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19日電(記者 李文輝)“台北會談-強化認同互信 深化和平發展”11日下午綜合座談主題之一“如何強化兩岸的認同與互信”,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俞新天表示,兩岸關係首先思想要再解放一點、步子再快一點、膽子再大一點;其次,要把握寶貴機遇,機不可失,時不我待;再者,要加強互信,避免遭民粹主義綁架。
俞新天指出,聽了兩岸學者專家高見,她受益匪淺,只能拾遺補缺,提供3點想法:第1點是很好地總結過去這段時間、特別是過去4年,兩岸和平發展階段很多經驗,能不能成功再提煉出一些新的想法?再推動、再提煉、發展未來?在這些想法中,有些最根本態度變化,就是我們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其實很多時候是一念之差,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俞新天說,很多時候,鄧小平上來了,就說“我們要改革開放”,大家支持改革開放,大陸就改變很多,天翻地覆的變化,兩岸關係也是,原來一直處於一個非常大的僵局,但到了馬英九執政,兩岸關係雙方總結歷史教訓,結果進入了新階段,很多年來的恐懼,都不再是恐懼。
俞新天表示,聽到發言中先進說到,原來怕飛機過來影響安全,其實原先已有台灣幾十航班,飛越大陸領土到歐洲,那時沒公開講,大陸都讓飛了,大陸也沒覺得會威脅安全。後來台灣方面也是思想解放,幾十航班過來,好像沒有引起很大問題,安全不是問題,所以安全的憂慮是應該減輕。
俞新天表示,下一個談話裡面,就是所謂“被套住的憂慮”,試如吳玉山教授所說,想到過去羅斯福總統講:“我們最大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很多東西是不值得恐懼的東西,被恐懼,其實經濟愈、民眾交往愈深入,正是共創雙贏非常好的時機,應該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能不能用鄧小平的話來說,就是:“思想再解放一點、步子再快一點、膽子再大一點。”三個“一點”,就能夠發展更好。
俞新天指出,第2點想法是,現在是兩岸的機遇,程建人大使說到兩岸政治對話、政治談判、簽訂和平協議,是遲早的問題,她非常贊成,大家都說,台灣備感壓力,她說,這不是台灣的壓力、而是台灣的動機,這是對台灣最有利的時候,是台灣的利益決定了這一點。
俞新天表示,有人說和平協議是跟國際空間、軍事互信、跟台灣進一步發展,都是聯繫在一起、一攬子的。她在1990年到91年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時,接觸很多台灣去的學子和學者,她覺得在很多徹夜長談中,非常感受到他們的痛苦,感同身受,現在就是解決的時機到了,這是個機遇,如果我們解決好,就把痛苦解脫了,痛苦是這麼多年的歷史造成的,但是能不能有勇氣去面對它、解決它呢?
俞新天覺得,我們應該要考慮到,現在機遇是多麼寶貴,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應該要去做,做了為兩岸知識菁英、學子、人民,可以感到更多的幸福感、利益感。
俞新天指出,第3點就是互信,其實首先要是知識菁英要有更多共識,要把這些想法,擴散到民眾當中,這個互信、認同,應該要有民眾支持,沒有民眾支持,就變成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但是這方面,我們所做的工作,還遠遠不足,要把互信跟共識,建立在更廣泛基礎上,這次十八大習李政權上台以後,大家都非常讚揚,他也講“人民的需求就是我的奮鬥目標。”台灣也講“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兩岸一樣,要以民為本、創造人民福祉,讓人民知曉、參與。
俞新天認為,但另一方面,她要加強一點,就是我們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不等於是牽就人民,人民有各式各樣的觀點,有很多問題的存在,是我們要正視的,現在她認為存在的問題是,兩岸民眾當中都有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極端主義,這三個主義,是世界上所共同面臨趨勢性的問題,也在兩岸出現,這個問題要正視,更好的解決這些問題更好。
俞新天強調,有人提到文化大革命的經驗要總結,“敝人也是從文化大革命經過的人,也寫過很多文章”,她覺得,其中其中一個很大的經驗需要總結,她寫過文章《群眾運動的負面效益》提到就是民粹主義,當時毛澤東是講大民主,讓大家為所欲為,愛做什麼做什麼,如果缺乏法治、缺乏正確政治文化、方向,背離了現代化、民主核心,這樣的方向的話,這樣的民主、這樣的民粹,一定會走向錯誤的道路。
她個人覺得,在這樣民粹運動中,往往是最極端的思想綁架、往往理性的思考被淹沒,不能說人民都沒有理性思考,人民有很多英雄,她做過新聞記者,常下去跟人民交談、內陸調研,人民真的充滿智慧、充滿好的東西,但是有一點,可能會被民粹的、非理性的、極端主義綁架,這些要要引以為戒。
“台北會談”是由兩岸統合學會、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兩岸暨區域統合研究中心、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21世紀基金會、台灣政治學會、台灣民主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共同協辦,10、11日一連兩天在台北福華飯店舉行。該子題是由台灣前外交部長程建人主持,引言人分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吳玉山;與談人是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台灣研究會會長俞新天;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黃光國。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