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琉球與琉球漢詩——七探琉球漢詩

  【中文提要】琉球國曾三度覆滅,滅亡根本原因是國不設防,執政者屈辱、軟弱。中琉關係有一千三百餘年曆史。琉球曾是明清附屬國,現淪爲日本一個“縣”。琉球漢詩,在清代周邊諸附屬國中首屈一指,内容豐富多彩,詩藝最爲成熟,深得清詩壇好評。蔡大鼎、程順則、林世功等爲杰出代表。琉球漢詩在該國文學史上垂之不朽,在清詩壇中亦焕發光輝。本文爲筆者前此六篇系列論析之小結,又有所更新拓展。筆者自知學識謭陋,疏漏、悖謬處在所難免,懇請專家、學者指謬匡正。

  【關鍵詞】琉球國;中琉關係;琉球漢詩

  【日文要旨】琉球と琉球漢詩――琉球漢詩の分析をめぐって(七)

  琉球王國は歴史上三回、滅亡したことがある。その最大の原因は、兵力不足と統治者の軟弱である。中國と琉球は千三百年以上の友好関係を持っていた。琉球は、明清朝にわたって中國の屬國であったが、今は日本の一つの“県”となっている。琉球漢詩は、清朝の屬國の中ではナンバーワンだと言える。その内容は豊かで、創作手法は熟練であり、清の詩壇で好評を博した。蔡大鼎、程順則、林世功などは琉球漢詩人の優秀な代表である。琉球漢詩は琉球王國の文學史で重要な存在である同時に、清の詩壇で光り輝いたものである。本稿は以前の関連研究をまとめたうえで、新しい研究内容を補充するものである。各位の批正を賜りたい。

  【キーワード】琉球王國 中琉関係 琉球漢詩

  一、琉球王國與中琉關係

  我國東海以東,有個琉球群島,古時爲琉球王國。台灣中華學術院琉球研究所所長楊仲揆寫道:琉球是“孔子理想的文治王國”,“全國無武力,人民不知世上有戰争”,“拿破侖不相信有這樣一個無武力的國家”。唯其國不設防,才會慘遭三度覆滅的悲劇。

  第一次是1609年。日本鹿兒島的薩摩藩軍入侵琉球,尚寧王和百官貴胄被虜,隨即簽署降書。陰險狡猾的薩藩,不正式吞没琉球,而令其繼續對中國稱臣進貢,實則圖謀中琉封貢關係所附帶的經濟利益。中國册封使到琉,爲欺騙中國,薩人只在暗中操縱,經濟上的隨貢互市關係,全操薩人之手。此種騙局持續270年(1609—1879)之久。薩藩土地本亦貧瘠不堪,自得琉球,以極殘酷手段,從事經濟壓榨,每年從琉球囊括不少,後來逐漸成爲日本富强的藩國。琉球原本不足自給,賴國際貿易和封貢收入得以維持,自被薩藩統治後,括去賦税,奪走國際貿易及封貢之利,琉人唯有以番薯維生,一遇荒年,番薯不足,乃吃蘇鐵果實以苟活,史稱琉爲“蘇鐵地獄”。琉球這個時代爲“兩屬時代”:在薩摩藩制國家中被編爲异國“薩摩的附屬國”;在以中國爲宗主國之進貢册封體制下爲中國的屬國。而琉球有關它在薩摩侵略後淪爲附庸國之事,對於中國,完全采取“隱蔽主義”。

  第二次是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吞滅琉球,宣佈“處分琉球”,琉球國變成日本的一個縣——“冲繩縣”。早在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日本明治五年),日本政府改琉球國王爲藩王。琉球藩一經設置,便屬於外務省管轄。1878年,進一步“廢藩置縣處分”,禁止琉球對中國進貢。清政府曾派駐日公使何如璋與之交涉。1894年甲午戰争敗於日本,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屈辱條款後,雖使日軍撤出台灣,但無形中已默認日本侵佔原屬中國藩屬的琉球國,隨着1879年日本宣佈“廢藩置縣”,而徹底失去琉球這個屬國。琉球作爲日本之冲繩縣,計六十六年(1879—1945)之久。

  第三次是1945年,琉球被戰火焚爲焦土,文物典籍盪然無存。琉人日人都稱那次戰争是“替身戰争”,琉球成爲日本本土的“替身島”。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放棄對琉球的主權,同盟國委托美國代管琉球。最初五、六年,琉民生活陷於絶境,幾乎全賴美軍救濟以維生。1952年4月,美日和平條約生效,琉球同時成立中央政府(簡稱琉球政府)。隨後,美琉關係逐漸變質,漸聞有“美國佬滚回去!”“美軍用地補償”之類口號。 琉球國之行政府、立法院、市町村長會、軍用地地主聯合會等四組織,成立“四者協議會”。此後,在軍事基地土地租用問題上,對美不斷展開鬥争,琉方終於取勝。1972年5月,美國如琉球左派及日本之願,决定“琉球復歸日本”,琉球復歸日本冲繩縣。於是美國結束其歷時二十七年之久的受托管治。近年來,琉人之反日,表現爲大家(尤其是學校)拒昇太陽旗、拒唱日本國歌,甚至有琉球左派領導群衆遊行示威,高呼“日本不是琉球的祖國”等口號,這是“琉球情結”的流露。

  另據2002年11月,日本琉球大學赤嶺守教授《琉球歸屬問題交涉與脱清人》一文,説“1972年5月在日本復歸之實現下琉球歸屬問題亦可算是宣告終結,然而在决定復歸日本之時,台灣政府外交部再度表示反對並提出抗議,至今其外交姿態仍未改變。清末膠着之琉球問題至今禍根猶存,是當初外務省對於琉球歸屬問題在外交處理上未臻徹底所致,此亦成爲今後日本外交上之課題。”

   筆者撰寫此文,别有寄意。福州淪陷時日的苦難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深恨“日本鬼”,感知“亡國奴”。於是我醉心於研究琉球漢詩。台灣原中華學術院琉球研究所所長楊仲揆生前支持琉球獨立。如今,冲繩人民强烈反對美國在冲繩建設軍事基地。《福州晚報》2013年5月16日載,15日冲繩成立“琉球民族獨立綜合研究學會”,意在組建“琉球自治聯邦共和國”。同時該報發表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海鵬著文,指出:“1971年美日私下簽訂交還冲繩協定,將琉球統治權交日本,此違背《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今天,可在開羅會議、波茨坦會議機制上,中美英俄四國討論。琉球地位,可在琉球人民中討論。”筆者認爲,琉球本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在開羅會議、波茨坦會議機制上,理應還它一個獨立自主的地位,决不應按美國一己私意,寄身於日本籬下!

  ……

  (台灣)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理事長張希哲教授寫道:“琉球和中國的關係,有很悠久的歷史。根據文獻記載,開始於西元六〇五年(中國隋朝大業元年),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劉蕙孫教授早在1986—1987年就考證出“中國大陸居民與琉球群島居民的經濟文化交流可能始於秦代”;“琉球島上的國家政權和中國發生進貢關係始於元代,琉球群島作爲一個統一國家和中國發生貢使關係,則始於明洪武五年”。台灣周光鬥教授《中琉經貿史》寫道:“琉球與中國之關係,自春秋戰國至於秦、漢、魏期間,正史上缺乏記載,只能從出土文物《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淮安王傳》、陳壽著《三國志·吴志·孫權傳》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迹。有信可征者,應從隋代開始。”文中還有具體引证論據。

  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派楊載赴琉,與之建立册封進貢關係,琉球便成了大明的附屬國。明清兩代,琉球新王即位,都要接受中國的册封(“琉球慣例,國王即位稱爲世子,必經中國册封後,始能正名稱王’’),定時(或逢大事)都要向宗主國進貢。琉球貧瘠落後,進貢的盡是些粗陋土産:螺殻、芭蕉布、甘蔗、磨刀石、番薯之類,而天朝所賜則是昂貴物品:冠服、絲織品、茶、藥、錢幣,乃至大海船等。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令閩36姓200餘人移居琉球,即久米村,一步步開化琉球,文化方面傳播:曆法、學制、教科書(四書五經)、宗法制度、家譜、航海、詩、書畫、琴棋、工藝等,專助教化,其中也包括漢詩。1392年起,至1879年,琉球先後派遣“官生”(公費留學生)、“勤學”(自費生)來華學習,更重視習作用古漢語寫作的漢詩。這種封貢關係,從明洪武二十五年(1372年),延續到清光緒五年(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宣佈“廢藩置縣”,琉球被“處分”,並嚴令琉球割斷與清國關係爲止。對琉球而言,切斷與中國宗屬關係,意味着社稷的崩潰。琉球政府認爲,“可以承諾一切條件,但不能斷絶與中國之關係”。官方公文寫道:“自前明以來,撫我甚爲優渥。……逮及清朝,更爲優厚。其恩德情義,昊天罔極,何可揹負,竟絶朝貢?……若離清國,則必失自由權利而召掣肘之累,國家豈可永保?父子之道既絶,累世之恩既忘,何以爲人?何以爲國?”在日本嚴令琉球與中國斷絶關係的情况下,1876年12月,琉王密令向德宏、蔡大鼎、林世功等密航至福州,向中國政府報告日本政府“阻貢”之事。但由於琉球對中國始終隱瞞其與日本的關係,阻貢之事不免使中國大爲震驚,中國派駐日公使何如璋與日本交涉無果。向德宏等在閩等候三年,未得答復,在中國有個琉球復舊運動,隨後傳來信息,琉球亡國,國王被俘,日人殘虐琉人,向德宏等乃剃發化裝北上,在京多次上《禀稿》,痛哭請求救國,跪請宗主國以武力介入,請願書曰:“如得興師問罪即以敝國爲向導,宏願充先鋒,使日本不敢逞其兇頑。”他們在京長跪乞師,清未出兵,1880年締結琉球分割條約。清政府勸琉球復舊運動人物回國,中心人物向德宏、毛鳳來、毛精長、蔡大鼎等客死中國。

  筆者認爲,琉球亡國的根本原因在於,琉球國執政者當局軟弱、屈辱,不敢率領民衆奮起反抗。他們一方面對清政府隱瞞其與日本關係的真相,另一方面只是竭力請求清政府出兵。可是清朝一經甲午戰敗,根本不敢再與日本交鋒,以致才有如此悲慘的結局。這是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

  二、琉球漢詩綜觀

  琉球漢詩,指琉球王國時代琉球詩人用古漢語創作的詩篇。它是琉球王國與明、清兩代文學交流的結晶。

  1993年,在第五届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我提供《論中國詩歌對琉球漢詩的影響》(即後來收入《學海探驪》書中的“初探”),嗣後筆者陸續發表“二探”、“三探”、“四探”、“五探”、“六探”系列論文。早在1992年,對琉球研究專家徐恭生教授就明確告訴我,琉球漢詩研究這領域没人涉足過,你是首開研究的第一人,經查有關資料,確是如此。本文算是對以前研究的小結。以下從四個方面加以總覽。

  1﹒琉球漢詩的時間閾限。它是琉球文學天空一掠而過的“流星”,它“生存期”充其量不過492年。1392年明太祖令閩36姓移居琉球專助教化,也傳播漢詩,這一年姑且算是起點。琉球亡國後,1884年,蔡大鼎“絶響”詩集《北上雜記》刊行,算是終點。此後縱然有人寫漢詩,也已歸入“日本漢詩”的範疇。但在492年間,明朝期間,至今世上找不到一首琉球漢詩。對琉球漢詩研究瞭如指掌的琉球大學教授上裏賢一,早在1994年就寫道:“關於漢詩,明代没有可值一提的成果,但在清代却有許多作品以鈔本和刊行本等形式流傳了下來。”這就扣除236年。清代的琉球漢詩,最早的也只能從1686蔡文溥等“官生”入“北監”就讀算起,從此時到1884年,不過近200年。所以,就現存的資料來説,它“生存期”只有約200年。

  2﹒琉球漢詩的數量、内容與詩藝。

  明清兩代[從明洪武五年(1372)至清光緒五年(1879)],琉球詩壇究竟有多少首漢詩,有多少詩人?至今難以準確統計,主要原因是琉球漢詩資料尚處於不斷發掘、鈎沉之中。至今未發現一首明代的琉球漢詩,世上現存的,皆作於清代。

  琉球漢詩的題材與内容。總的説來,琉球漢詩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豐富而多彩。筆者抽樣分析八個詩集:《閩山游草》、《續閩山游草》、《雪堂燕游草》、《雪堂雜組》、《琉球詩録(卷一)》、《翠雲樓詩箋》、《觀光堂游草》、《執圭堂詩草》,盡管僅此八個詩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們覆蓋的範圍,也已相當之廣,諸如:紀行覽勝,即景咏物,懷鄉思親,念友戀人,送行留别,贈酬答對,贊中琉友誼,歌功頌德,悼亡懷古,求神降福,擬古,論政,題畫等等。

  琉球漢詩,比起同時期朝鮮、安南等周邊國的漢詩,藝術技巧的修煉,都更爲成熟。其境界、詩意、抒情、用典、對仗、煉字等等,當時都得到清朝詩壇的認可與好評。《皇清詩選》對蔡鐸等詩作,給予評語有:“盛世氣象,故自不凡,詩亦雄麗,不减岑王諸作”;“辭意兼到,情景兩擅”等。國子監教習徐干對林世功、林世忠詩作評語有:“格律高渾,氣象峥嶸”、“氣魄沉雄,精光四溢”、“秀色可餐”、“通體雅飭,語語匀圓”、“神味淵永”、“得味外味”等等。清詩壇對程順則詩作的評語是:“……以真性情,爲真文章,追太史、工部風”。請詩壇評蔡大鼎“天資明敏,穎悟過人,雅有推敲之癖”;“琢句工穩,秀骨天成,清新俊逸,兼而有之”;蔡又能靈活用典。如此等等。詳見拙著《學海探驪—中國現代文學與琉球漢詩研究》“四探”、“五探”、“六探”。

  3﹒詩人隊伍結構。琉球漢詩藝苑,詩人輩出,人才濟濟。筆者將琉球漢詩詩人成長的途徑,分爲三個層面:

  一是“官生”詩人。明清兩代,有多少批多少名官生入監就讀,至今説法不一。從1372年到1868年,前後496年,其間除中斷219年,一説共送100名官生到明清國子監就讀。一説是送97名。最早來華的官生是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察度王所派從子日孜每、闊八馬和寨官子仁悦慈。第二批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山南王從子三五郎尾及寨官子實他盧尾、賀段志等。上裏賢一《論琉球官生毛世輝的漢詩》一文列出從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至1868年(同治七年)共派遣9批42人,還列出名單及其詩文集。這也許算是一個全盛時期。琉球官生殉國之典型有二人,其一是鄭逈,其二是林世功。鄭逈是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官生,回國後累官至三司官,掌國家大政。1609年薩藩攻佔琉球,鄭逈率義軍抗戰三日,被執,琉球王室被俘數百人,薩藩迫令琉王簽降書,唯獨鄭逈嚴詞抗争,堅不簽字,日人乃擲之油鍋中,遂乃殉國。琉球國旗,是一個黑圓圈,裏面三個金色,即爲紀念鄭逈之死。其二是林世功。他於1868年至國子監就讀,善賦詩。林世功是“官生”詩人中的優秀代表,他與其兄林世忠就讀期間,教習徐干夫子爲他們輯評《琉球詩課》、《琉球詩録》,至今仍公認爲官生之絶唱。1874年學成歸國,任國學大師。翌年日本令琉球與清國斷絶關係,琉國密遣林世功等偷渡福州,呈文朝廷要求維持現狀。1879年日本宣佈廢藩置縣。林世功等化裝逕奔北京,長跪乞求朝廷武力介入,無效。翌年,締結琉球分割條約,林自刃抗議,留下絶命詩與遺禀。清廷時已自身難保,不敢與日本輕啓戰端,僅以白銀二百兩,賜葬世功於北京國際公墓張家灣。此外,明永樂八年(1410年)有個王族的官生模都古,歸國後任三司官。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首裏貴族的官生馬執宏,學成歸國,任“國學奉引”等職,書法及畫,有名於時,《琉球咏詩》收録其詩作。鄭逈之弟鄭周,明萬曆七年(1579年)官生,回國後任長史,時號“萬古長史”。清雍正二年(1724年)官生鄭秉哲,回國後任侍講“三司官座”,爲琉球史學家,著有《琉球國舊記》、《球陽》等。康熙二十七年(1686年)官生蔡文溥,歸國歷任侍講、紫金大夫、國學大師。道光二十年(1840年)官生院宣詔(詩收《琉球詩課》),歸國後官至久米村總役頭、紫金大夫,堅持反對“廢藩置縣”,曾與日本内務大臣鬆田道抗争甚烈。唯有道光二十年(1840年)官生,首裏貴族東國興(與阮宣詔同班),在讀時詩收《琉球詩課》,後又有《東國興詩稿》。回國後曾任侍講,後爲親日派,支持日本滅琉“廢藩置縣”政策,留下生命史上的一個污點。

  二是“勤學”詩人。這是專指來閩讀書習禮的唐榮自費留學生,由於學習時間與方法都靈活,成效也快,徐恭生教授在《琉球國在華留學生》一文説過,“從發展社會生産力和繁榮文化藝術角度來考察,他們所作的貢獻比官生來得大。”久米村人中推行孔子教義最偉大最有成效影響最深遠者,要數程順則、蔡温二人。蔡温以國相兼國王師,治國三十年,其治術與治績爲琉球古今獨步。著述十七種,《淡園詩文集》、《淡園全集》、《蔡温選集》、《蔡温全集》等等。程順則兩度在閩學習7年。經他建議,琉球開始建立學校。他又是漢學奠基人。時人譽爲“名護聖人”,至今名護市政府前還矗立程的塑像。他現存的漢詩,除《雪堂燕游草》、《雪堂雜組》146首外,筆者從《那霸市史》中還發現4首。此外,還有詩人詩作:蔡鐸《觀光堂游草》,曾益《執圭堂詩草》、蔡肇功《寒窗紀事》、周新命《翠雲樓詩箋》。

  三是崛起於琉球的詩人。這是一個龐大的詩人群,他們有官員、王族、學者和少年詩人等。其中最杰出的詩人,當推蔡大鼎,著有《漏刻樓記》、《閩山游草》、《續閩山游草》、《北燕游草》、《北上雜記》五種;楊文鳳有詩集《四知堂詩稿》,並輯《中國册封使及從客與琉球詩人唱和詩》;毛有慶有《竹陰詩稿》;魏學賢、尚元魯、鄭元偉合著《東游草》;程摶萬有《焚餘稿》。《中山詩文集》與《皇清詩選》中的詩作者,則是一個龐大的詩人群,此不贅述。詳見《學海探驪》。

  以上三個層面詩人,計61人。

  4﹒琉球詩集鳥瞰。如上所述,琉球三度遭劫、覆亡,至今仍在鈎沉之中,究竟有多少詩篇、詩集,難以統計。就筆者所知,至少有如下三十八部詩集(至於散見於各姓家譜、各種資料中的詩篇,還處於不斷發掘之中):曾益《執圭堂詩草》;蔡鐸《觀光堂游草》;周新命《翠雲樓詩箋》;程順則《雪堂燕游草》;《皇清詩選》卷16、卷24、卷27、卷29;《中山詩文集》(内含《執圭堂詩草》、《觀光堂游草》、《雪堂燕游草》、《雪堂雜組》、《焚餘稿》、《翠雲樓詩箋》;又4個組詩:尚弘毅等祝汪太公壽詩、尚弘毅等祝林母壽詩與林副使德政歌、蔡鐸等的《雪堂紀榮詩》);蔡文溥《四本堂詩文集》;蔡肇功《寒窗紀事》;蔡温著《淡園詩文集》、《淡園全集》、《蔡温選集》、《蔡温全集》四種;毛世輝《毛世輝詩集》;尚元魯、鄭元偉、魏學賢合著《東游草》;阮宣詔、東國興、向克秀、鄭學楷合著《琉球詩課》;東國興《東國興詩稿》;蔡大鼎著《漏刻樓集》、《閩山游草》、《續閩山游草》、《北燕游草》、《北上雜記》五種;林世功、林世忠合著《琉球詩課(卷1、卷2)》與《琉球詩録(卷1、卷2)》;楊文鳳著《四知堂詩稿》;楊文鳳輯《中國册封使及從客與琉球詩人唱和詩》;毛有慶《竹陰詩稿》;馬執宏《琉球咏詩》;島尻勝太郎選、上裏賢一注《琉球漢詩選》。以上統計,自然難免不全,有待研究者補充更正。此外,《那霸市史·資料篇·久米村係》、《那霸市史·××家譜》、《久米村——歷史與人物》、《琉球王國》、《官生小史》等書籍,都偶見零星篇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