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節 緬懷祖德聯

  祖德,顧名思義就是祖先的德澤或功德。永定客家人素有“耕讀傳家”、“崇文重教”及“開拓進取”的家風,以致每個宗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先輩。這些歷史上的先賢,足以讓他們的後代引以爲豪,也成爲後輩們學習傚仿的榜樣。因此,很多以“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爲内容的土樓楹聯應運而生。

  遠長樓(城郊)

  遠紹布衣綿世德

  長承好古振家聲

  【注釋】紹,指繼承;布衣,典指南宋賴文進,字太素,江西省寧都人。貶官廣東後,改名文俊,號布衣,南宋嘉熙二年(1238)進士,曾任建陽縣令,精善地理,因被奸臣所害貶謫廣東,遂以其術爲粤人造福。著有《催官篇》等。廣州白雲山立有賴布衣公墓,而其真骸則葬福建上杭縣豐稔寺圩背。碑文有“河南國師賴布衣公墓”。世德,指祖先的德行。好古,典指西漢賴好古。武帝時,官任大司馬;昭帝即位時,屢召不仕,有事則布衣上殿奏事,畢則仍歸隱。封爲“秉公隱士”。家聲,指家族的聲望。

  【意譯】繼承遠祖賴布衣造福於民的崇高品德;長久傳承先祖賴好古的持心公正的品質,以此振興家族的聲望。

  【評點】歷史上的兩個賴文俊,後人均稱之“賴布衣”:一是江西寧都人賴文進,曾任建陽縣令,後改名賴文俊;另一個是江西定南鳳山岡人賴文俊,原名賴風岡,字文俊,自號布衣子,故也稱賴布衣,又號稱“先知山人”,是北宋的國師。聯中的賴布衣,指的是永定賴氏先祖賴文進。這副對聯,善於用典。旨在教育賴氏後代要以先祖爲榜樣,振興宗族的聲望。

  紹華居(鳳城)

  紹箕裘德綿緑荔

  華堂構彩映丹砂

  【注釋】紹箕裘德,指繼承先輩的美好品德。紹,繼承;箕裘,比喻祖先的事業。箕,揚米去糠的竹器;裘,冶鐵用來鼓氣的風裘。典出西漢戴聖《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爲裘,良弓之子,必學爲箕。”意思是,冶鐵良匠的孩子,一定會學習做鼓氣用的風裘。制弓良匠的孩子,一定會學習製作畚箕藤器。緑荔,典指北宋宜賓人廖有衡。據傳,宋熙寧年間進士廖有衡,與黄庭堅甚爲友善,常在一起吟詩作賦舞文弄墨。他家中種有兩棵荔枝樹,果實爲緑色,味道甜美。荔枝成熟季節,廖有衡常送去一些緑荔枝請黄庭堅品嚐。爲此,黄庭堅還專門寫了一首詩贊美他家的緑荔枝。從此,廖有衡便自號“緑荔枝”。廖氏後人也因此稱作“緑荔世家”。華堂構美,指結構華麗的正屋;映丹砂,照射出像朱砂一樣的紅色,形容房屋富麗堂皇。

  【大意】繼承廖氏先輩的功德;建造起宏大華麗的房屋。

  【簡評】這副對聯,用典貼切,辭藻華麗。不僅頌揚了先輩的功德,還表現出樓主光大祖業的自豪感。

  薰來第(高陂)

  金鑒垂千秋所愛忠臣孝子

  瑶階書百忍終能敦讓興仁

  【注釋】金鑒垂千秋,典出唐朝著名宰相張九齡的故事。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玄宗爲求治國安邦這策,長治久安之計,諭張九齡總結列代治國之經驗。張九齡洞察秋毫,明斷事理,以犀利之筆綜述列朝興衰存亡之理,成書五卷,玄宗御覽,甚爲賞識,賜爲《千秋金鑒》。瑶階,指玉砌的台階,代指石砌的台階。百忍,典指唐代張公藝書百忍的故事。據《舊唐書》載,唐麟德二年(665),高宗皇帝與武則天,率文武大臣去泰山封禪。經過壽張(今台前縣),聽説張公藝九世同居,歷朝都有旌表,因而也慕名訪問。高宗問張氏爲何能九世同居,張公藝回答:“老夫自幼接受家訓,慈愛寬仁,没有特别的地方,僅靠誠意待人,一個‘忍’字而已。”並寫下百個“忍”字獻給高宗。高宗連連稱善,並贈絹百匹,以彰表他的事迹。此後,張姓人常以“百忍”爲堂號。敦讓興仁,指崇尚謙讓推行仁愛。

  【大意】先祖張九齡的《千秋金鑒》之所以能够世代相傳,是出於那些忠臣孝子對它的偏愛;先祖在石砌的台階上書寫百個“忍”字,最終使崇尚謙讓推行仁愛的風氣得以盛行。

  【評點】這副楹聯出自王見川之手。王見川,字道存,别號介石,仙師瑶上村人。雍正十年(1732)鄉試中式,次年聯捷進士。隨以父喪,回家守制。十三年(1735)守制期滿,被派往浙江擔任鄉試評閲試卷的“同考官”。干隆元年(1736)參加殿試,入選爲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受褒贈回鄉侍親。七年(1742)被任爲歙縣知縣,以辦事幹練敏捷而著稱。由於歙縣離鄉數千裏,不能迎養母親,任期未滿就辭職回家。從此不再出仕,致力於桑梓的文化教育等各項建設。這副對聯,對仗工整,用典貼切,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永定客家人崇尚儒家“忠、孝、仁、讓”的民風。

  裕隆樓(高陂)

  抱水環山烏巷重開新宅第

  敦詩説禮青箱原繼舊家風

  【注釋】抱水環山,指明裕隆樓的地理環境,四周緑水環繞,群山環抱;烏巷,典指東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王導。烏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三國時是吴國戍守石頭城的部隊營房所在地,因當時的軍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烏衣”爲巷名。後成爲東晋時期高門士族的聚居區,東晋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裏,其子弟皆以烏衣巷爲榮。敦詩説禮,指誠懇地學習《詩經》,大力講《禮》。舊時,統治階級表示要按照《詩經》温柔敦厚的精神和《禮》的規定辦事。青箱,典指東晋重臣王彪之。王彪之精通經學,熟諳江左舊事,所録儀規藏於青箱,世代相傳,人稱“王氏青箱學”。

  【大意】撫今追昔不忘王氏的輝煌歷史,建造起風景秀麗的宅第裕隆樓;裕隆樓的後代子孫知書識禮,繼承了王氏先輩精通經學的良好家風。

  【評點】此聯的最大特點是用典貼切,對仗工整。旨在繼往開來,不忘王氏先祖的功德。

  衍慶堂(岐嶺)

  視無形聽無聲派衍清河荷祖德

  汔有見僾有聞基開平水啓孫枝

  【注釋】視無形,指看不見形體。聽無聲,指聽不到聲音。化用《禮記·曲禮上》:“聽於無聲,視於無形。”孔穎達疏:“視於無形者,謂視而不見父母之形。”派衍,指姓氏的發源、淵源或支脈,宗族支派繁衍。清河,古代河南的一個地名,張姓發祥地。荷,指承受。祖德,指祖宗的功德。汔有見僾有聞,應爲“汔有聞僾有見”,指聽到嘆息聲音,隱約看到身影。汔,嘆息;僾,仿佛、隱約。基開平水,指在平水坑開創基業。啓孫枝,指繁衍後代。孫枝,從樹干上長出的新枝,比喻孫兒。

  【大意】我們雖然看不見祖先的形體,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但是我們知道張姓的發源地是在河南的清河,張氏後裔承受着祖宗的功德;我們聽到父母嘆息的聲音,隱約看到他們勞作的身影,他們在平水坑開創基業,繁衍後代。

  【簡評】此聯對仗工整,飽含對先輩的緬懷之情。

  遺經樓(高陂)

  世德銘朱墨

  家風式紀諶

  【注釋】世德,指累世的功德或先世的德行。語出《詩經·大雅·下武》:“王配於京,世德作求。”朱墨,指古代官府文書用朱、 墨兩色,因用作公文的代稱。紀諶,指陳紀和陳諶。據相關史料載,東漢潁川名士陳寔,字仲弓,號太丘,生有六個兒子,以陳紀和陳諶最賢。兄弟倆又生了很出色的兒子,陳家可謂“滿門俊才”。《世説新語》分别在《德行》、《言語》、《政事》、《方正》、《規箴》、《夙慧》等六門介紹了陳紀言行,記載了陳紀和他的家人們的生活。父子三人並著高名世稱“三君”。多次同時受朝廷彰表,陳氏後裔都以他們爲榮。

  【大意】先祖的美好德行,全都記録在官府文書中;陳姓家族的傳統好家風,應以先祖陳紀和陳諶爲榜樣。

  【簡評】此聯在頌揚祖德的同時,教育陳姓子孫後代要以先輩爲榜樣,做“德才兼備”之人。

  崇德堂(高陂)

  崇訓義門揚遠澤

  德傳星聚紹賢聲

  【注釋】崇訓,指推崇家訓;義門,陳氏主要發祥地之一,今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唐宋年間歷經十五代,和諧生活332年未分家,聚族而居多達3900餘人,史稱“江州義門陳,天下第一家”。分遷到各地的陳姓人,以“義門”爲榮,其門首都掛有“義門世家”或“江州義門”等匾額。揚遠澤,指弘揚遠祖的恩澤。德傳星聚,指傳承“星聚堂”的美德。據史書記載,東漢太丘長陳實子侄,向以孝賢聞名,當年拜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歲星所在有福。爲此,史官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裏内有賢人聚。”於是,朝廷敕建“德星亭”於許昌西湖。後世陳姓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爲堂號,後漸漸變化出“星聚、聚星、紹德”等堂號來。賢聲,指祖先有才有德的好名聲。

  【大意】推崇義門陳氏家訓,弘揚遠祖的德澤;傳承星聚堂的傳統美德,傳承先輩德才兼備的好名聲。

  【簡評】《義門陳氏家訓》内容廣泛,涵蓋了孝、悌、忠、信、禮、義、廉、耻等内容,此聯飽含“弘揚祖德,繼往開來”的教化意義。

  慎德堂(高陂)

  慎守三緘金人古訓

  德傳九牧鐵券家聲

  【注釋】三緘,即“三緘其口”,形容説話謹慎。緘,封;三,泛指多次。典出孔子之事。據傳,孔子崇尚周禮,曾專程到周王朝考察文物禮儀制度。孔子在參觀周王祭先祖的太廟時,看到台階右側立着一個銅鑄的人,但嘴被扎了三道封條,在這個銅人的背面刻着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後來,人們便以“三緘其口”比喻“慎言”。九牧,是林姓人的郡望。據傳,閩林始祖林禄的孫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職,生有九個兒子,個個俱賢,後來都做了州刺史,古代以九州之長爲“牧”,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世稱“唐九牧林家”。鐵券,是中國古代皇帝分封功臣爵位時,頒賞賜給臣子的信物和憑证。家聲,指家族或家庭的名聲。

  【大意】謹慎地遵守“三緘其口”的古訓;傳承九牧林先祖品德高尚、屢受朝廷褒奬的好名聲。

   【簡評】  此聯對仗工整,意境高遠,用典貼切。古人把“慎言”看作是人的一種美德,因此很多古代典籍,都提及“慎言”。如,《詩經·小雅·巷伯》中有“慎爾言也”;《論語·學而》中有“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易經·繫辭上》中有“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爲階”等等。永定客家人對此也有很深的認識,民間常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美言美語受人敬,惡言惡語傷人心”、“奉承人千句,得罪人一句”等等。由此可見,慎言對於一個人立身處世是何等的重要。

  聯昌樓(古竹)

  聯緜氣節眉山秀

  昌大宏開許國峰

  【注釋】聯緜氣節,典指西漢出使匈奴誓不變節的蘇武事迹。蘇武,字子卿,西漢杜陵縣(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人。據傳,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拒不投降,被放逐到北海牧羊。19年的牧羊生活,蘇武吞氈嚙雪、歷盡艱辛。匈奴單於曾令蘇武的好友、降將李陵前去探望,勸其歸降,但蘇武正氣凛然,李陵羞愧而回;又派美妓以色誘之,無果,美妓自刎身亡。後來,漢皇派兵擊敗匈奴,蘇武得以榮歸。昭帝死後,蘇武因爲參與了擁立宣帝,被賜爵關内侯。眉山,位於四川省眉山市,是北宋大散文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的故鄉。昌大宏開,指發揚光大。許國,典指唐初被封爲許國公的大臣蘇颋。蘇颋,字廷碩,京兆武功(今今陝西武功)人,唐朝大臣、文學家。20歲舉進士第,調烏程尉。武後朝,舉賢良方正异等,除左司御率胄曹參軍,遷監察御史,轉給事中、修文館學士,拜中書舍人。唐玄宗景雲年間,襲封許國公,轉中書侍郎。開元四年(716),進同紫微黄門平章事,修國史。八年,罷爲禮部尚書,俄檢校益州大都督長史。按察節度劍南諸州。從封泰山,還卒,詔贈右丞相。自景龍後,與燕國公張説齊名,時號“燕許大手筆”。

  【大意】代代相傳先輩蘇武堅守志節和眉山“三蘇”家族德行才藝出衆的品質;開創宏大基業光大了先輩蘇颋的豐功偉績。

  【注釋】此聯對仗工整,用典貼切,意境清新,氣勢磅礴,高度頌揚蘇姓先祖的功德,同時勸導後人要以先輩爲榜樣,光大先輩們的豐功偉績。

  寧遠樓(古竹)

  寧處玉堂宜記引錐佳訓

  遠繩祖武毋忘仗節遺風

  【注釋】寧處,指安居。玉堂,原指玉飾的殿堂,代指寧遠樓。引錐佳訓,典出《戰國策·秦策一》:“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據傳,戰國時期有一個叫蘇秦的人,年輕時由於學識淺,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决心要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想睡覺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血流至足。後來,他聯合齊、楚、燕、趙、魏、韓對抗秦國,佩帶六國相印。後來人們便用“引錐刺股”形容學習勤奮刻苦。遠,指年代久無業;繩,繼承;祖武,指先人的遺迹、事業。仗節遺風,指蘇武執漢節牧羊,堅守節操的風教。仗節,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將出師,皇帝授予符節,作爲憑证及權力的象徵。 據傳,天漢元年(前100年)蘇武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爲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大意】安居在華麗的寧遠樓裏,應當牢記先祖蘇秦引錐刺股勤奮刻苦讀書的事迹;要繼承遠祖的功業,就不要忘記先祖蘇武執漢節的節操。

  【簡評】此聯善於用典,旨在勸導後人不要忘記先祖的功德。

  福遠樓(高頭)

  福澤堪夸五桂三槐相媲美

  遠源可溯夢花讀月有餘榮

  【注釋】五桂,典出五代時竇禹鈞五子登科的故事。相傳,五代後晋時官諫議大夫竇禹鈞有5個兒子,家教甚嚴,建書房40間,買書數千卷,聘請文行之士爲師授業。其5個兒子聰穎早慧,文行並優,時人贊爲“竇氏五龍” 、“燕山竇氏五桂”。三槐,指宋代王佑曾手植三株槐樹於院前,説他後代必有位列三公者,果然不出所料,其後代果然出了位列三公的人物。媲美,即比美。遠源,指遠祖。夢花,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典出江淹的“夢筆生花”。 相傳,南北朝的江淹在被權貴貶黜到浦城當縣令時,有一天他漫步浦城郊外,歇宿在一小山上。睡夢中,見神人授他一支閃着五彩的神筆,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魁首,當時人稱爲“夢筆生花”。讀月,指要堅持、努力、有恒心去學知識,做自己追求的事業。典自“江泌追月”刻苦讀書的故事。相傳,南北朝時期齊國的江泌因家中貧寒,買不起燈油,但他刻苦好學。江泌住在一間小西屋裏,月亮一出,便在屋内窗下,坐在床沿讀書。一會兒,月偏昇到東南上空,江泌不畏深秋月夜寒凉,走出屋門外,斜倚着門框讀書。夜静更深月西歸,江泌爬上屋頂,追着月光看書。有一次,他實在困極了,瞌睡打盹,一不小心,便從房頂跌了下來。他忍着痛,咬着牙又爬到房頂,依舊苦讀起來。有,表示比較。餘榮,指前人的功勛業績。語出《宋書·禮志三》:“爰洎姬漢,風流尚存,遺芬餘榮,綿映紀緯。”

  【大意】江氏先輩的福澤,可以夸張地説與竇禹鈞和王佑相比美;江氏遠祖的功業,可以追溯到江淹和江泌的功勛業績。

  【簡評】此聯善於用典,高度頌揚江氏先祖的功德。

  澥源樓(湖坑)

  澥水朝東歸渤海

  源流世澤衍吴山

  【注釋】澥水,海的别名,古名“勃澥”,即渤海灣,聯中隱含“渤海周邊的吴氏後裔子孫”之意。渤海,我國的内海,由北部遼東灣、西部渤海灣、南部萊州灣、中央淺海盆地和渤海海峽五部分組成。聯中指吴氏的郡望。渤海郡,漢高祖五年(前202)置,治所在浮陽縣(今河北滄州市東南),東漢移治南皮縣(今河北南皮縣東北),東魏又移治東光縣(今河北東光縣東),隋開皇初(約582)廢,大業初(約605)又改滄州爲渤海郡。吴國被越國亡後,吴氏後裔到北地避難拓荒,繁衍成渤海郡望族。特别指出的是,在吴氏郡望中,江浙一帶的吴氏亦稱“渤海吴氏”,但此“渤海”實爲今東海的通稱,指的是今長江流域的江浙地區。故吴氏之渤海郡望既包括古渤海地區的吴氏,也包括江浙一帶之吴氏。源流,原指水的本源和支流,比喻吴氏宗族世系。世澤,指祖先的遺澤,主要指地位、權勢、財産等。吴山,吴氏族屬於炎帝部落,薑姓,活躍於今陝西隴縣隴山之東的薑水旁,所居之地稱爲“吴山”。

  【大意】渤海灣周邊的吴氏子孫都是渤海郡吴氏的後裔;澥源樓吴氏祖先和後裔都是從吴山派衍出來的。

  【簡評】此聯字面上是描繪山水,實際是闡明吴氏的源流,旨在告誡後代不要忘記自己的源流。

  裕德樓(湖坑)

  江夏文章承閥閲

  圯橋韜略繼簪纓

  【注釋】江夏文章,典指北宋詩人、書法家黄庭堅。黄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爲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别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爲“蘇黄”;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爲“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曾與秦觀並稱“秦黄”。江夏,指黄氏郡望。據《百家姓》記載,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是中國大姓“黄”姓的始祖。江夏是海内外黄姓華人公認的總郡望和發祥地,故有“天下黄姓出江夏,萬派朝宗江夏黄”之説。閥閲,指有功勛的世家。閥,功勞;閲,經歷。圯橋韜略,典指秦漢時人黄石公的故事。黄石公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據傳,公元前173年,張良不滿秦王朝的統治,招募刺客謀刺秦始皇,後因襲擊失敗,逃亡隱匿下邳(今睢寧縣古邳鎮),遇上黄石公。黄石公故意脱履,唤張良替他穿上,張良依言爲之進履。黄石公見這一書生可塑可造,隨後召張良來到這座橋上。幾次考驗,認爲該生誠實可信,隨將《太公兵書》傳授予他。張良獲此兵書,投歸劉邦,在秦末農民起義戰争中運籌帷幄,决勝千裏之外,這個傳奇的故事一直被當地人們流傳至今。韜略,即文韜武略,本指《六韜》、《三略》古代兵書,引申爲戰鬥用兵的計謀。簪纓,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後借指高官顯宦。

  【大意】繼承江夏堂黄氏先祖用文章爲國家增光的功勛;承傳黄氏先祖以文韜武略而成爲高官顯宦的功德。

  【簡評】此聯對仗工整,用典貼切,表達企盼後代不忘先輩功德的願望。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