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0日電(記者 黃蔚、郭至君、林艷)對於第一次看到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的人,可能對它漏鬥狀的“大洞”倍感好奇,不過,該文化藝術中心建築計師張瑪龍日前在高雄接受中評社“南台灣文化藝術採訪團”記者的專訪表示,這樣的設計並非是為了標新立異而不走尋常路,相反,它濃縮的是因地制宜的規劃以及緊跟潮流的設計感。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位於高雄市鳳山區大東國小校地,藝術中心涵蓋800席多功能演藝廳和半戶外劇場,共有演藝廳、展覽館、藝術教育中心、圖書館等四棟建築,其中圖書館將是台灣首座藝術圖書館。
張瑪龍表示,建築應該結合一地風土及其後而“互動”,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早期的建築會因為地域差別而呈現出不同特點。放到當下,建築應該回應整個都市的發展及社會需求,“例如水資源越來越少,我們就要節水,氣候炎熱,我們就需要用最少的冷氣甚至不用冷氣來達到冰冷的效果” 。
據了解,這種半戶外薄膜屋頂的運用不僅創造了陰涼的微氣候,適合太極、土風舞、球賽轉播等活動使用,還考量到各種天候狀況,更能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讓雨水更容易進入景觀水池,附帶引導新鮮氣流發生。讓整個建築與周遭環境有機結合在一起。
張瑪龍說,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的室外使用了很多的薄膜,這種薄膜可以在夏天過濾掉炎熱的光線,民眾在下面就會非常涼快。“高雄夏季非常熱,在這麼熱的情況下,我們希望能夠給民眾一個愉悅的都市空間,將這裡變成能在一年四季給予民眾快樂的地方。”
此外,張瑪龍還表示,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特意為民眾設計非常大的公共區間,免費開放給市民,再通過良好的運營,這裡每到週末就能聚集超高人氣,“這是這個建築最成功的地方,室外空間及各式活動可以讓整個建築更為活潑。”
由中國評論通訊社和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台灣藝術研究院聯合組成的“南台灣文化藝術採訪團”於1月28日啟動,進行為期一週的南台灣採訪報導活動。
此次採訪活動的總督導為台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富男,總調度為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執行長陳雅婷,採訪組組長為中評社採訪主任林艷,組員為中評社國際部主任郭至君,中評社編譯主任黃蔚。此外,中評社中國部主任廖梓達、中評社新媒體主任孫儀威作為第二梯隊接力採訪。共同參與此次採訪活動的成員還有台灣藝術公司人員包括董事兼執行總監柯芷吟、藝術總監謝佳伶、內稽內控主任丁肇茨、採訪編輯洪威喆、美編設計陳奕帆、藝術企劃謝宜潔、特約記者崔家齊、林千畬。中評社副總編輯羅祥喜也將參加部分採訪活動。
“南台灣文化藝術採訪團”是根據中評社與台灣藝術研究院雙方的長期約定,持續不斷推廣南台灣藝術之美,以美的力量增進兩岸人民感情。此行將全面介紹高雄以及屏東墾丁的人文自然之美,將向兩岸讀者介紹南台灣從事美的工作的藝術家。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