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聚落址

  聚落是人類聚居和生活的場所,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的總稱。“聚落”一詞古代指村落,如中國的《漢書·溝洫志》的記載:“或久無害,稍築室宅,遂成聚落。”近代泛指一切居民點。聚落的形成一般與地理環境好壞緊密聯繫。很多著名聚落遺址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人類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1-1-1  仁横崗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永定洪山鄉,屬新石器時代。地處臨河二級台地的東北坡,地勢平坦,平面呈橢圓形。相對高度42米,面積約600平方米。采集有石錛、礫石和少量灰硬陶片,紋飾有網紋、席紋、方格紋、雙綫網紋、刻劃紋等,可辨器形有罐。

  1-1-2  鷄子石遺址

  1987年發現。遺址位於洪山鄉,屬新石器時代。地處臨溪二級台地東北坡,地勢平坦,平面呈橢圓形。相對高度47米,面積約800平方米。采集有石錛、礫石和少許灰硬陶片,紋飾有網紋、細方格紋、雙綫網紋,可辨器形有罐、鉢。

  1-1-3  背頭山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下洋鎮,屬新石器時代。地處背頭山半山腰平凹處東南面山坡,平面略呈方形,相對高度42米,面積約1000平方米。采集有陶紡輪和少量泥質紅陶片、灰硬陶片,紋飾多爲素面,可辨器形有罐等。

  1-1-4  城東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陳東鄉,屬新石器時代。地處臨河二級台地的北坡,平面呈長條形,相對高度50米,面積約600平方米。采集有石錛、石鏃和少量灰硬陶片,陶片紋飾有籃紋、刻劃紋、素面紋、曲折紋等,可辨器形有罐、鼎。

  1-1-5  大坪裏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湖雷鎮,屬新石器時代。地處臨河二級台地的北坡,平面大致呈長條形,相對高度38米,南北長180米,東西寬30米,面積約5000多平方米。采集有石斧和極少數灰硬陶片,紋飾有方格紋、曲綫紋、回紋、籃紋等,可辨器形有罐等。

  1-1-6  嶺下房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仙師鄉,屬青銅時代(專指考古學年代,下同)。地處臨河二級台地,平面呈長條形,相對高度22米,面積約2000平方米。采集有石鏃、石錛和少量灰硬陶片,紋飾有曲綫紋、籃紋、方格紋、刻劃紋、雙綫網紋、網紋等,可辨器形有罐、豆、尊等。

  1-1-7  湖頂頭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峰市鎮,屬青銅時代。呈龜蓋形,中部隆起,相對高度8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采集有石斧、石錛、石鏃、石銼、石刮削器、礪石、石錐、陶紡輪和大量灰硬陶片,陶片紋飾有籃紋、網紋、方格紋、曲綫紋、席紋、雙綫方格紋、粗網紋、刻劃紋、弦紋等,可辨器形有罐、鉢、盤等。

  1-1-8  坪頂崗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金砂鄉,屬青銅時代,平面呈長條形,相對高度97米,面積約2000平方米。采集有石鏃、石錛和少量灰硬陶片,陶片紋飾有方格紋、曲綫紋、回紋、籃紋等,可辨器形有罐。

  1-1-9  西田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金砂鄉,屬青銅時代。地處臨河二級台地,山勢平緩,平面呈長條形,相對高度43米,面積約1200平方米。采集有少量灰硬陶片,紋飾有籃紋、方格紋等,可辨器形有罐等。

  1-1-10  仙師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仙師鄉,屬青銅時代。地處臨河二至三級台地,平面呈長條形,中部隆起,相對高度43米,面積約2500平方米。采集有石錛、石鏃、石斧、礪石和零星灰硬陶片等,陶片紋飾有方格紋、水波紋、曲折紋、刻劃紋、籃紋,可辨器形有罐、盤等。

  1-1-11  尚徑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洪山鄉,屬青銅時代。地處臨河二級台地,平面呈橢圓形,中部隆起,相對高度8米,面積約2000平方米。采集有石錛、石銼、石鏃、礪石和零星灰硬陶片,紋飾有籃紋、曲折紋、刻劃紋、曲綫紋等,可辨器形有罐。

  1-1-12  羅前頭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城郊鄉,屬青銅時代。地處臨河二級台地的東坡,中部隆起,呈長條形,相對高度19米,面積約900平方米。采集有石鏃、石錛和少許灰硬陶片,紋飾有籃紋、席紋、方格紋、網紋、雙綫菱形紋等,可辨器形有罐。

  1-1-13  赤坎頭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大溪鄉,屬青銅時代。地處臨河三級台地的東坡,中部隆起,平面呈方形,相對高度60米,面積約2600平方米。采集有礪石、石錛、石斧和大量泥質紅陶片、灰硬陶片,紋飾有籃紋、曲折紋、方格紋、雙綫網紋、刻劃紋、雙綫菱形紋等,可辨器形有罐。

  1-1-14  斜子崗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大溪鄉,屬青銅時代。地處臨河二級台地的北坡,呈龜背形漫丘,相對高度48米,面積約120平方米。采集有石錛和少量夾砂紅陶片、灰硬陶片,紋飾有籃紋、組合刻劃紋、曲綫紋等,可辨器形有罐等。

  1-1-15  背頭山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大溪鄉,屬青銅時代。地處臨河二級台地的山之北坡,中部隆起,平面呈長條形,相對高度35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采集有石錛、石紡輪和大量夾砂紅陶片、灰硬陶片,紋飾有籃紋、方格紋等,可辨器形有罐、盆、盅、豆、鉢、壺、碗等。

  1-1-16  牛崗嘴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岐嶺鄉,屬青銅時代。地處臨河一級台地的東側山坡,中部隆起,相對高度45米,面積約1200平方米。采集有石錛、石鑿、石鏃、石銼和少量夾砂紅陶片、灰硬陶片,紋飾有籃紋、曲折紋、刻劃紋、方格紋、組合紋等,可辨器形有罐等。

  1-1-17  凉山崬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岐嶺鄉,屬青銅時代。地處臨河台地,呈長條形階梯狀分佈,由上下兩個台地組成,相對高度70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采集有石錛、陶紡輪和少量灰硬陶片,陶片紋飾有籃紋、曲綫紋、雙綫刻劃紋、方格紋等,可辨器形有罐、碗、豆等。

  1-1-18  茶頭崗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古竹鄉,屬青銅時代。地處臨河二級台地的南坡,平面呈方形,相對高度爲28米,面積約300平方米。采集有石紡輪和少量灰硬陶片,紋飾有方格紋、刻劃紋等,可辨器形有罐、豆。

  1-1-19  平侖頂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撫市鎮,屬青銅時代。地處臨河二級台地的東北面山腰,平面呈方形,相對高度32米,面積約300平方米,采集有少量灰硬陶片,紋飾有籃紋、方格紋、網紋、粗網紋、曲綫紋、刻劃紋等,可辨器形有罐等。

  1-1-20  大坪頂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湖坑鎮,屬青銅時代。地處臨河二級台地的北坡,平面呈長方形,相對高度53米,寬40米,長100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采集有石錛、石斧和大量夾砂紅陶片,紋飾有籃紋、網紋、刻劃紋、雙綫網紋、雙綫菱形紋、曲綫紋、葉脈紋、水波紋、蕉葉紋、席紋、曲折紋、三綫填席紋、刻劃綫填曲折紋、單綫填條紋、菱形篦點紋等,可辨器形有罐、鼎、釜等。

  1-1-21  桔樹下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湖雷鎮,屬青銅時代。地處臨河二至三級台地的南坡,山形呈“Z”字形向北延伸,相對高度38米,面積約20000平方米。采集有大量灰硬陶片,紋飾有回紋、粗網紋、雙綫網紋、方格紋、方格填平行紋、雲雷紋、平行綫填網紋等,可辨器形有罐、尊等。

  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約700平方米,多數地層堆積已被破壞,現保留的文化堆積層十分有限。發現遺迹主要有柱洞55個、灰坑1個、灰溝2條,出土遺物有石錛、礪石、石砧、石核等石器和大量夾砂陶、泥質陶片,可辨器形有釜、罐、瓮、盆、豆、支座、圈足等。

  1-1-22 龍安寨遺址

  2009年發現。遺址位於城郊鄉,爲宋代防禦和居住合二爲一的寨堡。平面呈長條形,占地面積4700平方米。北臨永定河,南鄰廣東大埔入閩古道,是控扼水陸兩路的交通要衝。寨址内現存遺迹有殘墻(長1.0-1.44米,寬0.36-0.4米,高0.5-1.5米)、護坡(用山石兩面對砌而成,基座下大上小、兩壁等高,高度均超過1米,外壁露於寨外)、道路、灰坑,烽火台等。2009年試掘,出土一批陶、瓷片標本,年代最早爲宋。2012年8月,該遺址公佈爲“永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1-23  金山寨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高頭鄉,建於宋祥光二年(1279),平面呈圓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現僅存寨墻的兩圈石砌墻基,外圈直徑38米,尚存石砌墻裙和護坎;内圈因植被茂盛,直徑不詳。

  1-1-24  石寨遺址

  1988年發現。遺址位於培豐鎮,始建於元代。地處獨立山包,山石砌築,平面呈橢圓形,坐北向南,寨墻周長900多米,殘存墻基高10-25厘米不等,寬25-10厘米,石塊砌築。寨址後側有一岩洞,可容百人。清嘉慶年間(1796~1820)鄉人在洞旁依岩而建“中華書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