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灣藝術有魅力 撒古流:藝術可以很平民

  中評社香港2月24日電(記者 林艷、郭至君、黃蔚)說起咖啡廳印象,總會令人聯想到咖啡、音樂,亦或是一些小清新的元素。像這樣一間完全開放式,以大自然為主體的山頂咖啡廳,與其說它是一個商業空間,不如說它是一個以大自然為素材導向的藝術創作空間。中評社“南台灣藝術採訪團”日前來到了位於屏東三地門鄉的“風刮地-秋月的店”,記者也遇到了這家店的主人亦是南台灣著名的藝術家撒古流,並對其進行了深度的訪問。 

  撒古流·巴瓦瓦隆是古流工藝社負責人,屏東縣政府藝術諮詢委員,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籌備處顧問,屏東縣三地門文化藝術勞動合作社理事,1978年成立古流工作室至今。曾寫過《部落有教師-達瓦蘭精英回流運動》等10多部著作,並辦過“總統府特展”、“會說故事的手”等等20多個展覽。其作品典藏於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高雄國際餐旅學校,“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等。 

  風刮地-秋月的店,這間咖啡廳和很多的店不太一樣,四周空闊無比,好似漂浮在空中的一座驛站,藍天白雲觸手可及。連洗手間也是半敞開式的,融於大自然間。室內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像一件件渾然天成的藝術品井然有序地放置其中。據撒古流介紹,原本這裡其實是他的工作室。24年前,他從深山搬到三地門,並和三地門的老人買了這塊地。用了很多大自然的素材,將環境和整個空間相結合,最後打造成了現在的這般模樣。撒古流的作品在這整個空間裡無處不在,連桌子椅子也都是一件件獨特的藝術品。他說,“秋月”其實是太太的名字,11年前,太太覺得藝術品買賣行業實在不景氣,尤其是在三地門這樣的部落地方,於是提議要將其轉型成一個咖啡廳。對於撒古流來說,精心打造而成的這樣一個優質工作室要轉換成一個商業空間,心情卻是複雜,但迫於生計也不得不接受。 

  雖然工作室變成了咖啡廳,但他並沒有放棄藝術創作,而是堅持和學生一起創作出很多的作品,將其陳設於各個角落。對於撒古流來說,這間咖啡廳就是一個大的藝術品。隨著客人越來越多地聞名而來,對其藝術品的關注和購買度增加,他也漸漸地發現,“如果創作可以和民間結合也是一個好事,藝術源於生活。過去,我們始終把藝術高高地掛在嘴邊,甚至變成某些人特有的專業和權利去玩弄。但後來才慢慢發現原來藝術可以這麼平民。” 

  撒古流說,他發現現代人對大自然越來越陌生,所以他也有意地將這間咖啡廳變成是一個以大自然環境為素材導向的藝術創作。他經常和朋友說,“這不是咖啡館,而是咖啡醫院。”病床就是大自然,手術刀是音樂,藥丸是咖啡。這裡可以治癒一些現代科技無法治療的疾病,比如壓力、失戀等等。據他介紹,平常來這的客人中很多是殘障人士。 

  除了進行藝術創作以外,撒古流的大部份時間和精力還投放到了原住民文化的推廣中。撒古流說,在1980年代和政府部門提起原住民教育,他們看似很關心,但其實無力處理。於是,他就發動了部落教室運動,總共進行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精英回流的階段。他說,要推動原住民文化,首先最重要的是找回原力。但當時大部份的原住民都到平地去工作了,要說服百分之一二的人回來工作是非常困難的。最後,回來的大部份是受挫生。第二階段,是文字紮根運動,只要有小孩願意學,我們都會儘量教。第三個階段,是無字天書運動。他說,老人是一本書,必須要通過一種記憶開發地方式讓他們把其知道的事情說出來。在這每一個階段中,遇到的最大問題便是資金問題。 

  但令撒古流感到欣慰的是,這二十多年的推廣工作,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說,首先是民族文化意識的形成。在20年前,如果你問大家原住民文化是什麼?他們可能會說,不要走倒退的路,要過現代的生活。但是如果你現在問他們,他們會告訴你,原住民文化是獨一無二的,很重要。甚至,在過去,很多父母會覺得做藝術雕刻是沒有用的表現還不如去公司上班,但如今很多父母會覺得應該要覺得自己民族的文化最美,會鼓勵自己的孩子去學習一點自己民族的東西。 

  其次,是觀念的轉變。撒古流說,透過教育是可以灌輸孩子傳統教育的重要性的。小時候,如果說方言,老師會責駡你甚至是給你掛上請說國語的標牌,而且後來台灣也推行了新生活運動和山地平地化政策等等這一系列的民主改革運動。而我又嘗試著通過藝術活演講的方式將其喚醒,這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 

  撒古流也坦言,推廣原住民文化的過程令其感到孤單。他說,和上一代的原住民相比,這一代的原住民似乎缺失了一種很寶貴的精神,即大愛與感恩。這一代的原住民存在著心靈腐爛和貪婪的問題,這些問題一旦形成就很麻煩。回溯到爸爸那個年代,這樣的疾病至少還沒有那麼嚴重,大家至少還具備分享,有大愛和感恩的精神。他舉例說,在過去,人們看到一棵大樹,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會是這顆樹可以賣多少錢,而是會想到有多少的動物需要這顆樹,非常確定這顆樹就是大家的。過去的原住民,也會更加確定植物、動物和我們的生活有多麼的息息相關。比如,我們桌上有五菜一湯,這些不是植物就是動物,但是否有想過,有什麼理由讓他們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來供養你?有什麼理由讓一顆剛剛成熟正在享受成長快樂的南瓜結束生命來供養你呢?我想,這是他們的大愛,所以我們應該懂得感恩。我們民族在每年的8月都會有一個祭拜儀式,來表達對動植物的敬重。也因為有這樣的年度大祭,我們才不會貪婪地去囤積物質。 

  提到原住民的文化如何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保留傳承,撒古流表示,這個時代的部門門檻已被打破,民族門檻也不明顯,所以才會出現地球村的說法。原住民的文化其實不是一個民族的時期,面臨著當下很多優質的原住民文化被扭曲改變的局面,我們重新摘種了幼苗,全世界的人民都應該一起來守護好這棵苗子。 

  由中國評論通訊社和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聯合組成的“南台灣文化藝術採訪團”於1月28日啟動,進行了為期一週的南台灣採訪報導活動。 

  此次採訪活動的總督導為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召集人林富男,總調度為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執行長陳雅婷,採訪組組長為中評社採訪主任林艷,組員為中評社國際部主任郭至君,中評社編譯主任黃蔚。此外,中評社中國部主任廖梓達、中評社新媒體主任孫儀威作為第二梯隊接力採訪。共同參與此次採訪活動的成員還有台灣藝術公司人員包括董事兼執行總監柯芷吟、藝術總監謝佳伶、內稽內控主任丁肇茨、採訪編輯洪威喆、美編設計陳奕帆、藝術企劃謝宜潔、特約記者崔家齊、林千畬。中評社副總編輯羅祥喜也將參加部分採訪活動。 

  “南台灣文化藝術採訪團”是根據中評社與台灣藝術研究院雙方的長期約定,持續不斷推廣南台灣藝術之美,以美的力量增進兩岸人民感情。此行將全面介紹高雄以及屏東墾丁的人文自然之美,將向兩岸讀者介紹南台灣從事美的工作的藝術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