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佳冬客家粄條:吃一口 滿滿海的味道

  中評社香港2月6日電(記者 郭至君、林艷)很多人初聽“粄條”可能不知道是什麼食物,其實,它是流行於華南的客家美食,是大米類副食產品。粄,是指用秫米、粳米磨成粉後加入餡料,以粿印模出各種形狀。而客家人總是將粄切成條狀加以烹煮,故稱粄條。同時,粄條亦有“板條”之類的俗寫。 

  南台灣有很多客家人,而各處客家族群聚集之處都有這道料理。不過,因習俗或風土、人情以及氣候些微差異,粄條的料理口味可能不同,粄條中可以加油蔥、豆芽、肉片、豬肝,有些還會迎合當地口味加入肉燥等等,味道不一但都很美味。而大家熟知的越南河粉其實就和粄條類似。 

  佳冬阿媽粄條店,是一間經營超過50年的客家傳統飲食店,目前由第二代管理中。店面小小得不太起眼,就在馬路邊,如果開車快的話很容易錯過。但是這家店的粄條早在各種網絡博客上都有提及,味道好得非常出名。中評社記者來到店內的時候已經將近十二點半,店內幾張桌子全都坐滿了人,老闆也親自下廚幫襯生意,氣氛熱火朝天。 

  看到有記者來,老闆非常親切地上前招呼,並介紹道:“我們從早上6點半就開始賣了,一直忙到現在都沒空停。”記者也看到,各種滷味都幾乎已經賣完,店內還有不斷招呼老闆點菜的聲音,可見生意極好。 

  屏東縣佳冬鄉里沿街可以看到許多的粄條店,佳冬鄉靠海,傳統的佳冬鄉粄條高湯是用鮪魚熬成,肉燥是用鮪魚和豬肉混合而成,和美濃及萬巒等客家鄉鎮的粄條風味絕然不同,粄條里放豬肝、鮪魚、蚵仔,不放豬肉片,還可以吃得到純米製造的粄條,濃濃的海鮮味道,讓人讚不絕口。

  由中國評論通訊社和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聯合組成的“南台灣文化藝術採訪團”於1月28日啟動,將進行為期一週的南台灣採訪報導活動。 

  此次採訪活動的總督導為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召集人林富男,總調度為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執行長陳雅婷,採訪組組長為中評社採訪主任林艷,組員為中評社國際部主任郭至君,中評社編譯主任黃蔚。此外,中評社中國部主任廖梓達、中評社新媒體主任孫儀威作為第二梯隊接力採訪。共同參與此次採訪活動的成員還有台灣藝術公司人員包括董事兼執行總監柯芷吟、藝術總監謝佳伶、內稽內控主任丁肇茨、採訪編輯洪威喆、美編設計陳奕帆、藝術企劃謝宜潔、特約記者崔家齊、林千畬。中評社副總編輯羅祥喜也將參加部分採訪活動。 

  “南台灣文化藝術採訪團”是根據中評社與台灣藝術研究院雙方的長期約定,持續不斷推廣南台灣藝術之美,以美的力量增進兩岸人民感情。此行將全面介紹高雄以及屏東墾丁的人文自然之美,將向兩岸讀者介紹南台灣從事美的工作的藝術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