8°38′,東經111°55′。島略呈等腰三角形,長約750米,寬約380米,面積0.14平方千米,高約2.4米。島四周有高5.5米的沙堤包繞,島上灌叢茂密,鳥糞豐富。海鳥在産卵期間群集島上,鳥卵遍地,“鳥仔峙”即由此得名。島東北方礁盤有深達14米左右的水道,輪船可駛入停泊。南威島是南沙群島中北緯10°以南的最重要的島嶼,我國漁民曾在島西南長期居住,在島上建房屋、挖地窖、掘水井、種椰樹等。
曾母暗沙 位於北緯3°58’,東經112°16′,最淺處水深21米。是我國領土的最南點。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