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内外幸福感測量技術的發展也是不同的。國外提及對幸福的測量,西方思想家邊沁的幸福論最早開始探索對幸福的度量方法。在幸福論中,采用數量的方法對苦樂加以計算,邊沁之前的學者們,大多數都認爲快樂只有質的區别,没有量的區别。邊沁則提出了計算和評價人幸福的7種量度:强度、持續性、確實程度、遠近程度、繼生性、純粹性、範圍。這對對現今幸福感測量起到了很重要的借鑒作用。
首先是單維度量表,這種量表大多是從總體上對幸福感進行測評,早期的單維量表一般只有一個項目,要求被試從總體上對自己的幸福或是快樂感受進行評判,然後選擇出適合的等級。最早的單維幸福問卷可追溯到密執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SRC)和芝加哥大學國民意見研究中心(NORC)所采用的調查問題,即“從總體上看,近幾天來你的感覺如何—非常幸福、相當幸福還是不幸福?”。Inglehart和Rabier編制了歐洲晴雨表式量表,同樣也是一個項目:“總得來説,你對自己的生活感到非常滿意、相當滿意、不太滿意或一點也不滿意?”。Fordyce編制的單維量表有兩個項目,一個是“有多麽幸福和不幸福?”,用10級回答,極其不幸福是0分,還有一個題是“平均起來你百分之多少的時間覺得幸福?”。此外,學者們還開發出了一些非言語性的評定量表,如Cantril編制的的自我標定梯形量表(self-anchoring scales Scale)。此量表是一個梯子的示意圖,有10個階梯,在階梯上下的空擋裏有分别是0至10共11個數字。最高一級即梯子的頂部表示“你可能過上的最美好的生活”,最低一級即梯子的底部表示“你可能過上的最糟糕的生活”,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目前的狀况選擇處在梯子的哪一級。Andrews和Withey(1980)編制的“人臉量表”和“高興一可怕量表”,前者是畫了幾個表情各异的人臉,從非常高興到非常難過,每幅人臉的表情不一。要被試選出哪幅人臉最接近自己的生活。後者則包含一個“總得來説,你覺得你的生活怎麽樣?”的問題,要求被調查者在7點量表上進行回答。
多項目的單維度量表有Campbell等(1976)編制的總體情感指數量表。量表包括兩個部分:總體情感指數量表和生活滿意度問卷。前者由8個項目組成,它們從不同的角度描述情感的内涵,後者只有1項。計算總分時將總體情感指數量表平均得分與生活滿意度問卷得分(權重爲 1.1)相加。其範圍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間。
總的來説,單維度量表非常簡潔,對總體幸福感進行測量也還比較有效,尤其是在大規模瞭解人們生活質量的調查中比較實用。不過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單維量表的信息含量相對較少,而且容易受個體在測評時心境的影響,一些誤差因素也不好控制,於是學者們進一步開發測量技術,希望能通過多維量表來更準確、細緻、全面地測評幸福。
在比較描述領域和理論建構領域中,對幸福的研究取得了比較豐碩的研究成果,使得學者們對主觀幸福感的維度認識越來越全面,加上學者們越來越認識到單維度量表自身的缺憾與局限,對測評技術感興趣的研究者們又開始以不同群體、或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們爲對象編制多維度量表。
首先是針對老年人的多維量表。在老年人幸福感的測量中應用較爲廣泛的是 Neugarten等(1961)編制的生活滿意度量表(LSI),此量表包括三個獨立的分量表,其中一個是他評量表,另外兩個是自評量表,即生活滿意度 A(LSIA)和生活滿意度 B(LSIB)。該量表涉及的5個維度:分别是生活熱情與冷漠,毅力,所達到目標與期望目標的一致程度,身體、心理、社會方面良好的自我評價,和愉快樂觀的心境。Lawton(1978)修訂的費城老年人醫學中心(PGC)的士氣量表包含三個維度:孤獨不滿、對自己年齡的態度和激越。後來,Kozma(1991)又針對上述量表中存在的不足,編制了紐芬蘭紀念大學快樂感量表(MUNSH)。該量表包含了24個項目,包括正性情感、負性情感、正性體驗和負性體驗4個分量表,試圖從短期情感反應和長期情感體驗兩個方面全面地把握被測者的幸福感狀况。
其次是針對兒童、青少年的多維量表。Adelman等(1989)編制的感知生活滿意度量表,包括19個項目,測查兒童、青少年對其物質生活條件、身體、與朋友和家人的關係、家庭和學校環境、個人發展、娱樂活動等方面的滿意程度。Huebner(1991)在SWLS的基礎上發展了學生生活滿意度量表(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SLSS)。該量表專門針對兒童青少年所編制的,共有7個項目,四級評分,要求學生對其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做出評價。該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係數爲 0.82 左右,兩周後的重測係數爲 0.74,效度指標比較理想 。Huebner對PLSS的應用則發現其心理測量學指標不是很理想,因素分析結果也與作者原來的單因素結構不一致,另外它只適用於進入青少年期的兒童,對於更小的兒童則不是很適用。因此,Huebner又專門編制了多維度學生生活滿意度量(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MSLSS),共有40 個項目,主要測查中小學生對自己的家庭、學校、朋友、自我、生活環境的生活滿意度水平,信度效度指標一直得以不斷的驗证和積累。該量表是目前青少年滿意度研究領域中相對比較成熟的一個量表,但目前還没有常模資料。
最後是針對一般群體的多維量表。Bradburn(1969)年編制的情感平衡量表,用於測查一般人群的心理滿意程度,包括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兩個維度,其10個項目是一系列描述“過去幾周”感受的是非題。如對正性情感項目回答“是”則記1分;對負性情感項目回答“否”也記1分。情感平衡的計算的方法是以正性情感分减負性情感分,再加一個係數5,因此其得分爲1至9分。Fazio(1978)編制的總體幸福感量表(Psychological General Well Being Schedule, PGWB),共3個題項,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此量表除了評價受試者對幸福的陳述外,還通過6個分量表對幸福感的6個因子進行評分。這6個因子是: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鬱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爲的控制以及鬆弛與緊張(焦慮)。Kammann和Flett(2011)編制的情感量表,該量表有20個項目,采用5級計分制。Joseph等(2004)編制了對幸福進行快速而有效評估的簡短沮喪——快樂量表(SDHS),要求受測者在4點量表上回答在過去一周内的情况,該量表共25個題項,其中12個題目是有關積極思想、情感和身體體驗的内容,另外13個題目是有關消極思想、情感和身體體驗的内容。
而國内對幸福感測量的發展是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嘗試着利用翻譯的量表或者是在引進基礎上修訂一些國外量表,我們稱之爲引進加修訂模式的本土化研究。其中郭晋武(1992)較早報告了采用生活滿意感指數量表對我國城市老年人生活滿意感方面的研究成果。
段建華對Fazio(1978)編制的總體幸福感量表進行了修訂,並初步應用於大學生群體進行研究,對原量表删除了不適合我國大學生的條目23個,新增加25個項目,修改後的量表共有48項,七點記分,重測信度爲0.873,具有比較好的臨床效度,但基本屬於引用爲主,修訂爲輔的研究(1996)。但因爲是在引用基礎上的修訂,數據的來源仍是國外的大學生群體。
北京大學心理係的李靖、趙鬱金利用翻譯的Campbell(1976)編制的幸福感指數量表對中國大學生進行試測,爲該量表建立中國大學生樣本的基本測試指標體系做出了初步探討(李靖 & 趙鬱金, 2000)。
鄭雪等(2011)使用由Diener等(1995)編制的國際大學調查(ICS)問卷,於2001-2006年間對大學生群體進行了很多研究。此調查分A卷和B卷,内容包括:個人基本資料(年齡、性别等)和主觀幸福感,主觀幸福感包括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消極情感等,采用9點量表作答。鄭雪等在他們的相關研究中,對幸福感的成分、結構、影響因素等問題進行了本土化的思考與探討。
另外國内也有一些學者自編幸福感量表進行調查研究。程竈火,高北陵等編制了兒童主觀生活質量問卷,該問卷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維度,認知維度又劃分爲家庭生活、同伴關係、學校生活、生活環境和自我認知;情感維度包括抑鬱體驗、焦慮體驗和軀體情感。
邢占軍(2003)編制了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涉及的維度是目標價值體驗、身體健康體驗、知足充裕體驗、心理健康體驗、成長進步體驗、心態平衡體驗、社會信心體驗、人際關係體驗、自我接受體驗和家庭氛圍體驗。
苗元江編制了綜合幸福問卷(MHQ),分爲心理幸福感和主觀幸福感兩大維度,心理幸福感包括健康關注、生命活力、自我價值、人格成長、友好關係龢利他行爲,而主觀幸福感包括生活滿意、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苗元江, 2003)。
張興貴等(2004)參照Huebner的多維學生生活滿意度量表(MLSS)編制了中國青少年學生生活滿意度量表,分爲自我滿意和環境滿意兩個大維度,自我滿意又包括友誼、家庭、自由和學業;環境滿意包括學校和環境。盡管我國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在最近的20年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還存在着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加以注意。其中最爲關鍵的就是本土化問題。的確,國外對SWB的研究頗多,碩果纍累,但是由於中西文化的差异,國外的理論、量表及方法並不能直接套用到國内的研究中,這就必須要有個本土化的過程,我們需要自己的測量幸福的技術。目前在這一領域國内依然存在很大的欠缺,這一任務十分艱巨,但却很有意義,應該需要更多的相繼研究來不斷充實幸福感的研究,使之不斷地完善。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