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高雄1月30日電(記者 林艷、郭至君、黃蔚)憑欄俯瞰,隘寮溪在山下的大回轉盡收眼底,這是一個可以瞭望山嵐、放逐心性的地方。昨天下午,繞過幾道山路,記者終於來到了這個具有治癒心靈之稱的人文藝術咖啡館,風刮地──秋月的店。
風刮地位於屏東縣以排灣族為主要居民的山地門鄉,店主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台灣當代藝術家撒古流,被認為是台灣少數民族藝術創作群體的領導人物,多年來一直在部落文化復興運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因為記者探訪撒古流的這一天恰好是風刮地──秋月的店月休日,所以在店裡只見到了撒古流和他的兒子二人。撒古流告訴中評社記者,若是平日,幾乎每張桌子都會坐滿遠道而來的客人。為何會有那麼多的客人慕名而來?當記者走進這個懸掛在山間一處崖壁之上的咖啡館裡時,為撒古流如此這般取法當地大自然的靈感設計所震撼和感動,不禁感歎“原住民真是天生的藝術家”。
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由兩隻老鷹翅膀相結合而成的特殊屋頂設計,邊緣下是垂尖尖的老鷹頭,正下方對著水池畔的那尊小小雕塑,一位勇士揹著小寶貝,高舉雙手向天企求賜福。除此以外,店內的所有都取自原生態的素材,比如以漂流木、廢鐵、石材等打造成裝置藝品,幾乎每一張桌子都有自己的雕塑特色。
坐在山上如此充滿藝術和原住民風情的半露天咖啡館,吹著細微的風。記者充滿好奇地詢問撒古流,當時為何會想要在這裡開這麼一間咖啡館?他說,其實是因為太太的關係。原本這是撒古流的藝術工作室,但太太發現如果要靠單純賣藝術品謀生並非易事。且不說每次創作一件藝術品的耗時程度,要賣出一件藝術品的時間更是難以預估。於是,太太向撒古流提出了將畫室改為咖啡館的想法。對於愛藝術如生命的撒古流,要把藝術加入濃濃的商業氣息,這著實令其心生矛盾。經過一番掙扎思索後,他決定聽從太太的想法,將畫室改為咖啡館,並以太太的名字取了此名,風刮地──秋月的店。在一邊藝術創作一邊賣咖啡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作品因為咖啡館的開設也更加受到客人的喜愛和歡迎,這也讓其漸漸悟出了一個道理,即藝術要融入生活,和大眾分享藝術創作的樂趣,而不是孤帆自賞。
有人說,這裡是一個可以治癒心靈的人文藝術咖啡館,可以在這裡面對大自然淨空發呆。撒古流對於這樣的評價感到非常認同,這也是他所希望看到的。他說,在如今的社會裡,因為人們心中住著一個恐怖的“大冰箱”,導致了慾望和貪婪的膨脹,使得人性變得自私不懂得分享,更別說感恩與大愛。這就好比,過去的原住民,如果有3天時間,他們會用一天的時間來認認真真地工作,另外一天的時間幫助別人工作,還有一天時間整理打掃好自己的屋子。但是現在的人卻不一樣了,他們第一天會認真的工作,第二天會繼續工作,第三天上午還會繼續工作,直到下午帶著狗出去溜溜彎,見到朋友熟人不過點頭問好幾句話而已。如果在過去,有人的車子拋錨了,在廣場上大喊一聲有誰可以來幫忙?人人都會跑來幫忙。在現今社會,同樣的事情,雖然也有人來幫忙,但最後都會聽到這個要價1000,那個要價800的。這也時常讓現在的他感到孤獨,也努力地在喚醒過去的原住民精神。
由中國評論通訊社和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台灣藝術研究院聯合組成的“南台灣文化藝術採訪團”於1月28日啟動,將進行為期一週的南台灣採訪報導活動。
此次採訪活動的總督導為台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富男,總調度為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執行長陳雅婷,採訪組組長為中評社採訪主任林艷,組員為中評社國際部主任郭至君,中評社編譯主任黃蔚。此外,中評社中國部主任廖梓達、中評社新媒體主任孫儀威作為第二梯隊接力採訪。共同參與此次採訪活動的成員還有台灣藝術公司人員包括董事兼執行總監柯芷吟、藝術總監謝佳伶、內稽內控主任丁肇茨、採訪編輯洪威喆、美編設計陳奕帆、藝術企劃謝宜潔、特約記者崔家齊、林千畬。中評社副總編輯羅祥喜也將參加部分採訪活動。
“南台灣文化藝術採訪團”是根據中評社與台灣藝術研究院雙方的長期約定,持續不斷推廣南台灣藝術之美,以美的力量增進兩岸人民感情。此行將全面介紹高雄以及屏東墾丁的人文自然之美,將向兩岸讀者介紹南台灣從事美的工作的藝術家。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