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12日電(記者 鄒麗泳、王宗銘、鄒巧韻)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前“陸委會主委”吳釗燮參加“台北會談”時指出,十八後中國的政策重點轉移到兩岸統一前政治架構等,讓統一成為無可逆轉的架構,以及統一為唯一選項的終局安排。要推動這些政治議題會遭遇極大的阻力,阻力的來源,是台灣人民對中國意圖的高度不信任,而不在於一中原則、九二共識、“憲法”各表、一中三憲、一國兩區或兩岸一國等符號。
他個人認為,在過去幾年的兩岸關係發展,主要是以經濟利益為動力來源。而以十八大政治報告來看,中國的政策重點轉至兩岸統一前政治架構、軍事安全信心機制以及和平協議三項政治議題。報告中明示一個中國前提,讓統一成為無可逆轉的架構,以及統一為唯一選項的終局安排。大多數人應該會同意,這些政治議題的推動會遭遇極大的阻力,而阻力的來源,是台灣人民對中國意圖的高度不信任,而不在於一中原則、九二共識、“憲法”各表、“一中三憲”、一國兩區或兩岸一國這些符號。
吳釗燮,民進黨主政時曾擔任過“陸委會主委”、駐美代表、“國安”副秘書長等要職,現為民進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受邀參加台北會談,並發表“建立兩岸互信與認同的一些觀察”。
吳釗燮指出,從台灣的角度來看過去20多年的兩岸,確實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李登輝雖然承襲了蔣經國時代的三不,但他在1991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的合法統治,創設了兩岸制度化往來的管道。到了民進黨政府時代,另闢澳門模式,進行務實協商,同時也有不斷的誤解與對立。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之後,恢復兩會往來,簽訂了多項協議,兩岸往來也更多元、內容更豐富,這讓兩岸關係看起來好像會就此一帆風順,但在結構性的軍事與外交兩層面,台灣面對的問題卻也越來越嚴重。
吳釗燮說,如果中國要建立台灣人民的信心或信任,台灣的民意和人民的感受當然很重要。我最近有機會看一些重要的民意調查,最近一份我看到有關統獨議題的民調,希望台灣獨立的有52.1%,希望與中國統一的佔25.3%,希望維持現狀的則佔11.3%。這和今年其他幾次我看到的民調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他指出,對照其他民調機構公布的民調趨勢也大致相同,例如TVBS在今年進行的兩次統獨民調,希望台灣獨立的佔六成多,贊成統一的只有16-7%,TVBS民調中希望獨立較多的原因,在於問卷不提供“維持現狀”的選項。
另一份民調,詢問受訪者有關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定位,選項包括“憲法”一中、一國兩區、兩岸一國、“一邊一國”等,高達67%認為是“一邊一國”,其次是一國兩區佔11.7%,“憲法”一中有5.5%,兩岸一國2.9%。
吳釗燮稱,他相信關注台灣的各界人士,對這些民調都有所掌握。這些微妙的民意變化趨勢,是在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發生的,顯然和中國的期待朝相反方向前進。
他說,如果中國政府期待的趨勢,是台灣人民與中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認同度越來越高,或許中國政府應該想想,到底什麼事情沒有做好,並且認真排除造成台灣人民心理障礙的因素。
吳釗燮認為,兩岸之間從蔣經國晚期實施開放政策以來,已經走了相當長的一段路,也還有一段路要有耐心的走下去。之前走出來的路,無論是直航、交流或協議,無論是誰當“總統”、那一黨執政,都變成是既存事實、既有基礎,並且在既有基礎之上往前推進、往上堆疊。認識我的中國朋友,喜歡和我打交道的原因,是因為我只講真話、不會拐彎抹角。希望我今天所講的真話,能夠被在座的中國朋友認真看待,讓兩岸關係能在正確的路子上繼續往前走、往上疊。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