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年節小喫喜應景

  過年蒸“大床粄“(糖糕粄·年糕)

  永定客家人過年,家家户户必定要蒸糖糕粄。糖糕粄用糯米粉加粳米粉按4:1或7:3比例混合,加入猪肉、花生、桔餅等適量,拌以熬制的紅糖漿,攪成粄團,裝入直徑50公分左右,深30公分左右,墊好粄葉的竹編粄籃,放入大木甑,下大鐵鍋隔水大火蒸一日一夜方成,放3-5天才能冷却,開塊食用或送人。一般人家要用30-50斤米,20-30斤紅糖才能蒸出“大床粄”。糖糕粄的“糕”與“高”諧音,寓意年年甜美年年好、年年進步年年高。所以要大籃,以專用長粄刀切開的粄才大枋,加之料多甜香,讓人品嚐和送親戚朋友才顯家道殷實興旺。

  現時,電氣炊具進了尋常百姓家,柴火竈已基本退出了百姓日常生活舞台,“大床粄”已被“薄膜袋粄”(用較厚的薄膜袋裝粄團蒸出的糖糕粄)所代替,並成了平常小喫,一年365天都能在市場上買到。

  正月十五食“惜圓”

  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户户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風俗。土樓客家人把湯圓叫“惜圓”。一般只用糯米粉加水揉成實圓子,用清水煮熟,撈起撒上紅糖、芝蔴、花生末即食用。正月十五是春節活動的高潮。節後人們又將離家回單位上班。闔家團聚的幸福時光,又將苦等若干時日才能回來。吃“惜圓”意味着家人要珍惜這短暫的團圓。所以土樓客家人吃“惜圓”,更多的是吃一種意義,吃一種親情,吃一種依戀,吃一種期盼!

  驚蟄炒豆子包

  驚蟄的春雷驚醒了冬眠的蛇蟲蚊蟻。各種農作物和家中的害蟲也逐漸出洞,四處覓食。驚蟄當日,客家人就會拿出黄荳或烏豆放到鍋裏生火炒豆子包,邊炒邊口裏念着咒語:“炒東炒西炒死蟲絲”。接着把炒爆的豆子包分給衆人吃,同時口中念咒語:“食東食西,食死蟲絲!”以此發泄對害蟲的憤恨,提醒人們消滅害蟲,確保農作物的豐收和家中的平安。當然,這只是一種祈願。

  三月初一踏艾粄

  三月初一踏艾粄(也叫“踏藥粄”)。這時節,春風已緑江南岸,艾草青青,生機勃發。勤勞的客家婦女,勞作收工之際,順手在田頭地脚摘一大把鮮嫩的艾葉回家,用水煮熟,投入石碓踏爛,揉入糯米粉與粳米粉(2:1)中,做成飯碗口大小2公分厚粄塊(也有整團壓入粄蓋的),排上粄笪,入鍋隔水蒸熟食用。也可配以糯米飯一起投入石碓踏成艾糍食用。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腎經。能散寒除濕,温經止血。適用於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對於婦女虚寒、月經不調、腹痛、崩漏有明顯療效。是一種婦科良藥,所以有人把艾粄叫作“藥粄”。客家人三月初一踏藥粄,祈盼吃了藥粄,一年四季祛病强身,長命百歲。

  立夏面,食了棒郎健!立夏狗,食了恰恰走!

  客家人來自中原,過去也種少量麥子。立夏時節正是新麥收穫之際。用新麥磨成麵粉,用新麵粉做成鷄腸面,配以瘦猪肉末或牛肉末、香菇、魷魚絲、鷄蛋等佐料煮熟,撒上胡椒粉、芹菜、葱花,再添加一勺酸醋蒜蓉,那美味讓人想起就吞口水。這是高坎撫一帶客家人在立夏這一天必定要吃的美味,曰:“立夏面,食了棒郎健!”如今鷄腸面已成市面上的小喫,可在攤上吃現成的,也可買回家自己煮。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永定區域農事最忙,有些地方新麥收成(過去有些客家人也種少量小麥),很多地方正在溶田插秧,勞動强度大。所以,加强營養,充盈體力十分必要,狗肉正有此功效。於是就有了立夏吃狗肉的習俗:“立夏狗,食了恰恰走。”現在生活好了,立夏當日,很多人家是又吃面,又食狗,可謂是又健又會走!

  端午節裹粽子

  土樓客家人與全中國華人一樣,端午節也裹粽子。過去多裹碱水粽,煮透了的碱水粽很結實,香而耐放,一頭半月不壞,送禮自食兩相宜。而肉粽熱時新鮮好吃,可幾天一過就壞了不能吃。現時市場上每天都有賣,可在農村還是自家裹的多。

  七月半踏糍粑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土樓人稱七月半。“七月半,郎郎半。”從十四到十五都有人過。有的是十五那天還走在遷徙的路上,而前不挨村後不着店,買不到東西過節,於是爲避免類似情况發生第二年就提前過了。有的是因爲十四是圩天,東西新鮮,所以十四晚上就過節。有的説是因爲正要開膳時變天,全家人趕去曬坪收谷子,等到回來時,桌上的鷄鴨魚肉全被狗吃了,故第二年就提前過……。説法不一,似乎都有緣由。

  七月半正是夏糧豐收之際,所以家家户户嘗新米、蒸糯飯、踏糍粑。土樓客家人的糍粑多用石碓擊打而成。要三至四人默契配合才能完成,二三人站在碓杆的一端,用脚有節奏地連續踩踏,使另一端的石碓頭不斷起落,打擊石臼中的糯米飯,另有一膽大心細不怕燙的人蹲在石臼旁,隨石碓頭揚起時,用雙手霑水擼下粘起的糯飯,還要看情况翻動臼中的糍團。待踏至糍團没有飯粒,才停下抱起,摘分成小坨,分做成直徑5公分左右的糍粑。這一過程土樓客家人叫踏糍粑而不叫打糍粑。踏糍粑要趁熱時多人配合才能完成。糍粑很粘,抱團後難以分開,是客家人團結的象徵。

  現在石碓越來越少,有人用糯米粉做糍粑,遠没用糯飯踏成的糍粑有韌性,口感差多了,而高陂北山糍粑却一直保持着過去的做法,還能讓人嘗到遠古的味道。

  八月十五食月餅

  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半”。土樓客家的八月半,主要有兩項内容,一是親戚朋友間互送月餅,祈願“天上月兒圓,地上人團圓”;二是祭祖,叫“秋祭”。祭祀的牲儀果品中一定要有大月餅。是日晚,用月餅敬月神,然後全家人分享此月餅,祈盼全家團圓,平安幸福!

  九月重陽食芋卵

  九月初九重陽節,俗稱九月節,土樓客家人也叫“芋卵節”。因此時種下近十個月的大紅芽芋開始收穫。很多人家都選重陽節這天開芋卵園。扒些芋卵子下來做成芋卵粄、芋子包、八脚子、算盤子、大肉圓等等。新鮮芋卵灰綿軟滑,唇齒留香,常引得不少龍岩鶴佬人到土樓人家做客。

  冬年食惜圓、包餃粄、擔水放酒

  冬至,土樓客家人稱之爲冬年。是日,家家户户揉惜圓、包餃粄。惜圓用糯米粉做成。餃粄用糯米粉和粳米粉適當比例揉合做成:揉至鷄蛋大小後壓扁,包入猪肉、牛肉、香菇、豆腐乾、笋絲、蘿蔔絲等餡,捏成三角形,擺至墊好蕉芋葉的粄笪上,入鍋隔水蒸熟即食。數日不壞,敬神、送人、自食皆宜。

  挑水放冬年酒,是土樓客家人冬年日的重要内容。客家人家家做糯米酒。在千百年的實踐中,發現冬至日的山泉水,水質特别清純,水温特别適合酒餅發酵。這一天放水的酒娘(拌以酒餅壓入酒缸發酵的糯米飯)化得特别乾净,酒香特别濃郁,酒味特别醇厚,存放時間特别久長。所以,每年冬至日,挑山泉水放酒的習俗至今如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